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由单纯的传统“备课”转变为整合各项教学资源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设计应该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笔者借用一个文学评论术语“召唤结构”来表述对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思考。
  一、“召唤结构”
  1.文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术语,“召唤结构”的出现推动了文学评论的纵深挺进,也促使文学创作者更加自觉地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Appellstrukur)是由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国文学评论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此处的结构,不是指文学作品形式诸要素中的“结构”(层次结构),而是泛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包括内容与形式诸方面。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解释学去发现的微言大义。”① 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也是作者(使作品意义得以实现的作者);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② 这种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就是“召唤结构”。 无法促使读者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的作品,是不成功的作品。
  2.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
  广义的教学设计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如同文学创作一样,教学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教学设计文本”(即“教案”)是教学设计艺术的结晶体。
  与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文本”面向的读者是教师本人和学生,而学生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阅读”该文本,学生往往不可能直接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
  成功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召唤结构”,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成功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具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以激发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期待视野,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③ 它促使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教师本人和学生去参与意义建构,在教学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快感,以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融合。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还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本身的召唤结构。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是应该有充分体现的。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其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里就存在一个意义空白,紧接其后的诗句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彤管)。这中间的意义空白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驱遣想象去填补:“‘我’接过静女送的彤管,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
  3.语文教学设计“召唤结构”的实质
  课堂是学堂,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场所,一切事先的安排都是“蹩脚”的,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只能让教学设计适应实际的课堂教学,而不能用教学设计去框定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师生在互动生成过程中体验生命律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设计生动实践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教学设计及其文本中等待教师机械执行的规章制度。可以说,如果不预期性关注(期待、设想)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状况,教学设计就根本没有发生过。
  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生成,是语文教学设计“召唤结构”的实质;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应是预约课堂教学精彩生成的过程。
  二、“召唤结构”的设计。
  1.确立意识
  “教学设计具有召唤性”,包含着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意识的确立是语文教学设计“召唤结构”设计的先决条件。
  大家知道,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对语文教学来说,首先需要克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而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却广泛存在,同样一篇课文,拿给十位教师上,就会确定出至少五个版本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本文暂不深究。
  这里要说的,是克服语文教学设计的随意性,即通过克服教学设计的随意性来克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设计;相反,好的教学就是为了课堂教学更好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和教学设计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支点就是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
  这就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把这些不确定因素纳入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整合,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包容性的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和教师本人倾心投入的“召唤结构”。
  这种意识可以分成四句话进行表述:(1)语文教学需要设计, 以克服教学随意性;(2)语文教学设计是综合工程;(3)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物的资源等)进行整合的过程;(4)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召唤结构”。
  2.细研文本
  进入教学领域的一切文本均可称为“教学文本”。本文主要谈进入教学领域的名篇范例。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意义空白”就在教学文本中。
  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专业眼光的读者,因此就要运用各种解读方法(如文本细读法、“知人论世”法,等等)对教学文本进行专业解读,获得自身的意义建构,并发现能够促使学生去填补的具有召唤性的“空白”结构。教师本人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设计的“召唤性”能否实现,决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质量。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才能让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如约而至。
  大家熟悉的《诗经·卫风·氓》,写了一个女子遭到丈夫遗弃而毅然提出分手的故事。上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新观点,这女子最后不是说要与丈夫分手,而是说,就这样将就吧。也就是说,是这女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的妥协:“算了吧,忍一忍,凑合着过吧。”该学生并且认为这样更符合中国家庭的状况,况且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女子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也就只有忍了。
  教师感到非常惊喜,但在表扬这个同学善于思考、能够联系历史状况佐证自己的观点后,马上追问:“你的根据呢?”学生说,课文最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下面注释为“你违背旧情,不念旧恩,那就算了吧”;“算了吧”,就是不再追究了,你要花心就花心吧,我就认了吧,今后不再说你了。教师发现,原来是课文注释翻译为“算了吧”引起的歧义。“算了吧”既可以指“终止关系”,也可以表示“将就”的意思。由于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文本研读阶段都认真思考过,所以教师胸有成竹地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同学们赞成这个观点吗?”并且再次提出要求:“要尽量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说:“亦已焉哉”的“已”是“停止、了结”的意思,所以,这个“算了吧”应该是“结束婚姻关系”的意思。
  至此,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教师则将自己对该文本本身及该文本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研读情况告诉学生,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在发一番牢骚后将就、凑合着过,而不是侧重表现她性格中的清醒、刚烈,那还有什么典型意义呢?那又怎能经过几千年风雨,仍然熠熠生辉呢?这样,就将学生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3.预埋“生成点”
  如前所述,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但可以预约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预埋“生成点”,也就是预先种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种子。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只有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预设多种解决方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能够在哪些教学环节、文本的哪些段落生成问题、生成新的理解,要有大致的把握,并充分预测,如果学生不能生成,则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诱导。
  有位教师在执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了海子诗歌的无穷魅力。15岁上北大的海子祝福所有的人,而自己却在写这首诗后两个月到山海关卧轨自杀的事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学生由理解作者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转换到对海子死因的探究。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海子的死因,而是告诉他们课后可以去探究一下,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本来,对海子的资料,这位教师手上掌握得较丰富,但这位教师在设计时,就特意预埋了一个“生成点”,并将生成的过程延伸到课外。于是就有不少学生在课外去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并“自发”写成《海子之死》《给海子的信》《海子遇难记》《攀登永恒》等文章。
  预埋“生成点”就是预先设计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生疑、探究的“召唤结构”,就是设计意义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4.留足“生成空间”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决定了教学设计的“不完整性”。这个“不完整”,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成空间”,即师生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和灵活度。
  一个房间里如果塞满了东西,人在其中就感受不到自由,也无法获得快乐。只有腾出一定的空间,才能给人闲适、可自由走动的快乐。教学也是这样,教学设计亦如布置新房,空荡不好,满胀也不好。语文教学设计留足“生成空间”,就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房中设置“召唤结构”。
  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自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做批注”的方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生成的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学生选择开头的诗句进行点评:
  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写得好。
  此景:一排鸿鹄徘徊在夕阳的斜晖下,流连忘返;
  此情:一对恩爱夫妻被逼分离,悲凉无限。
  此情此景,作者仅用只言片语便把它刻画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这不仅是一句诗,还是一幅绝世无双的图画。
  这例批注点评,是该学生在真正读懂了全诗的基础上做出的,且学生的这种解读是在任何参考书上也找不到的,它是学生与诗歌文本作者视野融合的结果,是教学设计“召唤性结构”召唤的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重视读者——教师本人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作用,不能闭门造车,因为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参与,再好、再详尽的“教学设计文本”也只是半成品。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正如“文学作品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决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④ 如果没有“召唤结构”,那所谓的教学设计行为也许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如果不关注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所谓语文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也许还没有真正开始。
  注释:
  ①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43页.
  ②④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A]雷纳·瓦宁.接受美学:理论与实践[M].慕尼黑:芬克出版社,1970,第236页、第243页.
  ③ 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文论,1987(3).

教育科学论坛成都14~16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李华平20072007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作者:教育科学论坛成都14~16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李华平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3:43

[新一篇] 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舊一篇] 語文教學語言的語音藝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