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即使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裳。

  [出典]  张旭  《山中留客》

  注:

  1、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2、注释:

    物态:景物的样子。

    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3、译文1:

    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中的景色,不要因为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即使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裳。

    译文2: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译文3:   

    山中的各种景物在春天的阳光下斗妍争奇,千姿百态,生机勃发,不要因为天气稍微有点阴便打算回去。即使天气晴朗不下雨,进入深山的云雾深处也会把衣服沾湿。

   4、张旭生平见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5、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第二种理解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6、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是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7、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的一句,独读来却令我有别样的领会,任是铁石心肠,随那些时光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荒芜,却总有一刻做不来无爱无恨,任是如何毁去吊唁的凭籍,却总是在无意间掉了泪,原来, 纵使晴明无雨色,情至深处亦沾衣。


   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旭的这二言,用在隐晦之爱上是量身定做,仿佛什么都没有说,其实早已暗诉衷曲,表明心迹,将儿女情长道尽。要遇上解语花或知音人,根本是皆大欢喜的事。

    中国文化,含蓄深沉是基调,比较传统的人,要直呼出“我爱你”三个字,感觉滑稽了点,又不是在拍韩剧,动不动就爱字经在嘴上翻飞。那害羞的中国淑女绅士们怎么言爱,想了半天,还是——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入亦沾衣。唉,被文化意识束缚了的人,渴爱的想要热烈的心却在蠢蠢欲动。那样的表达,审慎且肆意,而内心的爱情,已经饱满,圆满,澎湃。

    聪明且有心的人听了去,于是知情识趣地答道:岂止是沾衣,我可是从里到外,都被浸染透了。

    于是脸皮薄的人保住了面子,那正芳心暗许却无从开口的,找到了门道,真是皆大欢喜,佳缘天作。可是,这样的妙人世上有几对?

     多的是有心对无心,有心对无知。总是要让世事古难全。

 

   9、山中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古今诗评多以其饱含哲理而论之。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我以为这两句读来颇有深意,以此来形容异性间因渐渐谂熟而黯生的那种淡淡情愫,却是恰当不过,较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句来得更为清越婉约。 

    由“入云深处”而生出的情愫,不比一见钟情那般来的强烈直接,也不似风花雪月那般来的缠绵悱恻,而是由于其他缘故接触而相互了解了以后不由得不油然而生的。双方接触的伊始是“晴明无雨色”的,而随着工作、生活方面的接触,对诸多问题讨论的展开,彼此的内心渐渐了解,由陌生而谂熟,由欣赏而好感,感情渐次升华,自然而然,蓦然发现时已是“亦沾衣”了!这样的情感描述确是十分的美好,同时,还有一种对情不由己的无奈感喟,淡淡的情愫加上淡淡的忧郁,令人扼腕。    

     当然,若得入云深处,须有入云之路。在哪一个方面出现情感的切入点很有意味,古往今来有许多这样的人间佳话。唐代元稹与女校书薛涛这对红颜知己堪称代表。元稹与薛涛相识时,薛涛40岁未字,而成名已久,元稹是慕其才名求见的。“涛因走笔作《四友赞》,稹惊服。”后来二人多作唱和,以诗文酬酢,渐成知己。元稹先生也是个大才子大情种,久而觉情生,作《寄赠薛涛》诗有“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而薛涛亦属意于元稹,然而她年长元稹十岁,而元稹已“使君有妇”,故薛涛以美人迟暮之感,未显痕迹,但内心里也不免惆怅,并因此“孤鸾一生”。想必元稹求见薛涛之时,但求诗文并未怀有渔色之心,但多次以文字交流以后,心心相印,如轻雾一般的情愫便黯然而生了。只可惜这一段来源于心灵共鸣的情事,却因世事弄人而荒芜。 

     近代享有“中国雪莱”美誉的徐志摩亦有一段自“晴明无雨”而始的情感历程。时求学于“康桥”的徐志摩在伦敦得遇林徽音之父林长民,在与林长民深入探讨研究东西方文化之时,渐渐注意到了年方十几岁的林徽音,关照之余,日久生情,由此对她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但穷其毕生而未果。林徽音在徐志摩机撞山峰不幸殒命以后,仍使其夫梁思成索得一片机骸,供奉案头至其离世。徐志摩对林徽音不但“入云深处亦沾衣”,而且是视林徽音如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了。而徐志摩后来因新月社公务而认识并且移情于陆小曼,却又不但是“沾衣欲湿”了,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迎娶有夫之妇陆小曼,乃是一场淋漓透彻的大雨,直浇得衣履透湿,令世人侧目。


