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义开放度
开放度即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开放度应当是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具有指标性的指导意义。
一国经济、市场的开放度,具体反映在对外交易的各个方面,其指标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规定。不过,通常各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国内商品市场开始,对外交易的主体部分是对外贸易,外贸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一般选择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NP或GDP之比),作为开放度的评价指标。
从这一指标看,我国开放度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表1):1978-1993年,开放度大幅度提高,从9.8%上升到35.9%;其间,80年代前期上升极快,突出反映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和效果,80年代后期以来开放度的扩大趋向平稳;在开放度逐步提高的总体趋势中,一些年份(1989、1993年)有下降的情况;进、出口依存度大体同步增长,其中,进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开放度已经达到了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超过了经济大国的水平(表2)。
二、实际开放度评估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对外开放度已经相当高了。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和名义上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与政策判断,我国的实际开放度低于上述名义值。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对外开放的过程远未完成;我国在外贸领域的对外开放尚未达到关贸总协定发展中缔约国的水平,进口限制仍然较多,关税水平偏高,国家对外贸经营活动有一定限制,如实行对外经营权的审批制等等;我国对国际投资和对外金融交易的限制较多,目前对外商投资的持股比例没有限制,但对外商投资还实行审批制而非登记制,对外商投资领域有一定控制,对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的审批比较严,严格控制对外金融交易;我国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1994年刚刚实现贸易项下有条件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计划到2000年才能实现经常项目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具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国的条件,人民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过程仍然是漫长的。
造成我国名义开放度明显高于实际开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
(附图
)
表1 我国的对外开放度(亿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4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6、105页。
表2 开放度(出口/GDP)的国际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 6.9 5.4 6.6 7.1 7.4德国 26.9 29.5 27.1 27.3 25.5日本 12.7 13.1 9.1 9.8 9.4英国 19.9 22.0 17.5 18.9 18.2法国 17.5 19.3 17.4 18.1 1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苏联①12.3 12.8韩国 29.3 32.6 34.7 26.6 25.4墨西哥 13.1 12.0 12.0巴西 7.2 11.5 10.2 6.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 8.0② 9.5 12.5 16.9 1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①净物质产值。②GNP。资料来源:外经贸部《1993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第929-930页等。
1.人民币市场汇率大幅度偏离购买力平价(人民币市场汇率偏低)。正确评估我国开放度和进行相应的国际比较,必须合理设定折算汇率。目前按市场汇率计算开放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场汇率失真。这是因为,市场汇率主要受外汇市场供求力量对比状况的影响,并不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数量在我国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就出现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以美元计值的GNP却近乎停滞的现象,使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外贸额的增长,表现为开放度的大幅度提高。比较合理的折算汇率应是购买力平价。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准确、客观地分析一国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程度,已经停止使用误差很大的市场汇率方法,1993年起开始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各国的GNP。按此计算,1990年中国的GNP为1.66万亿美元(相对于当年人民币计值的GNP1.77万亿元,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兑换1.07人民币元),比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NP值(3633亿美元)高出3.6倍。如果采用这一计算方法,1990年我国的开放度(外贸依存度)为6.95%,出口依存度为3.74%。世界银行1992年也首次公布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我国GNP值。据此,我国1992年GNP为2.35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7.05%,出口依存度为3.62%,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
2.我国经济结构相对落后。实际上,在开放度的计算中,外贸额与GNP的统计口径是不一致的。贸易状况对汇率的影响只源于可贸易产品,把由此形成的汇率适用于包含大量非贸易产品的GNP,显然是不够合理的。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非贸易产品的价格较低,人民币对非贸易产品的购买力是比较高的。而按市场汇率评估GNP中这部分产品的美元价值,势必产生低估中国GNP或者说高估名义开放度的结果。这是一个国民经济结构问题。类似的结构问题是,外贸额反映的是物质产品的贸易规模,GNP却包含大量非物质产品产值,这使开放度的国际比较,不能不考虑各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准确计算开放度应选择“外贸额/物质产品产值”的指标。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非常发达,所占比重很高,如按该指标计算,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需要更大幅度的上调。相反,由于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小,改变指标后开放度上调的幅度较小,名义开放度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程度将相应缩小。如果把开放度指标从:
外贸额/GNP
修改为:
外贸额/GNP(1-服务业比重),
则修正后
开放度=名义开放度(1-服务业比重)。
经修正后各国1993年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美国23.90%,日本25.38%,韩国47.04%,巴西12.69%(1991年),墨西哥29.27%(1988年),中国为23.75%,仅高于巴西。
3.贸易方式不同。国际间一般采用单边售定的贸易方式,进出口互不联系,进口产品进入国内生产、消费;出口产品中虽然包含进口成份,但已经过多环节的充分加工。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却占很大比重,主要是进料加工(以进养出)和来料加工装配,进口料件不进入国内市场,由开展这项业务的企业进行加工装配后直接出口。GNP指新创造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和服务部门收入。加工贸易对GNP产生影响的只是进出口差额部分。不应当把它同一般贸易作同样的处理。为了反映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影响,在计算开放度时,应扣除加工贸易额,只计算其净出口额。1993年我国加工贸易额为80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1.2%,净出口额则仅为78.8亿美元。如果扣除这部分外贸额,只计入78.8亿美元的贸易差额,则我国的外贸额和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应调低37%。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名义开放度应根据购买力平价、国民经济结构、贸易方式3个因素进行调整。如购买力平价内1美元折合1.07人民币元,按1993年我国GNP结构(第三产业占27.04%)、加工贸易状况进行调整,我国1993年外贸依存度约为:
