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 在园地里采菊时无意中望到庐山,一种悠然之乐油然而生。
[出典]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注:
1、《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释:
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辩,辨识。
3、译文1: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译文2: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4、陶渊明生平见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这首《饮酒》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醉花阴》等名篇都有此诗的影子。
5、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6、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7、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传诵千古的佳话,其妙处正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采菊”、“见南山”,普通的景象,却蕴意深远。南山美吗,南山奇吗?见之如何,不见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渊明,其用意并不在“南山”本身,他所惊叹的是这“南山”竟于他浑然不觉中“闯”了进来,在眼中,在心里。“见”,非望也,乃无意为之;“见”,亦非纯粹的“看见”,乃感受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旁无杂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无它求,只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南山”,只是陶渊明表达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态的引借。
诗言“南山”,“意”却在“南山”之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含蓄》一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所要表达的意,不着一字,却在所描绘的景物中隐隐的显露出来。这就是意境。陶渊明没有刻意去营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获得的。陶渊明的意境,缘于他真实的内心感受。
9、陶渊明这样身世坎坷身逢乱世的人比一般人,更加自尊、自重、自珍、自爱。他没有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更不会迫于压力、自寻短见。
他勇敢而淡泊地活下去,而这勇敢源于成熟,淡泊源于透彻。
正因为此,即使在这历史的悬崖边上,陶渊明依然能写出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清新自然的诗句,依然能构造出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美景象。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作品超越了他的时代,迎得了后人无尽的赞美与感叹。那千年不朽的亮丽风景与唯美意境,深深慰籍着一代代身陷困境的文人义士。
他在那个黑暗的铁屋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心灵之窗。
10、唐代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杜甫的:“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
从那么多的佳句名诗中知道了菊花开于百花调零后,是有“霜下杰”之称的雅傲君子。重阳时期开放的菊花则提醒了不少他乡游子,又到家人团聚时。而陶渊明的爱菊之情更是让历代不第之士或世外隐者作为其超脱于浮世的精神象征。
1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是一种怎样恬静悠闲的生活啊!好向往。
可是,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也没有幻想过躺在溪流边、坐在草地上、看着千姿的田野、仰望飞长流短的白云,让自己的心情随之一起飘的感觉了。
向往着,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知何时,才能有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希望今晚梦见陶渊明,问问他老人家何以能写下如此让人浮想连翩的诗句。
12、“采菊东篱下”是不得已,还是怡然自得?而“悠然见南山”则是心境所至。南山故在,只是我们平日不见,或视而不见或见之茫然。“见南山”应该是一种意境,是一般人想不到、看不到的意境。它不一定是高深莫测的意境,兴许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气定神闲,处变不惊,思前想后的沉静。
13、 陶渊明有两句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写景,实为写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个真意就是老子‘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的人生境界,这不是简单的隐士思想,而是更高的一种精神层次的 追求。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外示儒术,内用老庄的儒用道体,特别是表现在中国的文化人无论在生活上、思想上,他们的潜意识中自然或不自然的接受并体现着这种思想。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经济天下,青史留名,然后退隐山林(也就笑傲江湖?)。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浪漫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几千年的梦。这条路被极富艺术情调的中国传统文化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深入地植根于读书人的人生观中,纵观中国历史,无是建功立业伴着风花雪月,出将入相跟随清泉林影,读书人用儒家入世,用道家出世。这种救世治平的思想始终左右着无数读书人的命运。我多年的梦想就是寻找一个归宿,一种境界,一杯淡淡的咖啡,一段悠扬的音乐,一缕惬意的凉风,一句温馨的话语。
隐居在现代的生活中,并不意味着像陶翁那样完全退引山林之中,我理解的人生的意义一直都非常地明白亦很冷静。我也曾失意和失败过,谁都尝过失败的滋味儿。那几分苦涩,几分无奈,几分忌恨,几分伤怀,失败的滋味儿实在不好受。不论伟人还是凡人,大都尝过这个滋味儿。那时再硬的尾巴也得夹起来。但失败是一剂苦药,谁也不想吃它,然而它又是一剂良药,能衡量一个人,也能考验一个人。人活着就是一股心气,这股气绝不能轻易的松懈,我想人生奋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罢。依我看:失败就象一杯苦酒,初尝时苦味难奈,但细细品之,你就会觉得它是一团火,能燃遍你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经。同时它又会演化成一股动力,激起你的勇气,鼓励你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站起来。小溪在流淌时,流淌是一种快乐;小鸟在飞翔时,飞翔是一种快乐;心灵在成长时,成长是一种快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首人生的旅程,你活得最苦最累的时候,你得到也就最多。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夜风吹拂脸庞时会告诉你苦难是人生的美丽;徘徊在夜灯仍明的街头,最后隐去的星星会告诉你黑暗是黎明前的美丽。为何要举杯消愁,让哀愁扼住快乐的通道,而不“会须一饮三百杯” 地畅快淋漓呢?为何要抽刀断水,面对不竭的江水发出无奈的嗟叹,而不体尝一下“散发弄扁舟”的快意与潇洒呢?
