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译文]  被残雪覆盖的山河,凋枯冷落,没有一点生气,几树稀疏的梅花,凛然开放,点缀着大地,透出一派春意。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

  注:

  1、《贺新郎》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虞美人》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2、注释:

    陈亮,字同父,南宋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词人。他是辛弃疾的至交,两人志同道合。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卧龙:徐庶对诸葛亮的美称。

    蹙:急,紧迫。

    销骨:销魂,神伤。

    错:错刀。以其谐音借指错误。

 

 

   3、译文1:

      在十里长亭,我们把酒话别。陈同父的言谈风度,在我看来既酷似安贫乐道的大诗人陶渊明,又像隐逸在隆中文武超群的诸葛亮。正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不知道从哪片林子里飞来一只喜鹊,急迫地把松树梢头的积雪踏落下来。瑞雪纷纷地落在我的破帽子上,宛如故意给我增添了几许白发!举目一望,秀丽的山水已为冰雪掩盖,了无生气,只有耐寒的几枝疏梅,勉强装点着一点儿景致。两三只匆匆南去的飞雁点缀在寒凝雪飘的天地间,虽然凄凉萧索,却也给山河多少增添了几分风光。

    作为一位有才干的人,他很重约,但是未免把离别看得过于平淡了。我此时此刻追赶他来到江畔,天寒水深,江面已经结冰,难以通航,让我平添了无限的惆怅。去路断绝了,行走的车轮就像长出了四只脚,再走也走不动了。此时此地,是多么的令人悲伤、愁苦。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赶来讨这份烦恼呢?假如说,我今天这份相思之情是错的话,那么铸成这错的当初,我是不惜把人世间全部的铁全都用上的。,在这长夜难眠的冬夜里,邻人家的笛声,请不要这样过于凄凉悲切吧!

    译文2:

    昨日已经过去,好像就在眼前。长亭把酒,你一袭布衣,仿佛荷锄而归的陶潜,胸中却燃烧着卧龙诸葛整顿天下的烈焰。还嫌我们不够苍老吗?林间的鸦鹊也来凑趣,踏落松梢残雪,  让我们的破帽也如长出白发。守着江南这一小片残山剩水,那些可笑的人们,对着几株疏梅呤赏风月。不,我们的祖国比这壮丽多了。让高飞的大雁告诉他们:北方是多么的辽阔!
  
  你重守然诺,如约而来,又轻视离别,说走就走。直到现在,站在冰冷的江水面前,我才相信,昨日已不会重来。你知道吗?兄弟。我策马一天,才追到这里,直到雪深路断 车轮也像磨成了方块一样寸步难行。冷啊!彻骨的冷啊!是什么使我如此悲伤?是对兄弟你的思念,我悔呀,悔不当初轻易让你归去。这悔恨如铁样沉重,那悲怆的长笛彻夜不停,仿佛要把我的胸膛吹裂。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这个评价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并非夸大溢美。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而且把历史上两位着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他们是多么不同!)联系在一起,一并谈论,这是极有见解的。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朱熹《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后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两人的见解。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与上文毫不相干;细思便能理解:此乃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鹊踏松梢,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这时,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见意,抒发出无穷感慨,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

  下阕又回叙别情。“佳人重约还轻别”;佳人,指陈亮作者既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这是全词主题,但点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铺陈和渲染。“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群来愁绝?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像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语本于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诗句。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指出:“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词人目谓。“销骨”,用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诗意,极言离愁的销魂蚀骨。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这样,最后几句“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最后几句,暗用了好几个典故。前两句用《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载罗绍威的故事。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两句用《太平广记》卷二○四所记独孤生的故事。唐代独孤生善吹笛,“声发入云,……及入破,笛遂败裂”。又承接小序“闻邻笛悲甚”,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错,本指错刀,这里借指错误。料,作岂料解。诗人感叹说: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实际上也暗寓着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

