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由此可见,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体现出一种生态智慧。古人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主要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
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人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自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
儒家的代表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世界各大文化和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佛家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即使今生有差异与缺陷也可以通过超越自然的态度和内在心灵的修炼,以图来世。只要不“私其身”、“恋其生”,就可以完全不计较今生今世所受的苦难;只有摆脱现实世界,才可以得到精神的解脱。因此,佛家主张“清静无为”,“息心去欲”。鼓励人们多行善,并且告戒人们“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的因果报应学说。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和谐
一是政治和谐。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
二是经济和谐。儒家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三是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要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糅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古代中国是“文化中国”,是“文明共同体”,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最为各家认可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大同”,就是指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6、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哲学,而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对立统一规律。虽然近代哲学的集大成最终是在西方完成的,但中国人早在古希腊人提出和谐思想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对立统一的和谐思想。《易传》讲“厚德载物”,把容纳多种不同事物的价值观念提到德的高度。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同”之辨,认为不同东西的和合才能产生出事物,而相同东西简单相加,则事将无成。春秋时晏婴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思想,不仅承认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提出“相反相济”的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二、西方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
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而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会从“无秩序变成有秩序”,在他的理想王国中,人们各守其德,各司其职,秩序井然。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认为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各阶级力量能够合作与平衡,从而减少冲突实现和谐。他特别强调“社会中间层”的作用,认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上下层冲突的天然缓冲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比而言,西方早期思想家们更善于把和谐思想应用于民主进程,乃至于用它来改革社会制度。古希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几百年后的罗马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民主共和制,民主是社会各阶级的调和品,是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主流思想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就是强制人们的理性服从信仰,社会和谐与否由上帝掌握,只有皈依上帝,人类才能找到内心与社会的和谐。中世纪遏杀了人们对宇宙规律的探索,自然也遏杀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探索。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使他们对社会和谐有了新的认识,开普勒写成了《宇宙和谐论》,探讨了宇宙之所以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原因。加尔文的新教运动,对基督教义进行了重大改造,把社会和谐奠基在人与神的和谐之上,使基督教成为更具普世意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新教伦理。而新教伦理的集大成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理性、克已、勤俭、救赎、节制”等能够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疯狂的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自我完善,修正补充,得以延续至今。
人性与理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斯宾诺莎认为只要在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谐,进而“人人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以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谐。黑格尔用辩证法思想完善了康德的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平衡和谐;约翰·密尔在私权和公权的界定基础上,设计了公民和政府和谐相处的制度框架。这样,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重要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
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使其反而加重了人与人的不公平,人与社会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24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因公平等问题爆发了持久的社会运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引起了西方生态主义浪潮。在反思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为全世界所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击中了西方文明的要害,因为传统西方工业文明一直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从起源到目标,本身就是为了追求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马克思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考察社会问题,他认为,社会就是各要素、各方面、各成员利益关系的综合体,社会和谐则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眼中的社会和谐,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他认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我,使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合二为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上的坚石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流派之一。它主张通过经济的必然性来批判资本主义。强调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者也认识到暴力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通路,而通过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产阶级专政要充分运用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是用社会主义民主来取代资产阶级民主。运用社会主义民主来协调、融合多阶层的经济利益、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表达,从而达到社会真正的和谐。
四、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观
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思想体系,在于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根本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已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外化,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向往自由、要求权益自主,社会需要秩序、要求权利规范。两种需求能否协调一致,能否归于和谐,是现代社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这种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从西方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基本结论,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摈弃了资本主义在以人为本口号下所掩盖的以金钱为本的实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摈弃了资本主义那种“人为自然立法”和西方传统工业文明一直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合理吸纳和批判超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过的阶段性表述——“斗争哲学”的一种再认识和历史性超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主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试图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现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借鉴和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为全人类所接受并带来福祉。
蜀南学刊宜宾4~7MF1体制改革陈和平20072007
和谐社会/中国/西方/比较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一种理论,一种文化,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必将为全人类所接受并带来福祉。
作者:蜀南学刊宜宾4~7MF1体制改革陈和平20072007
和谐社会/中国/西方/比较
网载 2013-09-10 2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