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译文]  睡在小楼上一整夜听着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第二天早上,屋外深巷里又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出典]  南宋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注:

  1、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注释:

   (1)霁(霁)jì雨雪停止,云雾散,天放晴朗。

   (2)卖花声,是临安的本地风光。小楼深巷二句,化用陈兴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句“杏花消息雨声中”。

  (3)矮纸,即短纸。草,草体字。细乳,指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分,鉴别之意。此二句,写春雨初晴,闲居无事,以写字、分茶作为消遣。

  (4)素衣犹及二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谓京城里肮脏势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3、译文: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戏着分辨茶的等级。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慨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4、 陆游的生平见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5、“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6、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奉命权知严州事,由山阴被召入京,这诗歌是在临安(浙江杭州)时所作。时陆游已六十二岁。诗人大半生浮沉宦海,壮志未酬,情怀郁悒,虽召入京,但已无年轻时的慷慨,反有厌倦风尘之意。

  “世味似纱”自然算不得什么生花之笔,一如“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纸张张薄”之类,倒有几分俗,但就诗人而言,这经验可是就其大半生的浮沉化来。以前可能也将“世味似纱”之类俗语挂在嘴边,但究竟未加深究,而现在想自己大半生之坎坷,才恍然知晓“世味似纱”喻得恰好。于是诗人便冲口而出,落纸为诗了。然而,诗人既知“世味似纱”,就当学范蠡泛舟五湖,象陶潜采菊东篱,然而诗人反是“骑马客京华”。诗人是知道自己所思与所行不一的,故用反问,谁驱使我打马客京呢?当然是诗人自己!是诗人那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不死之心!尽管山河难收,几成定局,但诗人一旦听宣,便不假思索,打马上京。真忠臣也!

    然而,诗人急切地进京却只能闲闲地候着。这年春天,陆游便在临安,但直到七月,始赴严州任。客居京城,无所事事,这无疑是给诗人那滚烫如火的报国之心浇一瓢冰水。卧居小楼,一夜无眠,听春雨淅沥,想杏花夜放,诗人那郁闷心境由此可知。“小楼”、“深巷”句为陆游名句,单看可见早春的清新、美好。卧居小楼,想明朝可以遥遥听见曲折小巷里传来的清脆的“卖杏花”之声。这是何等美好的早春细节!但是,倘若“知人论世”,我们倒能深切感受老英雄困于客栈,报国无门的心酸!

    再看“矮纸”、“晴窗”句。春雨初霁,闲居无事,便信笔涂抹作草,随心品鉴杯茶。看似闲,实是闷,写字品茶,哪是陆放翁所为?只是郁闷无奈啊。

    郁闷无奈毕竟不是诗人所愿,于是诗人用典安慰自己。“素衣”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必感叹临安城中风尘多,清明时节即可离京还乡(陆游于这年三月由临安返山阴)。诗以离乡“客京华”起,以别京“可到家”终,离乡时尚是希望在前,返乡时便郁闷满怀,“莫起风尘叹”的安慰只是表面而已。

 

  7、陆游是一位嗜茶诗人,他对茶一直怀有深情。他出生茶乡,晚年又归隐茶乡。他熟谙茶得、烹饮之道,总是以自己动手烹茶为乐事,一再在诗中自述“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

   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是如此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证藏着诗人无限感慨。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延州知府的职位与他的素志不合。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作者却只能以作书品茶来消磨时光,悲凉之意油然而生作者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和无聊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但是从茶道的另外一个层面来说。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以及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很符合,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以求高雅的享受。虽然壮志难酬,难免有些悲哀哀叹之意无事作书分茶,百无聊赖。但是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陆游并不是在写此诗时才懂得分茶,才有闲情来品茶的,他一直对茶有研究,也懂得茶道之理,在国家多事之秋,作者忧国忧民,除了品茶打发时间外,更多的是借饮茶来畅缓心态,品味人生。在享受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陆游也是如此。乍一看,觉得他身为爱国诗人,一生出入于战场生死,贯游于天南海北,时刻思虑着报国和爱国,怎么会“闲作草”“戏分茶”呢?其实诗人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这样的情感与心态只有在品茶中得到释放。正因为诗人的经历和心态与品茶享受中带来的提升与修养提高相通,诗人把品茶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品茶中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作书、吟诗结合,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诗人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喜欢赏花,对茶道却深有研究,情有独钟。因为他觉得自己追求的与茶的天然特性一致,在品茶中可以享受人生,完善自我。特别是在晚年,忙碌大半生,仍然是壮志未酬,虽然爱国忧民之心不变,但心态也有所变化。对人生、世俗之事看得比较开,心有想但力不足,只能在茶中寻找一片安静的沃土。

