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派鼻祖-谭鑫培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谭鑫培(1847、4、23 1917、5、10)

  原名金福,字望重,堂号英秀,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昌)人,曾为清朝“内廷供奉”。他自幼入“金奎科班”学艺,有深厚的幼功。二十岁左右曾到天津搭班唱戏,并参加乡村的“粥班”野戏台戏。“倒仓”后,又在“三庆班”被程长庚指派为“武行头”。后来又演《恶虎村》、《骆马湖》、《长坂坡》、《挑滑车》等武生短打或长靠戏……这一阶段,他什么戏都演,演出的机会又很多,不论在演艺和演技上,都得到了深厚和扎实的实践和锻炼,对他后来被观众誉为“京剧大王”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在京剧自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发展衍变为北京的一个新剧种的过程中,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形成了三种生行流派(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传到第二代,又发展了三种新的流派。后人把程、余、张称为“老三派”,把第二代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叫作“新三派”。新三派都是师承程长庚的“徽派”,而又各自发展成为三支不同的流派。其中谭鑫培的“谭派”影响最大,艺术造诣最为突出。

   谭鑫培出色地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的艺术精华,又吸收了王九龄、卢胜奎、张胜奎的特长,开创了“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

谭鑫培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嗓子,音质清朗,甜润沙亮,刚柔相济。他对唱腔的处理非常精到,衷气的运用、长腔的运转、短腔的劲头、发音的潇洒、吐字的力度都显示着他深厚的功力。他的唱腔顿挫有致,不浮不漂,干净利落,字字千钧。

 

  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他深研发声,讲究吐字,把徽腔、鄂腔巧妙融合,至此确定了京剧唱念的基本风格。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剧生活中,上至宫廷王府,下至乡镇村野,占领过当时中国各种样式的舞台,赢得了各种层次的观众。他创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国戏曲的传统风范。

谭鑫培是一位善于继承、勇于创造的表演艺术家。他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以唱、念、做、打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甚至,是享中外的旦角“梅派”、“程派”的唱腔,也受到谭派的启发和影响。

 

  谭派唱腔圆润柔美、巧俏多变,富表现力。谭鑫培的嗓音被称为“云遮月”,圆润甜亮,略有沙音而益增其美,行腔时高音刚而不直不硬,低声柔而不沉不懈,嘎调又宽又亮,并且具有很高的润腔技巧。

由于谭鑫培在继承、发展和革新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致使很长时期京剧老生行当有“无生不学谭”的现象。他的传人早期有刘春喜、李鑫甫、张毓庭、贾洪林、贵俊卿等人,多学其早、中期的唱法。其子谭小培、女婿王又宸宗谭氏中期的唱法为多。余叔岩、言菊朋等,对谭氏晚年的唱法有较全面的继承。此外,由学谭起家,个人进行了创造发展而形成了新的流派与风格者,余叔岩、言菊朋之外有马连良、高庆奎,亦受谭派很深的影响。谭氏之孙富英乃余叔岩弟子,以谭派嗓音唱余腔而自然有谭氏神韵。 

 
  “谭派”剧目有:《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失.空.斩》、《战长沙》、《捉放曹》、《搜孤救孤》、《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洪羊洞》、《乌盆记》、《四郎探母》、《镇潭州》、《王佐断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状元谱》、《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南天门》、《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打渔杀家》、《珠帘寨》、《连营寨》、《翠屏山》等。


网载 2013-09-10 20:57:18

[新一篇] 謝道韞評傳

[舊一篇] 豫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