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以前的事情不要忘记,它可以作为今后的借鉴。
[出典] 《战国策》
注:
1、〖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2、〖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4、1931年的“九·一八”、1937年的“七·七”和1945年的“八·一五”,都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从1931年算起,日本侵略和侮辱了中国14年;从1937年算起,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了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共牺牲了5500万人,而中国军民就牺牲了2100万。如果再加上1931年到1937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屠杀,14年中,中国人被日本人杀了3500万人,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约十三分之一。粗算了一下,如果日本在这14年中往中国派了200万军队,那么平均每个日本鬼子就杀了17.5个中国人。
这样的数字,这样的牺牲,这样的岁月,这样的国耻,这样的暴行,这样的抗争,我们能忘记吗?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对田中角荣首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5、前事不忘,首先是“不忘”。你知道什么是“芦沟桥事变”吗?你知道什么是“八·一三抗战”吗?你知道什么是“三光政策”吗?你知道什么是“东亚病夫”吗?你知道什么是“跑敌情”吗?你知道什么时候日本军队向中国递交了“投降书”吗?无论是经历过还是没有经历过这场磨难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清楚地知道,永远地知道。
“不忘”是为了记取教训。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分散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打。3500万人的牺牲,终于让“睡狮”觉醒。只有“站起来”才能“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能“强起来”,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无往不胜”。
“不忘”是为了汲取力量。铭记历史,才能塑造未来。八年的抗战,虽然充满了伤痛和牺牲,但也为中国人民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形成一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的“抗战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就可以弘扬民族荣耀,增强民族团结,鼓舞民族士气,坚定民族信心。
“不忘”是为了正确处理当前的各种国际关系。我们提出的发展中日关系五点主张中,也强调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希望日方把对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能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这决定着中日关系的阴晴冷暖,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
6、194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四万万中国人民终于迎来胜利的时刻。这一天,全国轰动,万众欢腾。为了这个日子,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倒在烽火前线。尽管这些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捐躯的英烈们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在这个胜利的日子里化作了彩虹。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正如我国西汉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所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伟大的胜利。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