    总之,整首诗虽然是写临安的春色的,但国家形势,当时环境、诗人的心态不同,在他眼中看到的春色图也是不一样的。对此诗进行文化阐释,不仅要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写作时的心态,而且还要纵观诗人一生的爱好,从中国书法、中国茶道文化等方面进行阐释,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文化。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每每读及此句,总会想到一深幽古巷,一精致阁楼,一帘纱帐,轻罗薄衫的美人一夜听雨,“点点滴滴到天明",忽闻巷内卖杏花声,欣然起身整衫,凭栏,凝思,独叹......时空就定格在这样一幅宁静的水墨画中。

      然,不久前我才晓得这原是陆游因忧国忧民而难以入睡,辗转反侧之语。不仅为自己的狭小度量而羞愧,事事尽于闺阁,止于愁叹。却不知有如此国事家愁。

  9、如果单独地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种悠闲与安然,因为这里有“小楼”“春雨”“深巷”“杏花”,透过这些纯美的意象,我们分明地感觉到了一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幽趣”,而且由“一夜春雨”联想到“明朝杏花”,我们分明地领受到隐含着的“惊喜”与“兴奋”。显然,这样的理解只是看到了“表面”,未能领略到其中隐含的情思。你想,“小楼一夜听春雨”,可见作者是彻夜难眠的,自然也没有做“归家”的梦,而是无聊地联想起“深巷明朝卖杏花”。“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可见,这无眠的夜是多么漫长,多么凄苦。为什么呢?从第二句“谁令骑马客京华”可知,诗人是作客他乡,从末句“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是热切地希望回归故里。这样联系全诗就可以分明地体验到诗人春夜难眠的苦衷与寂寞。自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闲”与“戏”也绝对不是一种悠闲与嬉戏,而是百无聊赖之余的打发寂寞。这才是真正地“复原了作者的经验”。

 

    10、窗户一开,一股湿润润的气流顿时扑面而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飘洒在阳台上,夹着微风,使人感到有点凉意。万家灯火沉没在雨幕之中,这又是一个迷蒙的夜。

    雨下得不是很大,但雨丝很密、很细,齐唰唰地落在地上,汇成一条条小溪,缓缓地流着……微风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春天早已迈开脚步,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在雨水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翠绿,茶花开得更金黄;在一条纵横交错的田沟里,雨水淙淙地淌着。杏树在春雨中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雨水,喧闹的小麻雀在杏花林中穿梭、飞鸣,好象在歌唱这绵绵细雨。

   此时的江南正沉寂在一片雨幕之中。在西湖不远处的深巷里。一位身着素衣的少女,左手撑着花伞,右手持一花篮。不时从巷中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那声音委婉悠扬。

   云开了,曙光洒落在深巷中,杏花上的露珠还未逝去,在光照下闪闪动人。http://4x-man.blogbus.com/logs/47822100.html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知道陆游的这句诗还是在古龙的武侠书《圆月弯刀》里当时那把弯刀上就刻了前半句诗感觉好美圆月弯刀阴森的冷光里刻着“小楼一夜听春雨”。“青青的弯刀是青青的,青如远山,青如春树,青如情人们眼中的泪水。青青的弯刀上,有一行很细很小的字,‘小楼一夜听春雨。’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了,美人,小楼,细雨,令人神往!

