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远远一看便知道那不是雪花,因为有淡雅的清香飘过来。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梅花》

   注:

   1、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3、译文:

       墙角里有几枝梅花,  迎着寒风独自开放。

      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香飘过来。

 

   4、王安石生平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和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6、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7、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着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8、王安石的这一首《梅花》诗,吟咏的是早梅。全诗虽然仅仅20个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表现出梅花独步早春,真纯无瑕,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诗人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他积极推进改革,力主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顽强阻挠,当时他心情异常复杂。诗中写梅花傲霜斗雪,凌寒怒放,反映了他此时的孤独寂寞和艰难处境,同时也表明自己不畏权贵,孤芳自赏的志向与品格。

    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复苏,唯独墙角的数枝梅花,抗严寒,傲冰雪,形单影只独自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墙角寂寞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孤独地盛开着。

    诗的后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写梅花的色与香,格外的新颖别致。从视觉形象上写梅花皎洁似雪,冰清玉洁,从嗅觉上突出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阵的幽香。

   这首小诗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将自己的心境寄托于品质高洁的梅花,语言朴素,字字精工,明丽清新,意境深远。

 

 9、喜欢最后两句。喜欢这种感觉,让我想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注定要选择一种人生,就选择这种默默的靠美德(香气)来传播的人吧!

 

   10、“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又开在冬季。因此自古诗人咏梅多自然联系到雪,唐宋以来数不胜数, 而王安石写雪写梅。既不是以雪映梅, 也不是以梅拟雪 ,虽然繁花似雪 ,却绝不为写雪或梅的形色。也不想雪与梅互相比拟 ,而更执着于梅的精神、 品格 。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说梅花如雪,偏说远远地一瞥就知道, 那一树洁白不是雪 。不说雪不具备梅的品格,而说因为有一丝馨香幽幽而来, 方显梅之凌寒、 傲骨。诗读到这儿, 岂止梅花 ,已经是满纸馨香了、沁人心脾 、撩人情思。

    诗, 永远是审美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诗作前两句未脱写景, 写实。读过诗作后两句 诗人的主观意兴则跃然纸上了, 那一缕馨香是写实的, 更是心绪的,充满空灵 、含蓄、 冲淡、 自然之美 。比之于“ 梅花香自苦寒来”, 立即觉出后者毕竟苦相太重、 俗气太浓
这是典型的“ 有我之境”, 不执着于描摹客观特体本身, 或者说对客观物体的描摹意境的营造,都为了主观的意兴心绪 ,突出的是诗人的个性特征 。一切外物——梅的凌寒自开
雪一样高洁的形色, 都成为内在情感的表达 。

   王安石 ,不愧为文学大家。他总能从一味妙悟中 ,翻出无尽的韵味 。

 

   11、“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12、一篇好的文字,文字如雪,吸引你踏字寻梅,寻那字里行间的梅,寻那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寻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寻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

  一片好的风景,风景如梅,吸引你闻香识字,识那躲在梅后面的字,识那藏在风景后面的文。千金易求,一字难得。空翠难强名,也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一种媒体到另一种媒体的追求。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那踏雪寻梅的素人素心,是那素人素心的“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文学与电视,电视与文学;文字与画面,画面与文字。正是一个双向的踏雪寻梅。好的文字意境难现,好的景色也无言相对。“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恐怕是雪与梅相得益彰的最佳评述。

  踏着如雪的字,一路寻去,虽风寒扑面,但想着那高标逸韵“临寒独自开”的梅,想着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便似乎悟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禅意。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01

[新一篇]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舊一篇]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