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改造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改造工作从当初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为基础的“挖潜,革新,改造”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事业。在建国45周年之际,回顾技术改造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技术改造和其它新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成熟的。
  技术改造从1982年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序列到今天十三年的时间里,投资规模从当初的每年200多亿元,发展到目前每年约3000亿元,“六五”以来,技术改造总投入超过13000亿,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到371亿元,国内贷款4149亿元,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用汇也达到337亿美元。据统计,从1979年至1993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50多万个,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用汇超过700亿美元。通过技术改造,企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7500多亿元。技术改造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方式。                                
   十五年来技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一)轻纺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效益明显             
  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中,我们看到,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轻纺工业从“六五”初期使用专项贷款起步,到重点实施沿海轻纺1200项,共安排资金110多亿元。纺织工业引进了气流纺,摩擦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增加了精梳纱、气流纱、宽幅布等一批出口短线产品的产量,采用了喷气、喷水,剑杆和片梭织机,开发了高密、特重、特宽等一批无梭织物。通过引进圆网、平网印花机,压光、磨毛机等一批先进设备,使纺织产品后整理能力大大提高,生产了涂层布、压光布、磨毛布和各类装饰织物,使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近几年,通过技术改造,轻工出口创汇达到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七五”期间轻工部确定的五金、家电、地毯、玩具等十一个重点产品,1988年出口创汇总额已超过全行业的一半以上。通过科技攻关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塑料、日化、家电等行业加快了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步伐,产品附加值迅速提高,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品比重从1980年的26%,提高到1990年的31%以上,其中电风扇、电冰箱、电池等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一批轻工机械,如大型灌装线,皮革机械和塑料,玻璃模具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但有产成品出口,有的还在国外建厂,输出技术。轻纺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市场投放了大量的优质、名牌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节能降耗成效显着                     
  1978年至1993年,国家共投入技术改造节能资金300亿元,使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平均每年下降4.1%。直接形成节约能源一亿吨标准煤。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通过节能改造,大大降低了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如钢铁工业大力发展连铸技术,使连铸比从1978年的3.5%增加到1993年的34%,同时还进行了炉窑改造,加强了二次能源的回收,使吨钢综合煤耗由1978年的2.53吨标准煤下降到1993年的1.55吨标准煤,下降了38%。由于提高了连铸比,同期累积多生产钢材1400多万吨。化工行业通过节能改造,十五年累积节煤2000万吨,其中合成氨每吨综合能耗,大型企业1993年比1978年下降42万大卡。建材工业每吨水泥的综合能耗由1978年的209公斤标准煤下降到1993年的117公斤标准煤。平板玻璃每重箱能耗,也从1980年的36.09公斤标准煤下降到1993年30.7公斤标准煤。电力工业通过老机组的完善改造,实施“以大代小”工程和电网配套改造,十五年累积节约标准煤1800万吨,节能降耗作为技术改造的一项重要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三)机电工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1.1993年末,机械工业的主要产品中,达到80年代水平的已有40%,有的产品已接近或达到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六五”以来的技术改造,机械工业已经有能力为国家的大型重点工程提供先进的成套设备,如国产化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宝钢二期工程的冷热轧机等,近几年,机械工业的出口比重增长较快,出口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成套设备方向发展。输变电设备和工程机械已经大量出口。1990年,机械工业出口创汇仅为76.1亿美元,1991年达到96.6亿美元,1992年达到126.8亿美元,1993年增长到24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8.9%,三年翻了近一番。目前机械工业已拥有一批创汇大户,其中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7户,有54户企业年创汇达到500万美元。                
  2.1992我国电子工业的总产值已达到108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0倍。其中电视机年产量已突破2800万台,录像机59万部,程控交换机373万线,微机产量也达到8.7万台。彩电等部分产品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在电子产品中,集成电路,微机和程控交换机发展很快,1993年产量均比1978年增长了10倍以上。电子元器件有一半以上的产品达到六级或七级水平,与十五年前相比,质量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华录150万套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创了集中资金,引进高技术电子产品,组织专业化大生产的先例。建成了我国录像机自主开发体系。由于“六五”期间重点抓了机电550项和后500项的技术改造,电子工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增强,已从1980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5.9亿美元,十二年平均年增长39%,其中“七五”期间就增长了66%。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                          
  3.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汽车工业的面貌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经过十五年的技术改造,汽车工业的总产值从1978年的85亿元提高到1993年的1000多亿元。汽车产量也从1987年的14.9万辆增加到1993年的130万辆,平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上交利税也从1978年的15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50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名附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形成以载货车为基础的微、轻、中、重型车,门类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轿车工业的发展也初步奠了基础。以“六五”开始,我国汽车工业共引进整车技术27种,主要总成技术22项,零部件技术66种,其它技术50余种,改装车的品种发展到6大类,640多种,一批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变速箱、方向盘、电机,散热器等十几种零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汽车工业的固定资产达到520亿元。一汽集团在“六五”期间,在老厂不停产的情况下完成了“解放”牌新车型的换型改造。轿车工业从1990年的年产4万辆发展到1993年的25万辆,其中桑塔纳已经达到了年产10万辆的能力,成为轿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到1993年年末,我国轿车的国产化率,桑塔纳达到80.47%。奥迪达到44%,切诺基达到60.48%,夏利达到61.81%。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军转民技改工作成绩喜人        
  在技术引进工作的起步阶段,国务院就提出要积极利用国内的科技力量,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1986年,国家在抓引进技术3000项时,重点安排了气流纺、箭杆织机、彩电、数控机床、合成氨和特钢连铸等重点消化吸引十二条龙项目。截止到1990年底,这批项目的国产化率已达到80%以上,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相关的配套企业提高了技术水平。                        