    10、“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这是白民易的芭蕉雨;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的残荷雨;

      “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这是李清照梧桐雨;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是张旭的山中阴雨;

        “山路久无雨,雪翠湿人衣”这是王维的禅境空雨;

       “晨钟古外湿,胜地石堂烟”这是杜甫的钟韵温雨。

      读着诗人的诗意雨境,使我们想到雨滴叶韵,情怀无限;微雨无痕,情湿有普,以雨滴叶韵,天雨无痕的雨境,往往使人审美的心境,以自然山水生命的质感来感悟自然精神的意志,这不正是诗的微妙,来感知诗人丰富的情感?


    11、进了深山,渐渐感觉空气变得凉爽湿润起来。山外的酷热之感顿消,仿佛到了另一个清凉世界。真是“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2、“雨色”诗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旭的《山行留客》了:“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诗人想来,那晴明时分,幽谷之中,烟雾渺渺,水汽蒙蒙,露浓花湿,青翠欲滴的极富诗意的境界,是在雨色之中才能够欣赏到的啊。可想而知,雨色一词所涵盖的意境,在唐人眼中是多么的具有分量,而且富有生气。

  雨色,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主要的创作题材,历代画派于此都有所侵淫。从唐朝的王维,到宋代的范宽、马远,元四家的吴镇,以至近现代的高剑父、李可染等,都有佳作面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米派了。米派系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由米芾父子所创。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的一成之规。其技法最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友仁在乃父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情有独钟,故能画出水气蒸郁、雨色弥漫的妙趣。

  四季中的雨色各有千秋,皆有所表。春天,是最能体现出雨色的韵致的了;夏天的雨色,往往是暴风雨酣畅淋漓之前的酝酿;秋天的雨色最让人乏味,像“雨色秋来寒”一类,已经没有一丝雨色缠绵迷茫的意境了;在我看来,那冬日的雾凇实实就是春之雨色的化身。


    13、长坪地处湘南的耒(阳)常(宁)永(兴)桂(阳)四县接壤处,茫茫四野惟见崇山峻岭峰接云天,沟走壁梁横亘百里,磅礴壮伟宏浑。这一方远离都市被称之为高寒偏远山区的地方空气无污染,景色朴雅,风物怡人,四季清凉,为阅为聆为闲为居,皆可愉悦极致也。

    你若适车便可经由国道107线转上余(庆)长(坪)公路进山,约70华里的路程,途磨形墟逶迤绕山爬坡,进入石余垌再爬上太屋前,面东有西岭,一路山峻伟,青竹摇曳,风动暗影,耳畔婆娑,直有“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之趣;越过石枧湾,至此垌场视野开阔,墟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吠杂相闻,田垄铧犁,稚童菜花,一片清新惹你耳目一鲜,恍若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车过石枧桥径往竹山下,依山势再爬上阳谭坡,公路便在山腰缠绕,路之上下樟梓辛香,春有杜鹃,秋见山色,野荆丛灌触手堪折,光在松间照耀,露挂泉上湿崖,啼鸟与落泉相应成趣,“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此处更兼轻风撩人,呼呼扑面,清凉诱得春心芳菲,缓缓行吟,那情调,那风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此于山坳上俯瞰,又得见垌中小桥流水,娓娓穿行,下有小石林,小石林玲珑明丽,怪石峥嵘,古木参天,修竹俊俏,烟萝缠绵,景色风物逸雅。在此小石林中走一走,坐一坐,摘枝小花,牵根绿藤,风泠泠,露泠泠,多少纤尘心事,到此也宁馨;坳上可高,观梯田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田面风吹过,水波粼粼,浮光跃金,乱花一片山脚下,得如“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观罢梯田,你再放眼西山南塘,只见冰岭横亘,巍巍乎成一道屏障,你若登得此山头,观风云骤起,昊天涌浪,百丈胸怀,不令你不意气风发,感奋激昂,吟一首曹阿瞒“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亦不尽释然也!

