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  远处的山随着平原旷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眼前的江水汹涌奔腾就像在涌入荒漠的原野。

  [出典]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注:

  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注释: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频频。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3、译文1: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成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译文2:

    我乘船从荆门以外的地方远道而来,为的是到古代楚国一带游览。高山随着平原的展现而隐去,大江进入无边无际的原野而汹涌奔流。明月倒映江中,像天外飞来一面明镜,江面上云彩变幻,在空中结成了奇妙的海市蜃楼。我仍然喜爱故乡的江水,万里迢迢伴随我泛舟远游。

    译文3:

    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来到这古老楚国的地面游览。山野已经到了尽头,宽阔平坦的原野进入我的眼帘。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由于阳光的折射,在大江面上变换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中原,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这些山水又是何等多情,不远万里,一直伴随着我这位游子的行舟。

   译文4: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的奇景结成海市蜃楼。(形容晓雾云生,看见两岸村庄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我始终恋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的送我乘舟漂流。

 

 

   4、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着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6、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着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是一首着名的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全诗写得曲折含蓄、韵致清扬,意境高远,格调明快。诗人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壮阔的气势和绮丽风光。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的水光山色,太空的奇异景象以及离乡惜别的情思中,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细致观察和赞颂,体会到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青春勃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8、《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10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无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两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联,此两联看起来类似,但意境迥然不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写长江,因四川、湖北的山脉到荆门始断,以下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至此,一泄千里,流入大荒之地,所以说“山尽”,“江入大荒”,此从岸边所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言舟中所见,诗人独坐舟中,四顾苍茫,天幕似四方垂下,所以说星垂,再用一个“阔”字更突出了平野的宽广;大江流动,波光闪闪,月影在水中随波明灭,犹如水底涌出。

 

 

   9、将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及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并提,今日将三首原诗拈出,对照比读,发现三者确有许多因缘,值得一说。

    王维(701761),字摩诘。名字合称即“维摩诘”,正是佛教维摩诘居士的尊号。王维受禅宗影响极大,有“诗佛”之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好仙、任侠、嗜酒,故有“诗仙”、“剑仙”、“酒仙”之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心系天下,其诗作人称“诗史”,其人号称“诗圣”。

    王维、李白、杜甫同为盛唐三大诗人,人称诗佛、诗仙、诗圣,分别代表了佛教、道教、儒教的人格特点。他们都活了六十岁左右,都经历了开元盛世,也都遭遇了安史之乱。虽然后世更多地把李杜与白居易并提,但很多时候,王维与李杜更具可比性。

    《汉江临泛》创作于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当时四十岁,王维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创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年。李白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他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行至荆门,有感而发,写写此诗。

    《旅夜书怀》创作于765年(永泰元年)。杜甫当时五十四岁,这首诗是他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这三首诗,都是诗人独游时所作。李白虽然题为“送别”,但不是友人送别,而是江水送别诗人。

    从地理位置上说,王维和李白的诗都写于楚地,杜甫的诗写于蜀地。但王维的诗于汉江,而李杜的诗写于长江。

   从时间上分析,王维的诗写的是白天的风光,李杜写的是夜晚的风景。

    从体例上说,三首诗都属于五言律诗。王维、李白的诗都是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怀;杜甫的诗是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怀。而被后人拿来对比的三组诗句,恰好都是全诗的颔联。

    从格律上说,三首诗都是仄起仄收。王维的诗压上平一东韵,李杜的诗压下平十一尤韵。

    从字句上说,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先江后山,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先山后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又脱胎于李白的诗句。

 

 

    10、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就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浩荡与浩瀚。

 

 

    11、“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自我精神领域与人类文明世界的对话,才会有对人生,社会,大自然的感悟与理解,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气质才会优雅,心里才会充满阳光,举手头足才会浸透着文化的芳香。视野才会如古诗所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境界。

 

 

   12、 落差,成就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落差,成就了高山“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落差,改变了人生轨迹,成就最具价值的生命意义。

  人的一生总是先经历苦难与磨练,才能拥有成功与璀璨,好比奔流向东的一江春水,从高峰发源,途经沙石阻隔,风霜雨打,才得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恰如火山口的地下森林,在幽暗的峡谷中,就连大地似乎都遗忘了它,因为它在地下几百米的深渊中自生自灭,但时间的眷顾使在几万年后成就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http://www.chazidian.com/zxzuowen9008)

 

 

   13、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珍贵的价值及其事业的发展,必将从文化上、经济上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产生巨大影响。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发端于易理核心的百家文化,可谓百脉通流,异彩纷呈。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神州大地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自然医学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民间诊疗实践的经验积累,再经过历代医药大家的规范总结,终于形成了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中医药科学文化体系。

 

 

   14、那一年,我随着江水顺江而下,到与长江交汇处,见那豪迈东去,一泻千里的江水,雄心勃勃的我似冲破樊笼,长舒一口气:“乌江,你就留在我的身后吧!”豪情顿生:人生难得几回搏。但当我辗转于几个城市,来回于匆忙之中却一无所获,独立白帝城楼,感帝托孤,潸然泪下时,才明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历史的回响并不能震撼我趋浮的心灵,浊流里,我终于冲出了三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下子,那种奔突的感觉便随那无垠的平野渐渐远去,最后,似乎连心跳也停止了。  

    站立船首,烟波江上,我心又往所处呢?一种微妙而又复杂得难以诉说的元素渐生于脑海,回首望去,黑色天幕下,山与夜色共同构成的背景里,星与灯在远方天际里如故乡的眼,坚定地送我远行却又祈盼我的归去。归去吗?我想停下思索,可生活的足音总是催促我:你到了下一站,总是有时间的。但人生又有几个驿站呢?奔波中又有几多时间令我驻足思索呢?
 
 
 
   15、现在的现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是否那段岁月真的随江水进入了滚滚无尽的荒芜?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