经济学家的哲学观与经济理论的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提要 本文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论证了经济学家的哲学观对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学家应有的哲学观。
  关键词 经济学家 哲学观 经济学 斯密 凯恩思
  * * *
  纵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人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学家个人经历和素质的影响。这一影响到底有多大,似乎难以用具体的数字反映出来,但毫无疑问的是,经济学家的哲学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它对经济学家理解和把握现实经济活动的切入点、分析方式和结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经济学家的哲学观本身又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经历的综合反映。经济理论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都首先是以经济学家哲学观突破常规为先导的,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呼吁,突破现代经济理论停滞不前的局面,关键在于经济学家哲学观的创新。
   一、斯密的哲学观与经济学的创立
  斯密被誉为经济学的“鼻祖”,他第一个创立了系统的经济学体系,在他之前,曾有不少人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为什么直到他,经济学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正确的哲学观。据称,斯密的哲学观受一本叫做《蜜蜂的故事》小册子的影响:在蜜蜂王国里,蜜蜂都在非常有秩序地工作着,这一秩序来自生存本能的需要,因为,没有什么结构比保持这样一种集体生活更适于生存了。这种秩序,后来被斯密称为“自然秩序”。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观察中,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自然秩序”的存在,并且将它大胆地引入了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构建了一所标志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辉煌殿堂。
  斯密的成就,得益于他扎实的伦理学基本知识和专门训练,以及把既存的观念引入经济问题的分析的灵敏的职业反应。因此,与其说斯密的最大贡献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刻分析,不如说是其方法论或经济哲学观的空前成功,使以斯密“自然秩序”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经济理论的午台上长久地占据着主流地位。“自然秩序”是贯穿斯密理论体系的一个主题思想。在他看来,它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经济人”假设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也是斯密第一次提出并给以充分论证的,这一成就也得益于斯密从蜜蜂行为中所获得的启示,只不过,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中他更注重理性的因素。在斯密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就在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整个经济能达到一种秩序和和谐,这种和谐既是个体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是最为理想的状态。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对这种类似于蜜蜂王国的“自然秩序”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这一切都是在市场上通过自愿的交换完成的,“市场机制”就此第一次在斯密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赞誉。
  在“自然秩序”哲学观的指导下,斯密对政府的职能、行为及其后果也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应当充当“巡夜人”的角色,以保护国家安全,维护财产制度为己任,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应该增加赋税,高筑债台,对经济活动进行种种干预,因为经济运行自身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政府的干预不说有害,也至少是多余的。
  斯密的理论得到了他以后一百多年经济发展史的充分证明,并由此奠定了他在经济理论史上的地位。这一理论后又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理论验证,而终于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密宏伟的科学理论。
  斯密以后第二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马歇尔,他一方面受斯密“自然秩序”的影响,另一方面将物理学中的一些哲学观和分析工具引入了经济分析之中,如均衡观和边际分析工具,从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两个相矛盾力量的均衡分析中,发现了市场运作的来龙去脉。到了现代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体系进一步把场论、群论等数学观和工具引入这一理论体系之后,古典经济学的宏伟殿堂便告成就了。
  经济学家的哲学观虽然以个别杰出经济学家的理论为机体,它实质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科学的进步轨迹。所以,一个成功的经济学家必然不是局限于经济学学科之内理头研究的,而是从诸多方面汲取营养以滋养培育其正确的哲学观然后运用于经济分析之中才获得成功的。
   二、凯恩思的哲学观与凯恩思经济学的兴起
  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学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再如斯密所述的那样能实现经济生活的最优运行,萨伊的供给自发地创造需求的命题在现实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理论,尤其是其贯彻始终的灵魂——“自然秩序”。与传统斯密经济学相对立的各种经济理论也纷纷亮出了旗帜,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凯恩思的政府干预理论。
  与作为学者型的斯密不同,凯恩思一开始便是以政府行政家的眼光注视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的。多年的政府工作使他有充足的机会从一个新的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经济生活,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不同于往昔经济学家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概括地说,他首先意识到经济生活中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并不象萨伊所说的那样供求自动均衡的定律都适用,微观的全理性并不意味着宏观上的合理,宏观不是微观的简单叠加,这种思想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系统论的哲学观,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他细致地剖析了宏观经济运行中供求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敏税地发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起因于人们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这样,就进一步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找到了宏观经济现象的原因。
  多年政治活动所塑造出的哲学观不仅使他认识到经济自身运行中所自发产生的一些宏观不经济效应,更使他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的地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此,他提出了闻名于世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政府不应该对经济生活袖手旁观,而应积极参与进去,利用政府政策的力量改善经济的运行状态,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发展。
  如果说凯恩思经济学仅仅是针对医治“经济危机”所开具的“政策药方”的话,那么他所作的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张而对经济学并无大的建树,可这种评价显然低估了凯恩思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中应有的地位。凯恩思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他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对经济生活的把握,而且将政府行为引入了经济活动领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是凯恩思理论最有力的证明,凯恩思也由此成为经济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人物。
  凯恩思的成就,一方面归因于其经历赋予他的一个颇具创新意义的哲学观,一方面也归因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前者在一定意义上是后者的结果。凯恩思处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迅速变革的时代,经济组织日益多元化,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经营范围超越国界,而与单个资本的迅速膨胀相对应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却相对恶化。其中最突出的在于垄断性的产生,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效需求,因为,垄断价格把有效供给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人为地限制了人们的需求,“罗斯福新政”为解决这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绽出了一线光明,这一实践也进一步为凯恩思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实践上的指南。