长坪者,我的家乡是也。我之爱她,不因远离都市而偏远,却因清凉恬静而称心。轻风悠悠,白云悠悠,青林悠悠,长涧悠悠,清凉坐听啼鸟泉声,恬静卧看澄空明月,进得山来,纤尘得洗,庸碌得脱,心境得化,性灵得静,“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能不爽你不思归?


14、孟子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都是我的最爱。环伺所历之郊游,顾省尝享之山水,只要是惠而不费,对我而言,是经常的事,兴至而发,兴尽而归,信手拈来,本不足道哉。昨日又借了族中人扫公墓之名,独淫了一番山水,山上放眼,杨梅青青,空山新雨,端的是奇幻驰目,真真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更兼云雾绕脚,山色空蒙,沐着杏花雨,吹着杨柳风,心神早早在这旖旎的云雨里先醉了一场,待得缓缓下山,山涧边有逐水草而居的三两家野郊之民,较之城中十万户,恍若化外之桃园,涧溪淙淙,遁声行去,豁然开阔,水深不盈三尺,然水面足有十丈开外,清澈见底,野藤芦苇丛边,鸭群怡然而乐,时值春风料峭,乍暖还寒,苏子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正好当此景的旁白。近世的鸡鸭全是饲料催生之物,早不复有此得天地自由和灵气的家禽!看得我意酣胸张之间,连连大呼,今日之游,又不虚今年之春事矣!同行诸公,多是局促城中营役度日之徒,几曾有此山水情怀?一如近世饲料催生之鸡鸭,无暇天地之自由,更无论日常天伦乐事,被我所感染,跟着沉醉在这天然的野趣当中,嘱予回来后提笔记下此日事,乃欣然从命,是为记。


15、赏巫山云雾,如同观画、听乐、读诗,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意境。

每逢暮春,阴而不雨,烟涛微茫,山隐树消。平湖露出一隅,水自无心云自闲。渐渐地,云从湖面撤离,掠过水边,卷上树梢,退至山腰。腰线以上,云像半卷玉帘,挟着城,裹着院,掩着门,山头自然无法洞见。“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经过一阵酝酿,云生动起来,仿佛一锅烧煮的沸水,蒸腾翻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是风卷残云。风是没有的,云似漫山的爆米花儿。轻敛鼻翼,有莫名诱人的暗香。静听,你会发现一种音响,似筝,似笙,似箫。宫商角徴羽,似断实续,极轻,极细。典型的江南乐音。却又分明如塞马咀响,胡笳呜咽,染上北国韵味儿。赏巫山云,必须带上耳朵,心灵会达于无物象的震撼。云继续退去,天地间弥散开来一层水膜物质,像稚子嘟着小嘴吹起的肥皂泡壁,稀薄透明。然后,皴擦晕染,近处房屋人家,远处山水草木,都在肥皂泡里了。


16、早春二月,风还有透骨的凉意,野外的树木花草不见复苏的迹象,一眼望去满目的萧然。这样的日子,只有在书屋里阅读,喝茶最为惬意。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时而醉卧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光里,时而置身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山色中。心境变得空明清灵,仿佛告别了喧嚣的尘世,走进了前朝的“碧草云天,烟雨楼台”中。


17、山雨欲来,微风满袖,沾衣欲湿,润物无声。在这无声无息的夜色里,面对着一汪幽澈的碧水,沐浴着龙眠丝丝柔柔的晚风,不由又想起这样一句诗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晚风中孑然独立的我,在这不知是微风还是细雨、不知是梦幻还是真实的人间仙境里沉沉的、沉沉的醉去。


1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雨是文人心中的一种载体,眼中的一种观照。诗人们抒发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实情实景,更是源自于这些景观之上的喟然长叹。在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借雨以寄情,状物以言志,握一支竹管笔,或对着竹简布帛,或就着沙砾崖壁,把自己澎湃的激情变成一行行隽永长存的诗文。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草根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他们涂抹的这些文字,漫过历史的烟云,镌刻成了无数后来人心中长久的记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4

[新一篇]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舊一篇]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