  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

    附录:
  辛弃疾把这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后,陈亮也写了一首和词《贺新郎•寄辛幼安》: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噪,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6、“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见宋·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剩水残山:指冬天冰雪覆盖下显露出来的山水。态度:指生机。疏梅:稀疏的梅花。料理:安排,装扮。风月:指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大意是:冬天,被冰雪禁锢的残山枯水没有一点生机,但被疏疏落落的几株梅花一点缀,就显出了一种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在原词中有象征意义,“剩水残山”寓指支离破碎的南宋河山,“疏梅”指抗金志士。现可用其字面意思,描写冬末春初的景色。

 

 

   7、梅花何以得天独厚,成此独尊,有着中唐以来尤其是两宋时期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深厚背景,也与梅花自身的生物条件密不可分。社会学原因:地主经济、私有园林的发展。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艺梅赏梅的兴盛。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艺术史的研究表明,一个事物引起某种联想或成为象征,依赖于它与其他事物问的“相似之处”及与人类的“生物关联这两个因素”。“一个物体越跟我们有生物关联,我们就越能敏于识别这万方数据个物体。”…

     梅花要成为一个象征,尤其是一个公认的文化形象,首先取决于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们对它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两宋时期,地主经济与私有园艺事业高度发展,梅花成了最为普遍
的自然和园林景观,赏梅艺梅成了士庶流行的雅尚,这是梅花走向文化象征最基本的条件。

 

 

    8、年少时喜欢细雨落花的清凉,喜欢读温婉秀丽的诗词,所以一直不太喜爱读辛弃疾的词,总以为他的词,都是金戈铁马,漫漫黄沙,怕自己会不小心被刀光剑影刺伤,生出疼痛。却不知,风刀霜剑更加的柔软锐利,年少时的伤口,现在碰触,依旧会隐隐地疼。错过辛弃疾的词,就像这个夏季,错过了一朵绿荷的清新,直到秋天来临,才恍然,绿荷已落尽了最后的花朵,我连说声再见,都来不及。但依旧可以在残荷里,寻找一份诗韵,就如同我重读辛弃疾的词,发觉他的词,不仅是边塞的烽火硝烟,还有田园的恬淡朴素,亦有凡尘的人情况味。

  偶然翻读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被其中两句词,深深吸引。“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在冷落瘦瘠的山水间,独见那一枝清绝,装点了人间风月,令人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雅致与端然。“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甚为奇妙,这里的错,就是一把错刀,一把费尽人间铁,铸就的错刀。这样的词句,巧妙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像是一坛封存在雪地里的陈年老窖,无论过了多少年,取出来品尝,入口沁凉,回味无穷。就算是醉了,也醉得清醒,醉得诗意。

  一直喜欢《贺新郎》这个词牌名。《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辛弃疾所作的这首《贺新郎》,记述了他和好友的一段交往。《宋史•辛弃疾传》说“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陈亮就是与辛弃疾一样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们一同主张抗金,交往甚密。辛弃疾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一直赋闲在江西上饶,自号稼轩居士。那年冬日,陈亮来上饶拜访辛弃疾,两人言谈甚欢,并游鹅湖,这也是史上着名的词坛佳话“鹅湖之会”。

  辛弃疾在写下《贺新郎》前有这么一段记载。“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朱熹)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他回忆在驿亭把酒话别时的情景,“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把陈亮比作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远大志向的陶渊明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立有丰功伟业的诸葛亮。山林间,不知何处飞来的鸟鹊,抖落松枝上的寒雪,雪落在帽檐上,更添了他鬓边的白发。他似在感叹,自己已是满头白发,到了知天命之龄,仍是报国无门,被闲置山野,做了耕田种地的老翁。“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冬日的山水,是这样的了无生机,惟有几枝疏梅,点缀了萧索的风景。“两三雁,也萧瑟”他用剩山残水,暗喻宋朝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只有寥落如疏梅和孤雁的爱国之士,努力地支撑破碎的河山,可还是被风雪欺压,被朝廷排挤。