1957.1×(1-3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74%。
31380.3÷1.07×(1-27.04%)这一数值更能反映我国实际对外开放程度。以此进行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目前的开放度还是比较低的,也低于其他经济大国的一般开放度,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等)。我国的对外开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合理目标的设定
我国的对外开放应当有明确的开放度目标。一般认为,大国的合理开放度低于小国。不过实际上,除了这一点以外,设定开放度目标涉及更复杂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
1.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大致分为外向型(外需主导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内需主导型、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两类。它们对经济开放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支持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消除出口障碍,外向型发展要求尽可能消除进口限制,即要求较高的开放度。内向型战略把发展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为了以国产品替代进口,实行较严格的贸易限制,经济开放度较低。实践证明,实行外向型战略的国家,经济发展一般较快,经济结构也比较合理(表3)。我国为了早日实现国民经济和工业的现代化,就要选择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应地,要求实现一定高度的对外开放,逐步提高开放度应当是一个确定的经济目标。
表3 发展中经济工业化特点(%)
(附图
)
2.经济承受能力。对外开放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冲击,由于外国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国内产品的销售(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环境会明显恶化,民族工业的发展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开放过程中进口的迅速扩大,如果得不到出口增长的支撑,就会产生国际收支危机。所以,要在民族工业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水平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设定开放度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弱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设定的开放度目标,应当低于同是经济大国的美、日等发达国家。另外,一国的经济承受能力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从这一点出发,我国应相应于对外开放条件的改善,采取渐进的开放方式。
3.经济稳定的控制目标。对外开放后,国民经济发展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产生波动,包括经济增长的波动和发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开放度越高,外界影响下产生的波动越大。我国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经济相对稳定。在转向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后,经济波动增大。因此,设定开放度时,必须考虑经济稳定性目标,即我国对经济波动幅度的容忍程度,它取决于宏观管理层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稳定目标、宏观调控能力和政策手段的有效性等等。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明显增强了管理层和社会对经济波动的承受力以及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如果经济波动幅度不过于增大,仅从稳定性目标看,即可视为适度开放。改革开放以后至1993年,我国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标准差分别为3.36%和5.51%,1990-1993年的标准差则为5.80%和4.39%。从该指标看,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有所增大,通胀率的波动则有所缓和(不过,通胀率波动减弱是在较高通胀水平下出现的)。如果目前的波动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则我国可以把目前的标准差,作为控制经济波动和物价变动程度的具体监视指标。
从以上因素分析,我国至本世纪末的开放度目标,应较目前5.74%的实际开放度大幅度提高,名义开放度也应有所上升。但大致水平应以不超过美、日等发达经济大国为宜,否则将超过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以具体指标衡量,今后的实际开放度宜控制在12%以内,至本世纪末可再进一步提高至18%左右。名义开放度目标,应根据这一实际开放度目标进行控制。
四、保持经济稳定
从目前的对外开放中,中国已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当然,它在不同部门、领域的表现和程度很不平衡。随着同世界经济的接轨和开放的深入推进,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就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了削弱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加强国民经济自身的抗冲击能力。形成抗冲击性稳定经济基础的条件包括:(1)增强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进口量的过猛增长;并且可以在充分占有国际市场的条件下,使出口增长不被国际需求的扩张过度牵动。(2)增强企业活力和适应能力,为了使企业在国内外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把握发展机会,必须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帮助企业形成一定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3)建立大企业体制。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经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国内企业的规模(实力),应积极推进企业的破产、合并与联合。同时,应相应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和分工。(4)调整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一般来说,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较好,精加工、高技术产业又比一般加工业有较强的抗衰退、抗冲击能力。发展上述产业可以抑制国际干扰,也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5)继续壮大国民经济规模。大国的经济稳定性较好。从这一意义上说,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长,有改善经济稳定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经济稳定机制。这方面任务首先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包括:(1)利用汇率的自发波动调节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平衡。(2)逐步推行利率的弹性化和自由化(取消利率限制),利用利率变化调整经济失衡。(3)进一步放开价格,发挥其平衡供求的自发调节作用。其次,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建立灵敏、有效的宏观对外经济调控机制,包括强化进出口商会职能;纠正抢购竞销等混乱的出口秩序;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条款等措施,加强进口商品检验,维护进口秩序等等。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我国应设定经济稳定指示系统,即设定经济稳定目标区,对超过目标区的经济波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抑制,以限制经济波动幅度。
3.采取渐进、有序的对外开放步骤。开放度的合理值或适度开放规模,很难从理论上准确界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判断。因此,渐进式的开放是把握合理开放度的最可靠的方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责任编辑:郝宝生)
国际贸易京009-012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朱立南19951995 作者:国际贸易京009-012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朱立南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