  凯恩思的理论成就中,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哲学观,而一个经济学家正确的哲学观又是如何把他引入一个新的理论天地的。凯恩思的经历也昭示了这么一个成功之路,即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汲取思想,从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经济活动。他的成功反过来也与他之前的无所成就而被困挠于传统理论之中的经济学家们不能在哲学观上创新的被动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任何理论都不可能长久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因为现实的经济活动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到了七十年代,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使凯恩思经济学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受到了各种新理论的冲击。
   三、各种实证经济学的发展
  面对滞胀局面,一大批实证经济学家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的特点在于用理论模式的演泽来代替对实践问题的切身感受,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来代替繁索的语言表述。这种风格使经济理论变得玄而又玄,使理论模式显得比对实践问题的分析更为重要,而唯一能支撑其理论大厦的似乎是理论或模式的可预测性,但这一预测性常常受到实践的嘲弄,以至于谁也不敢相信某一理论所开具的药方能够治愈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形成了类似于管理理论的丛林局面。这一阶段的经济理论常被人们称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政府行为及其后果仍然是经济学家所考察的主要对象。但经历了滞胀以后,经济学家对政府的无能为力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回归到“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观,掀起了一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热潮,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试图给出政府新的行为模式。但客观地说,经济学观点明显的政策效果也不再出现了,不管是求全责备也好,经济学自身功能的局限也好,公众和政策部门对经济学观点的采用已经很小心了。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很难从经济学家的理论里得到多少新的经济哲学意义上的启示了:或许是各种经济哲学都已试过了,而效用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经济学缺乏一种能产生象斯密或凯恩斯那样具有明显的哲学基础和实践性的东西,经济学正面临着一个“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的贫困境地,正如霍布斯在《经济学的贫困》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已经开始对诸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把人类自身经济行为的后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在先前的经济学家眼里基本上被忽略,而是作为一种“外生性”的东西。当人类经济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这些“外部性”问题便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难题,因而,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领域都大大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围而变得更加全面和综合。经济学研究视野扩展的另一个方面则表现在把诸如政治过程,制度因素等问题纳入经济分析框架的努力,最后,在传统分析范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现代科学理论最新进展的成就如系统论、信息论、博奕论等工具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可以说,经济学已进入一个高度综合的时代。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对这个时代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四、中国经济学家的使命
  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学,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经济学,而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不可避免地打着他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只能由中国的经济学家来完成,对西方理论的任何迷信都注定是要在中国的经济现实面前失败的。
  中国第一代的经济学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观、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训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烙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点是其分析的简明与深刻,这一点连西方经济学家都不得不佩服,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分析并不能代替他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点的揭示,很多经济学家曾致力于依循马克思分析的框架和风格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很少有人能从僵化的教条中走出来,所以,成效不大,往往既缺少马克思经济理论特有的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又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经济学家又热心于西方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引入,应该说有所成效,但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能真正解释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对实践真正有所指导。
  两种努力失败只说明,对中国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只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食洋不化,更不能从一个教条走向另一个教条。
  确立一个正确的哲学观是构建针对中国情况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前提。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反对政府干预,给经济组织以充分的自主权仍是我们构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中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我国长期采用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企业缺少一个企业所应具备的种种特征,如利润中心,高度自主,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宰地位,这些与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不相容的。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给政府行为重新定位自然而然成为核心问题,而几百年的经济史和经济理论史已无可辩驳地将正确的观念——让市场在自发运行中创造奇迹,摆在我们面前。
  与这一观念密切相连的是政府职能转换,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核心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目的又在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与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适应的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纵观历史,产权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便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市场经济发展史。
  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经济分析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突破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应同时成为中国经济学家研究的切入点。这是一个事关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对于只关心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保护现象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然是一个以市场为核心,包容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所有方面的一个综合性极强,既有哲学指导又有现实基础的一个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霍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34-37F11理论经济学杨建龙19971997 作者: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34-37F11理论经济学杨建龙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7:46

[新一篇] 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對話:意義及其可能性

[舊一篇] 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