  稼轩的心中,还在惜别,他既欢喜陈亮,重约来相会,又怨怪他匆匆地,急于回归。他感叹自己,没能留住他,虽然极力去追赶,却还是太迟。寥廓的清江,因天寒水深,结了冰,茫茫江岸,没有渡船。道路阻断,车轮似长了角,不能转动。这样的时候离去,真叫行人销魂伤神。“问谁使、君来愁绝?”孟郊诗:“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这里所写的,不仅是离别愁绪,更在感叹国家的危亡,以及诸多有志之士不被重用。可见辛稼轩身在田园,终难忘,家国政事,剑胆英雄,又怎么舍得光阴虚度。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最动人心肠。匆匆的相聚,又匆匆离别,像是费尽了人世间的铁,铸就了这么一个错误。而南宋偏安以来,若不是一味的屈膝求和,又岂会铸成国势衰危,如此的大错。据《资治通鉴》载:唐哀帝天佑三年,魏州节度使罗绍威借来朱全忠军队,为供应朱军,历年积蓄用之一空,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长夜笛,莫吹裂!”寂夜里,不知是谁,吹奏长笛,更惹得思念无限,悲伤不已。这首词,大量引用典故,可见辛稼轩胸存诗书万卷,熟读经史子集,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从古至今,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和爱国英雄,在官场受挫,选择出世归隐,开始另一番人生。其实,做个平凡淡泊的人,更自在逍遥。可以在杏花烟雨里,吹笛到天明,可以邀三五知己,相聚一起煮酒论诗,也可以在田园乡间,植柳种菊,在大雪纷飞之时,独钓寒江。如此闲情雅逸,难道不远胜于在朝政上争名夺利,将自己陷入俗世的泥沼?闲隐固然自在,可以傲视王侯,作主自己的人生。可倘若人人选择出世,那万里河山,野草疯长,无尽蔓延,又靠谁人来打理。

  后来,陈亮收到辛弃疾的词,也步韵和了一首,辛弃疾看到,又和了一首《贺新郎》。而这首词,唱出了南宋时代最激荡的曲调:“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多少豪情壮志,就这样,消逝在历史茫茫的风烟里。岁月慢慢老去,所幸时光每一次与人告别,都会留下了光和影,我们也许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从前,但并非一无所有。

  日子就像是一书本,一页看完了,又翻过一页。在浩瀚的书卷里,我总是感到时光的错乱。就如此刻,我就是误入宋朝,在散着墨香的词卷里,发出不知所以的感叹。

 

 

    9、陶渊明爱菊,辛弃疾十分敬仰陶渊明,也很爱菊,但更爱梅花。他特爱梅花的“孤标”,盛赞梅花继菊花之后,斗霜傲雪,为天地增色,高扬起清峻之气,凛然之概。“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念奴娇·倘来轩冕》)陶渊明以菊的高洁孤芳为自己的生命意象,辛弃疾则以梅的凛然孤标为自己的生命意象。稼轩词颇多咏梅之什,咏梅正是自咏,梅是他的好弟兄,和他有同样的基因。“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天寒地冻,山川萧条,草木尽枯,几枝梅花破空而出,便让这一方天地顿生无限风光。国家此时何尝不是如此!金兵的铁蹄已将山河摧残得不像样子,当局却偏安苟且,不敢有所作为。只有辛弃疾和他的友人们万难不屈,矢志“整顿乾坤”,让这一隅“残山剩水”,迸发出几许生机。正如国家不能没有抗战志士,天地间也不能没有傲雪寒梅。志士与寒梅,同胞而生,并世而立,互为形影。辛弃疾经常踏雪寻梅,不是为赏花,而是专为探寻一种精神,一种情操。他在一阕词中写道:“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有次为寻梅,竟在雪中走到深夜:“待行过溪桥夜半,更邀素月。”(《永遇乐·赋梅雪》)1192年农历正月十五,朋友聚会,他对别的活动都无兴趣,说是“老去此情薄”。只到附近村边采一枝梅花带在身上,“唯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他尤爱独开和先开的梅花,“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念奴娇·是谁调护岁寒枝》)“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蓦山溪·饭蔬饮水》)他从这一枝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梅花中,得到多少启迪多少激励呵!他真是太爱梅花这个“好弟兄”了,寻了采了还不够,常常“一夜梦千回,梅花入梦来”。(《菩萨蛮·锦书谁寄相思语》)他最爱在梅花开时填词作诗,并将这总结为一条创作经验:“算芬芳定向,梅间得意;轻清多是,雪里寻思。”(《沁园春·我醉狂吟》)他把这感悟介绍给友人:“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他甚至因陶渊明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为之遗憾:“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汉宫春·行李溪头》)

 

 

   10、联起辛弃疾各阶段词作,宛如再现作者卓而不群的一生。年轻时血气方刚身先士卒,也曾少年英雄马首是瞻,“英雄事,曹刘敌”。及至壮年,投奔耿京而后宋主,英雄的使命感更是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是何等浩然何等激昂!“闻道清都帝听,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更是他毕生神往的壮丽事业;“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又是何等的乐观与豪迈! 

