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3)10-0094-02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财政收入,保护其幼稚产业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采取种种行政手段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履行中国政府承诺的义务,我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实行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及贸易政策,强化中央的宏观管理职能,使WTO规则适用于任何一级地方政府。各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将不断加快,区域经济联系和交往将越来越密切,由此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
    入世之后,我国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将会进一步加快。劳动力方面,由于中西部农业受进口产品冲击较大,一些农产品产量下降,由此将导致一些农民失去工作,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要转移到非农业产业,转移到城镇地区,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资金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由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投资环境和配套条件较好,企业竞争能力较强,投资回报率一般较高,资金会因此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大中城市流动。虽然这种流动趋势可以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会加剧区域二元结构的形成,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入世后进口产品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出口配额的取消及开放领域的扩大将导致大量外国商品和投资涌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将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产业组织的变革,将促使中国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在家电、汽车、机械、计算机、医药等加工行业,这种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将有可能出现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局面。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反垄断尤其是反行业垄断及企业间的价格合谋将被提上日程。
    (三)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
    入世后,我国地区间产业分工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三大地带来看,今后沿海地区将进一步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规模看,一般性的制造业产品将逐步向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公司总部及研发机构将逐步向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集中。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跨行业、混合型、连锁经营的分支机构企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体。
    (四)城乡收入差距将趋于扩大
    从城乡收入分配来看,由于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着较大冲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如果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不能顺利转移出去,那么城乡收入差距将趋于扩大,并将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中国目前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消除城乡壁垒和人为的政策歧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转移。从地区收入分配来看,入世后短期内的收入分配状况有可能恶化,将加剧地区收入特别是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对东部特殊优惠政策的相继取消,以及财政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将会加快,东西部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
    区域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沿海地区现有基础较好,投资环境较为完善,产业竞争力和应对能力较强,入世后能分享和获取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入世后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将会加快,在利益驱动下,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将逐步移向条件好的地区,从而加剧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三是目前中国具有相当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丝绸、家电、建材和部分矿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是主要的受益部门,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长期受政府保护或竞争力较弱的部门如农业、石化、汽车、医药、电信,金融保险等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一些大城市将逐步发展成管理控制中心。所谓管理控制中心,主要是指跨国公司或全国性大公司总部及地区性总部相对集中的城市。由于高层行政管理、财政、法律、广告及研发等职能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一些大公司往往把总部设立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其中进入上海的有300多家,100多家在上海建立了跨国研发中心,60多家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进入北京的有200家,19家在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截止到2001年底,有9600多家外国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今后我国一些交通便利、信息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武汉等将会逐步发展成主要的管理控制中心及大公司、大银行总部所在地。
      二、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流是世界经济区域化。据统计,全球现共有34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其中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对我国构成的威胁最大。虽然我国加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计划在2020年以前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但在近20年内,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进行国内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应对来自区域经济集团或跨国公司的挑战。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意味着国内区域之间各种歧视性政策或规则的消除,即无歧视原则和价格公平在各个区域是共同遵循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区经济一体化就是把以前相互分割的地方经济纳入一个统一的协定框架,各地区必须遵循平等的待遇或无歧视的原则。按照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必然导致要素流动和价格均等;同样,各地区间通过交换和互相投资也可以实现同质货物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地方区域内实施产业一体化战略
    这一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期阶段付诸实施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下,我国的输出产品长期以来以资源含量高和批量大着称,这样的产品虽然可以满足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的国际背景下,资源性产品很容易被区域集团内部或跨国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所替代。并且,就地区生产布局来看,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内的产业同构化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区不仅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处于本位利益对外倾销产品会导致区域财富的大量流失。
    为克服上述弊端,在实施区域产业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各个省级行政区要确立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对外输出产业部门或企业集团。
    2.以输出产业为主导,积极开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产品,坚决关闭一批小工业和重复建设项目,改变区域产业同构化现象。
    3.以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业体系,提高资源性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地方性产业价值增值链和产业群。
    (二)变分散布局为集中优势,在经济区域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
    我国当前的区域分工格局仍然是一种“中心——外围”结构,即资源分散化的乡村或落后地区环绕着要素集中化的城市或发达地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化水平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而我国比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的50%还低近20个百分点。就国内区域看,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广东省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贵州省比较,人均GDP差距达到4.77倍。即使在同一省区,城市化的规模和等级也参差不齐,如贵州省内的贵阳和铜仁的人均GDP之差也达到了4.49倍。所以,无论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还是为了缩小国内区域差距,都要积极推行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带动乡村经济或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1.在落后地区发展集中性城市化。即吸引外部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农村人口向当地城镇集中,以形成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2.在发达地区发展扩散性城市化。即超过4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将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发展卫星城镇或实现郊区城镇化。
    3.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发展综合型城市。即选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提高城市的功能级和国际位次,在区域内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综合体(Urban Complex)、城市地区(Urban Area)或大城市区域(Metropolitan Area)。
    (三)变分割经济为整体优势,在国家区域实施市场一体化战略
    我国国内市场目前还未实现高度一体化、市场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地方政府偏好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文化和消费习俗千差万别;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制度障碍;缺乏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政策和信息的披露缺乏透明度;盗用知识产权、商标品牌现象严重等。这些状况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政府规制和市场规则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今后,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彻底消灭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真正实现政经分离和政企分开,用统一的政府规制和市场规则约束市场主体。
    2.按照WTO基本原则和框架文件整顿市场秩序,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体系。
    3.在完全开放中国市场之前的过渡保护期内,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原则制定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一体化,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当代财经南昌94~95,128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徐2004200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导形式。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尤其要注意区域一体化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本文从中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出发,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解释区域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收稿日期] 2003-08-10同良周岳A Second Thought oH City Managing
  LI Mengbai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Beijing,100835)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city managingpenetratingly,and analyzes some disputes on the concept of city managing.徐胜(1970-)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 作者:当代财经南昌94~95,128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徐2004200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导形式。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尤其要注意区域一体化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本文从中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出发,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解释区域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收稿日期] 2003-08-10同良

网载 2013-09-10 21:29:59

[新一篇] 我國利率的市場化與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

[舊一篇] 我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述評  ——兼論設立“閩粵贛邊經濟區”的若干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