万能的造物者让世间有这许多奇妙的风景,让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展示出它卓越的魅力。当心灵在纷杂的尘世中游走疲惫时,可以在她的怀中稍适停留,为心灵更换另一片清净纯洁的空间。至今,我才理解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安然,悠闲。古人的情怀犹如行云流水般淡然、飘逸,让现今在名利场上追逐得心疲力尽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说只有大自然的美才有永恒的魅力,而人们心中的平静,淡泊则是人生的永恒。沉冥宁静的境界,是中国传统休闲方式的一大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静境与心闲的融为一体被推崇为休闲的至高境界。以沉思静默的方式关照万物,万物会显示出自得的意趣,而且在沉冥之中,思绪既能专注与最细微的地方,也会伸展到无限辽阔的宇宙,天地万物无论巨细,皆纳于心中。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苏轼说:“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空,空故纳万境。”即使是庭中的小草,篱边的石头,月光下杨柳的疏影,草丛间小虫的吟唱,深夜远处的数声犬吠,在体静心闲的人看来,都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已很难体会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年少时以为它很轻松、潇洒,属于悠悠的写景之句———诗人在小院东边的篱笆墙下边采摘菊花,闲散地那么一抬头,就看到了不算很远处的终南山。心想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老头”闲居乡野,采菊看风景,倒是悠哉得很。但是时到中年再读此句,恍然发现它在轻悠中蕴涵着一种沉甸。那“东篱”可不仅仅指的是小院东边的篱笆墙啊,它是远离势利之徒、官场倾轧的清洁之地;他采摘的菊,是象征安于孤寂、独善其身和不与污浊同流的风骨。有了这样的选择,才会在安闲自在中看到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风范一直为我所心仪。记得很久以前的某个落叶缤纷的黄昏,我曾站在夕阳下沈思心中的感想,祈望上苍赋予我同样的赤子情怀,但冥冥中我知道,那种骨子里无拘无绊的浪漫精神 已成了千古绝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累积,这种轻形骸七尺而重灵台三寸,弃经世致用而倡反朴归真的境界,更为我辈凡夫俗子所仰之弥坚。一个月华如水的夜晚,我在一片寂静中坐定,偶然捡拾几片岁月行程中匆匆抛落的飞絮,竟然发现入境的仍是那些清丽悠远的景象与朴挚宁静的人情。是因为不可得而更欲求之吗,在远去了梦想的不安中,我抓住思绪的游丝溯源而上,更希望借助冷清萧瑟的冬风让我能清醒着顺流而下,去往某个还未知晓的前方。据说,动物中最短命的是蜉蝣,它脱出蛹壳后,通常只存活几小时,在其短暂的生命里,全部活动只浓缩为一项——求偶。哦,生命是什么?时光是什么?这一切,直到今天 ,我才开始慢慢地悟醒.......
有时独自坐在窗前,看夕阳,看夕阳血红的样子,看夕阳渐渐暗淡时的辉煌,看归林的飞鸟怎样在金黄的光彩里以一种轻盈的恣态飞翔而去,看窗外的树林是怎样变成碧绿,变成金黄,变成暗红色背景上组淡紫的剪影,看那在夕阳下携手漫步的白发夫妇,心中暗自体味着那并肩走过风风雨雨后的温馨与平静……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