    只是夹缝中的痛苦也让这位热血男儿发出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 “知我者,二三人”“朱丝弦断知音少”,在求和派的百般排挤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更表明了他矢志不渝木秀于林的坚贞立场。“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好一句“天凉好个秋”!一声沉沉的叹息,藏着洞察人事后的无奈,更深深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愤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便是他缅怀戎马生涯的写照,这又有着怎样的沧桑与悲凉啊!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着笔于梅的自然风采,绘其色、描其形、传其香;“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宋·辛弃疾《贺新郎》),“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梅》)——着眼于梅的奇异别致,是风景中的精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着意于梅的精气神韵,毕现寒梅风骨。这一比较告诉学生,咏梅(可推及整个咏物)的诗词,从表情达意来看,不外三个层次,纵有万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卢梅坡的《雪梅》用鲜明的对比,突出梅的色香。林逋的《山园小梅》既有白描,以“疏影”道其疏稀、“横斜”描其姿态,以“暗香”释其清芬,“浮动”传其神韵;又用清浅之水、黄昏之月的环境烘托。杜耒的《寒梅》有衬托有对比,辛弃疾的《贺新郎》则于衬托之余,暗用比喻——山河破碎,赖有少数抗争志士支撑危局。王冕的《墨梅》与陆游《卜算子》,则都是典型的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比较告诉学生,咏梅(也可推及其他咏物)的诗词,多采用上述表现手段,偶用他法求变求新,但总离不开这些基本的方法。

  人有异而情相通,法多样而有常。常见情感与常用手法,能让学生心中有数,任凭阅读材料花样翻新,他们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推及八九不离十。触类旁通,积久之下,就可无师自通;无需师傅指点门道,自能登堂入室。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一境界吗?

 

 

    12、温一壶茶,升一炉火。热气将干彻的泥土洇湿,一起洇湿的还有因思念而龟裂的心。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没有月光,只有风雪的今夜,你是我心中不肯褪色的那场风月。

  窗外雪花飞舞,帘内温润如春。今夜,我将独处。把自己关在书房之内,将思绪抛向炉火的光中。在你冷冷的绽放中,我愿做一朵雪花飘飞在想你的窗口,在更深入的寒夜,与渐熄的炉火一起沉醉,醉成灰烬。

 

 

    13、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今成大事者必先经历苦难的考验,上帝总是把自己的宠儿放在艰难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成长中经受磨炼,从而锻造出超凡的毅力与意志,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理石经受雕琢的考验,显露出宝玉的温润与华美;贝壳承受难忍的煎熬,造就了珍珠的晶莹与剔透;蚕蛹接受茧中黑暗与孤独的考验,化为美丽与自由的蝴既考验是成功的前提,不经考验的人,难成大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锤万磨,使竹子脚踏实地,节节拔高;“剩水残山无态度,疏梅料理成风月”,风霜雨雪,使梅花傲然绽放,独显骄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烈烈火焰,使小草倔强勇敢,生机勃勃。“出淤泥而不染”,方显荷花纯洁淡雅;“菊残犹有傲霜格’,方显菊花坚贞高洁;海棠独立细雨中”,方显叶绿花更红·……

    花如此,人亦然。考验锻造意志,意志造就成功。

    在人生征途中,我们会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但是,正是这些考验孕育着鲜花与掌声。考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道门槛  玄类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取得了佛法真经;哥伦布在“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考验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司马迁在遭受酷刑的考验中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贝多芬在耳聋的考验中完成了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让我们迎着考验,走向成功!

    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常在考验中、不经历一次次磨难的考验,上帝不会轻易地赐你成功。考验造就自信,考验锻造坚强,考验升华人生!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