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1.课程建设评估工作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我国的教育评估是从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印发后,我国出现了第二次高等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评估从层次上看,更加全面,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等;从内容看,有教学评估、德育评估、实验室评估、体育评估等。而评估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发展评估,二是声誉评估。发展评估,又称行程性评估,是教育评估中最主要的、经常的形式。在整个的教育评估中,教学评估是其核心,因为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教学评估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子系统,有其完整的体系和特点。它以教学活动及其效果来作为评估对象,评估的最终结果是有效地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活动领域中,课程评估又常可分为四个层次:“课程体系评估”、“单元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评估”和“单元课程教学过程评估”,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单元课程建设的评估问题。通过抓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带动教学其它环节。因此,积极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是强化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的目的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课程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而课程评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通过听汇报、座谈、实测等手段收集、归纳、统计大量的教学信息,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课程教学状况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反馈到各教学单位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因此,我们认为开展课程评估至少可以达到四个目的:一是以评促教,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评促改,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通过评估,使我们了解各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内在的潜力,找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三是获取第一手材料,为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便有重点的加大教学投入,合理培养师资,改善教学条件。四是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方案和评估方法,为建立以评估为手段的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打下基础。
此外,开展课程评估,既可以使广大的干部、教师、学生直接参加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以增强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同时,还可以增进各系科对此项工作的了解,以便更自觉地支持评估工作。无疑,这些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课程建设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要客观地进行课程评估,关键是找准反映课程建设的主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该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能比较科学地反映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但课程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教学媒介和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这是课程建设评估的重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评估指标体系(细则)中规定,教师在年龄、职称结构上要合理,并具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60%以上的教师能系统的开出二门课以上的课,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师资培训方面有较长远的进修、培养计划与措施,并已见成效。必要时可调整部分青年教师的学科方向,充实到教师梯队中来。在评估的同时,配合学校的总体目标,用人单位和学校人事部门在教师的选留、评聘、考核、进修、奖惩等一系列方面制定政策,对师资较弱的课程加强师资力量,特别是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定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提高学历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并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学优秀奖”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媒介中的教学大纲最能体现教育思想。它是规定一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5年,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按照各专业学生必备的整体知识结构,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渗入学科最新成果,引进新的科学方法论,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处理好与之相关科学内容的衔接关系,同时结合学校新实行的学年学分制,使新制订的教学大纲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各系科根据评估的要求,加强了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和基本的教学文件的建设。目前,有80%以上的课程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达到了国家教委的要求。各系科还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使理科的实验开出率有了提高,接近教学要求。1995年,教务管理部门对全院各系科的教学文件管理进行了检查评估,并加强对课程教学规范的监督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教学效果反映着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评估出的结果必须是客观公正地,才能起到评估的作用。我们曾多次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过评估。它包括了同行评议、学生评议、领导评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测定。评议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由于教学效果的评定难以制定准确的评估项,所以这一项评估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尤其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难以公正地进行评分。因此对这一项的评估,我们要求各教学单位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评分,同时,我们又通过召开座谈会,检查教师教案,抽查试卷和试卷分析以及作业批改等方式综合评议。
另外,评估指标还应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规范、课程成绩考核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地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根据以上的设想,我们本着科学、简易、可行、讲求实效的原则,制订出了《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细则》(Ⅰ)(Ⅱ)。如图(Ⅰ)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 ┌—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
│ │—开课能力
│ └—师资培训
│ ┌—教学大纲
│─教学媒介──│—教 材
│ │—教学参考书及教学文件
│ └—教学设备手段
│ ┌—执行规定
│ │—教书育人
│─教学规范──│—备、讲、辅、批改作业
│ │—教研活动
│ │—授课计划
│ └—教学实践环节
│ ┌—题库建设
│─成绩考核──│—命题与评分
│ └—试卷分析
│ ┌—教改方案
│─教学改革──│
│ └—教改效果
└教学效果
(Ⅰ)指标评估系统中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9项。 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全校各系开设的所有课程。我们采取的评估类型是合格评估与选优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制定课程评估合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质课程,加以重点扶持、推广,以促进其它课程的建设。
三、组织和实施
1.自评。教研室是组织管理教学的基层单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评估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自评阶段,由各都研室分析该课程的情况,整理有关资料,提供有关数据并填写评估表,写出自评报告。
2.系评。各系科成立系级评估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检查形式,调查课程建设的情况和效果,填写评估表,并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效果评估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开展评议,写出评议意见。系评与自评有所不同,要求评估更为全面、准确,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本系各课程建设方案,为全院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3.院评。由院教学委员会组成院级评估委员会听取各系汇报,召开座谈会,参阅提供的材料,研究自评与系评报告,有针对性地听课,抽查部分教师的教案、批改的作业、学生成绩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已制定的课程评估验收方案的要求,填写评审表,决定评估等级。
4.评估结果的表示。我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力争比较准确地提出整体状况和信息,各评价要求不是采用简单的打分,而是采用等级评定方法,评估结果由总分和各项的等级(A、B、C、D)两方面加权重以后来表示。避免评分的随意性。
5.评估结果的处理。把评估结果量化分值,定性评语。每一项指标评估等级和该项指标的院平均得分率同时反馈给系科,课程之间不排名次,只公布合格和优秀的课程,以达到学习先进,改进工作的目的,同时被评为优秀的课程,院里还拨出经费,鼓励他们抓薄弱环节,争取成为省级优质课程。
6.评估结果。总体说来已参加评估的课程,所得出的结论基本能反映它们的实际。大多数课程建设已走上正轨,各系科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比较规范;部分课程实行了教考分离;教学效果良好。主要存在的问题:部分课程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师资队伍不太稳定,后备力量不足,对教师梯队建设没有很好地抓落实;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气氛不够活跃,存在着科研硬、教研软的现象;教学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教师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无制约手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四、我们的体会和认识
1、通过对课程建设评估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质量过程控制,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要从日常不定期的课程教学检查转化为连续的课程质量评估和控制。
2、在课程建设中,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现代课程体系,这不仅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且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革。
3、在设计评估体系时,一般比较偏重于软指标和终结性评估, 整个评估很少受硬条件的制约,致使被评的课程较容易达标。应当考虑到一些必备的硬指标,同时注意评估的量化,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比如,我们在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时,可以采用确定性指标与模糊指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建立一个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科学地作出评估结果。
4、指标体系中应设立“特色项目”的加分指标, 各系对该课程的特点自报,然后由评委会考查,目的是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下积极办出本课程的特色。
5、注意评估体系中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差异与应用。 如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的评估,用绝对标准好些,而以区别特殊性的评估用相对标准更具有可比性。
6、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估固然不错, 但在制定这些标准时也应注意它的简易、可操作性特点,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烦琐,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评委会评估时难免走马观花,容易主次不分,影响了评估的深度和效度。
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在理论上有不少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尽管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但目前评估的面还很窄,如要全面的铺开,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部分同志对评估的意义认识不够;由于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较烦杂,评估工作量大,牵扯的精力很多,有畏难情绪;有些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建议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来实施等等。所以,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我们既要加强宣传,又必须不断地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只有在大胆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估制度,坚持经常性的评估活动,才能更好地运用评估的手段,加速提高教学质量。*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96-99G1教育学邓华/徐燕19971997 作者: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96-99G1教育学邓华/徐燕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