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概念:君家在何处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不知什么原因,人到中年,对于“家”的概念和感觉竟然越来越淡漠。

记得二十多年前刚上高中一年级在学校住宿,学校离家的路途不远,骑单车大概只需半个小时,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周六下午放学回家,周日晚上赶回学校上晚自习。在学校一周的时间里,常常有点想家,仿佛已经远离家乡。

十八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南方当兵,坐火车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寒冷潮湿的初冬,一群初次离家的孩子们在南方潮湿的营房里围坐,空气中弥漫着怀乡的味道,在一首“妈妈的吻”的轻柔吉它声中,一些人竟然流下想家的泪水。一年以后,坐在第一次回家探亲的火车上,当火车接近我家乡那座城市,城市夜晚的点点灯火闪动伴随着我加速的心跳和热切的盼望。“家”的魅力在那时竟如此之大。

二十多岁时多愁善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喜欢品味体会浪迹天涯的离愁,经常哼唱齐秦的这首《离家的路》:“昏黄的灯光不停掠过身旁延伸到无穷远处,车以不变的速度把灯与灯之间的空间填补,下不停的雨好像你的关切在离别时仔细叮嘱,窗外的景色模糊在这条离开家的路……”

人到中年,正像李宗盛在一首新歌“给自己的歌”唱的:“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该舍的舍不得,只顾着跟往事瞎扯,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经历了许多的世事无常,四处飘泊,磨难困顿,使自己的心境也渐渐变化,对“家”的概念和感觉越来越淡漠。

哪里是自己的家呢?是那座经历了我出生长大过程的城市吗?可是如今,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扩建,昔日熟悉的街道和我住过的房屋已经不复存在而只留下记忆;是想念家中年迈的父母吗?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家属抵万金”的时代永远不再来了,虽然如今和父母已经五年没有相会,但是随时打开电脑都可以和他们视频通话。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我仍然怀念昔日没有电脑、盼望家书时的日子,怀念那种甜蜜纯朴的感觉。高科技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却使人们心与心之间离得更远。

“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宋词汉文章”、良夜与好友饮酒赏雪、围炉夜话、登山远眺等人生雅趣乐事也已很难寻觅,这些已被现实中的房子、票子等烦心事代替。

中国人经常讲“叶落归根”,似乎飘泊异乡的游子最终总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自己的原来的家。但是,已经失去了现实和心灵的家园的现代人要回到哪里的家呢?

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士人,即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隋、唐统一,进士科第,各地士人,一起赴京师应举。到了出仕,不能在本乡,大多游历全国,老死不归,其胸怀所寄,不限于家乡,而在于国家与天下。如欧阳修、王安石都是江西人,仕履所至,遍历各地,而到老也没有归故乡。如三苏,原籍四川,来汴京之后终生都没有回去。苏东坡所到的地方最广最远,最后自己选择了宜兴太湖之滨为其安老埋骨之所。

古代圣士先贤们似乎从没有把现实中的家园当作自己的归宿,他们苦苦追寻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与归宿,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称的“道”。

回归传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或许是迷失了家园的现代人的一条回“家”之路。
 


夏小强 2010-09-20 05:04:31

[新一篇] 聰明女人絕不問老公四句話(圖)

[舊一篇] 你說,後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