 

  11、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这么静静地去听雨声,去感觉雨落在地里的感觉,春已浓了,桃花灿烂地惹眼.空气里似乎能闻到春天带点青涩的芳香。闭上眼睛,听沙沙的雨声,充满了柔情,触碰着我脆弱又敏感的神经。此刻的我是宁静又从容的吧,最接近心里期望的自己,即将到来的夏天,至于那些旧日的时光,似乎都已远去,化为水,还给大地,往事休再提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雨渐渐停了,夜已深,来了睡意,该睡了。

 

  12、一直很喜欢春天的雨,那是大自然的声音,它的脚步带着自然的芳香,带着新一年的希望。在春雨中,我仿佛听到小草的欢呼,听到了百花的笑声。春雨的脚步滴答滴答地到来,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它用自己的生命敲击着整个大自然,在屋檐瓦砾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不同的敲击声组成一首别有韵味的歌曲,我感到此刻的大自然是那么地亲切。雨的声音是那么地动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春雨走过的地方,我看到了绿油油的禾苗,为春意盎然的大地增添了一份生机。我看到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我想他们一定是看到了丰收的前景吧春雨就这样为大地洗涤所有的灰尘,农田也因此而散发出浓浓的泥土气息,随着微风围绕在 我的周围,沁人心脾。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春雨走过的地方,所有的花朵一夜开放,颇有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韵味。当然更胜一筹的是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百花了。  

    然而春雨只是雨的一部分,雨的动人远不只这些。雨的身影清新而不妖媚,纤小而不失豪劲。雨也因此引发人们的称颂,浸润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这是雨的温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株乱入船”这是雨的活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雨的豁达。  
雨,就如自然的精魂;雨声,就如自然的歌声。我们何不闭上眼睛,或在茂密幽静的竹林,或在悠长恬静的小巷,静静地去聆听,静静地去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倾听这自然之声吧!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 

 

 

   13、雨是有灵性的,尤其是在性情中人的心中,那灵性也就变得分外多情。雨知人意、解风情,在诗人的笔下,雨儿连绵,如坐禅自语,雨打梧桐,又如歌如泣。

   那雨声,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哀怨悲欢: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在诗人赵师秀的笔下,南国雨中的景象,让没有到过南方的人也犹如一目了然,如临近前。那连绵的阴雨,那湿蠕蠕的空气,那碧波涟漪的池塘,那欢歌一片的蛙声,还有那等客不来过夜半,手拿棋子闲敲桌面的“啪-啪-”声响,真使人感到那雨之灵性的跳动。难怪有人说,雨景中最美的,当属江南。是的,不论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美不胜收的江南雨景,在苏东坡的笔下,的确宛如一婀娜多姿的窈窕女子,让人观后难以忘怀。还有那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更使人真切的感到了在彻夜淅沥的江南雨中,那深巷盛开的杏花,闻到了那四溢的、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诗人的笔下,那雨后的杏花仿佛触手可及,那雨中的小巷、那小巷中叫卖杏花的商贩,还有那买杏花的女子,使人联想起来,也真真相映成趣。我喜欢江南雨的柔情无限,它就像多情的女子,无形的缠绕着你,抚摸着你,让你一闭上眼睛,就能使你感觉到它的美,美得令人心动,美得令人心醉。

 

   14、雨,是大自然的语言,长句短句,平平仄仄,不经意地就书写出万丈红尘心事。善感的季节里,细雨如泣,无端地惹出寸寸愁肠,夕夕情伤。刹时,眉头心间,无语凝噎。那或是游子思乡的惆怅,“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尽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或是独守空闺的苦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亦或是人生过往的唏嘘感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几度黄昏雨后,任是垒叠得再坚强的心也变得百折千回了。

   雨也总是难以捉摸的,从它身上你能读出梧桐海棠黄花瘦,也能读出珠帘玉韵杨柳烟。不一样的雨境,牵扯你不一样的情思。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是洒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豪迈,“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空灵。

   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人思雨。生命中总会有一场雨,刚好落在你心底最柔软的一处……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0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