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啊,晶莹的露珠像珍珠,弯弯的月牙像把弓。

    [出典]   白居易《暮江吟》

   注:

   1、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2、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的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这首诗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是描写“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是描写初三的夜晚露珠很像真珠,明月格外的弯。

 

     3、译文1: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译文2:

       一道道夕阳铺洒在江水中,

      半条江碧透碧透,

       半条江通红通红。

     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

     露水圆圆像珍珠,

    月儿弯弯像银弓。

 

     4、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千古佳作。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透露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通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诗中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对此,纷纷以“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称赞,可见其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腾挪跌宕,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暗含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在这一时刻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过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相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  在白居易看来,即便白日已经西坠也不足惜,依旧能从残阳余晖中发现一天中的最美,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景呢?我们可以设想,一起一伏的水波在斜阳的照射下,会出现何种反射?必定是迎光的一面为红色,背光的一面为碧绿的水原色。由于每一条波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都各占一半,所以总体上江面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诗实际是同时展示了水和光相互映衬的两种美:水具有的是皱褶起伏的动感美;光具有的是明、暗或者说红、瑟间隔的纹彩美。一时间,残阳顿显生机,不再晦涩,不再凝重。

       尽管夕照逐渐逝去,暮色低垂,但诗人依旧留恋忘返,他还要继续寻找。或许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流诗人的气性都是相通的(现代如顾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向黑暗向逆境挑战的欲望。白居易在第一句设定常人不敢留驻的“黄昏”这一“垃圾”时间之后,接下来又选择了“九月”这个寒意袭人的深秋,而且还是一个月色黯淡的“初三”的夜晚。它们都分别是一天、一年、一月中的低潮期。那么,诗人在黑夜里找到了什么样的光明呢?一颗颗细小的冰冷的露珠放射出来的光明!因为它们具有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特性,所以能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与众不同。就仿佛是宝贵的夜明真珠。这便是秋夜之露珠才具有的清澈闪亮的品质美。(露珠和夜明珠的发光原理不同,作者意在比喻。)

      那么初三夜晚的细长弯月又能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呢?力量美!就是因为它细长、弯曲,所以看上去像是一张拉满弦的弯弓,充满着蓄势待发的张力。

       综合而言,水波之律动、波光之潋滟是夕阳下人的肉眼能够看到的两种外在美;露珠之闪烁,弯月之内含则是幽暗中只有心灵才能感悟到的内在美(具体由“真珠”与“弓”两个联想事物作外在的比拟)。并且,波浪和月还存在动能和势能的对比,波光和露存在反射光和自发光的对比。这四种相互交织的对立统一的美便构成了诗人眼中“可怜”(可爱)的日月天地。

       《暮江吟》警示我们,在人生与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盛与衰,没有绝对的老与少,没有绝对的吉与凶,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心态积极,现实中很多平凡的事物都值得称颂和珍惜,它们都是构成完美宇宙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此时的白居易也用这首新诗展现了生命之老当益壮、炉火纯青的美。

        美,或者更美……诗中二十八个文字就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

       真想一梦回到唐朝!     

 

 

     8、《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吕美生)

 

     9、对于一个“月”字,

          身处异乡的游子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遇到挫折的不幸之人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孤独的人会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无限惆怅的人会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气质高洁的人会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长大的成人会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无法团聚的人会说“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

         伤感的人会说“同来望月人何处”;

         忧愁的人会说“江清月近人”;

         忧怨的人会说“玲珑望秋月”;        

         寂寞的人会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单的人会说:“独上江楼死渺茫,月光如水水如天”.

        孤寂的人会说:“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要旅行的人会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有人无聊时望天一看“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欣赏秋夜美景的人会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0、晚霞的余温漾着秋水,渐次朦胧。浩冥的碧空,一弯浅月犹扯云幕半遮面,静谧而幽雅地朝着你微笑。在这如水的微笑中,白居易动情吟唱的“可怜九月初三夜”与千年之后的你我交汇于“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里.似弓的月,来的时候是那轻轻的一笔,在的时候是那默默地一瞬,走的时候是那悄悄地一逝。

     想穿越时空地域,与君邀月举杯同贺,美酒,抑或香茗。

     挽一弯如弓的新月,心绪万种;蓄一捧真珠般的秋露,情意悠悠。

     九月初三夜,感受邈远的宁静,悲欢离合的心绪,都在这如钩的月色里或隐或现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