  国防军事工业在贯彻中央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正确方针,发挥了军工行业的综合优势,发展民用产品的生产,在完成“六五”、“七五”国家重点安排294项军转民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民品生产领域,不但武装了自己,稳定了职工队伍,还支持了其它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已有70%的军工企业有了支柱产品,民品产值已从1978年的17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412亿元,达到军工总产值的75%。1993年军工企业生产了国内60%以上的摩托车,55%以上的微型汽车。纺织机械和机床数控系统也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船舶、小型民用飞机和人造卫星发射行业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我国技改工作的管理经验                     
  技术改造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六五”、“七五”时期,特别是朱@①基同志主持技改工作期间,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改造管理办法和宏观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1.始终坚持技术改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特征。利用增量改造存量,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节能降耗,调整结构,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2.在资金安排上,坚持抓重点、调结构、出效益的一贯思想,集中财力,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从“六五”开始,根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家先后安排了两批机械电子500项技术改造,沿海、轻纺、出口1200项,技术引进3000项和重大引进项目消化吸收12个专项等。这些重点专项的实施,仅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发展出口创汇,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八五”以后,这一思想也在保证出口创汇的62个专项和老工业基地技改专项中继续体现出来。             
  3.抓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是技改工作的一贯思想。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才、技术的聚集地和国家的财税支柱。从1985年起连续三年下达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改名单,给予了六条优惠政策,使这部分骨干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为国营企业“七五”、“八五”技改奠定了基础。
  4.一条龙地抓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是技改工作的一项创举。就是把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技开发、科技攻关、质量管理和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作贯穿起来,彼此配套,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但也应看到,目前技术改造工作还面临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六五”时期开始,技术改造就一直享受单项新增利润税前还贷和引进设备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加上“七五”前期形成的减免调节税,提高折旧率,实行分类折旧、减免两金、对贷款贴息、发放国拨外汇,以及对民航、邮电、冶金等部门实行的行业总承包分成。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得到的利益十分明显。                                 
  去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后,技术改造税前还贷已经停止,引进设备减免关税到1995年也将自行终止。再加上“复关”终将到来,技术改造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危机和机遇同时到来。在诸多问题中,技术改造在失去计划经济的优惠政策和关锐保护的情况下,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得到发展,将是今后技改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来解决,加快研究技改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变革,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开创技改工作的新局面,否则技改工作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八五”后两年及“九五”设想                 
  我们在研究“八五”后两年技改重点及“九五”设想时,一是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结合五大体制改革出台,转变观念,完成技改工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为新时期技改工作的发展作好准备。   
  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整的技术改造管理机制,使新时期的技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认真贯彻《企业法》和《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是围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促进重点行业上水平这一中心任务,加快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实施“双加”工程,为迎接“复关”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组织力量,加快“九五”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纲要和“九五”技术改造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尽快拿出一个达到国家要求。符合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具有较高水平,又切实可行的“九五”规划。同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尽快细化这项工作。                           
  根据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今后将具体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完成“八五”后两年的技术改造:                    
  (一)加快重点农用工作的改造。今后两年要进一步搞好化肥、化学农药、农机、农用薄膜、饲料添加剂、农用电网等农用工业的改造。如化肥重点是调整结构,降低消耗。农机要重点改造重点农机厂,增产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治理大江大河需要的大型水泵。农用电网的改造要解决设备落后,供电可靠性差、损耗高的问题。                      
  (二)改造交通运输薄弱环节,发展邮电通讯事业。重点支持晋煤外运通道,发展重载列车,挖掘现有干线的运输能力。重点改造上海、宁波、广州等港口装卸设施,增加煤炭装卸能力。民航重点支持地面保障系统的改造,确保飞机安全运行。邮电通讯国家要重点支持传输干线和长途交换设备的改造。  
  (三)市场急需的关键、短缺、优质原材料品种的增产改造。如钢铁工业重点抓好铁路用的重轨和全长淬火轨,汽车工业急需的高档齿轮钢、阀门钢和轮胎钢丝,发电设备用的高压锅炉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增产改造;建材工业重点抓好重点大中型水泥厂的窑外分解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厂的浮法玻璃生产改造,增加高标号的水泥和高质量的平板玻璃。                
  (四)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点改造。其中包括老发电厂的改造,现有洗选煤厂改造,提高原煤入洗比例改造;发展连铸生产改造等。      
  (五)进一步加快纺织、轻工、机电等出口支柱产业的改造,扩大出口,促进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档次升级。纺织工业要大力提高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使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在“八五”末达到80%。轻工业要加快骨干生产企业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改进包装装璜。机电工业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传统出口机电产品的档次,并逐步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                               
  (六)抓紧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机电装备的配套改造。拟重点搞好发电设备、机械液压件和密封件、汽车发动机、轿车零部件、新兴电子原器件、数字用户程控交换机,金融电子等产品骨干企业的改造。           
  (七)重点抓好“八五”规划安排的国产化项目,如数控机床、精密医疗器械等,以及1992年开始安排的录像机、自动络筒机等“十条龙”国产化项目和目前正在立项安排的传真机一条龙,使这些消化吸收的国产化项目尽快配套成龙,发挥效益。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技改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定地贯彻执行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的正确路线,我国的技改工作一定能在下一个世纪到来之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未存字注释:
  @①钉去丁加容
  
  
  
中国投资与建设                        京                               008-010                          F3工业经济吕嗣19951995 作者:中国投资与建设                        京                               008-010                          F3工业经济吕嗣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0:04

[新一篇] 我國情報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