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文章选:为鲁迅传记立传?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在中国,鲁迅研究是显学,还是显中之显。

细察后会发现,很多研究是重复的。不过,重复是针对研究题目而言,比如“鲁迅与左联”这样的题目,一做五六十年。研究成果呢,却是云谲波诡。时代风尚不同,文艺政策不同,使得这门显学很像鲁迅的一句诗:“城头变换大王旗”。

就拿鲁迅的传记来说,七七八八,总有近百种有点影响的传记了,但是直至2007年,仍有朱正先生呕心沥血,重修鲁迅全传,读来仍觉新意迭出。

于是设想,鲁迅研究领域不妨增添一个分枝,就是对研究的研究,比如来做一本“鲁迅传记”的传记。鲁迅传记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很像一个人历经童年、青年、壮年,将其不同年龄的横切面——即中外不同年代正式出版的鲁迅传记——细分比较,研究变幻轨迹,说不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我希望引领这一学科的是朱正先生。他从二十五岁出版《鲁迅传略》一书至今,先后至少四次重修鲁迅记。四次写完,快八十岁了。

仅是他一人,四番修传的经历,以及其中的甘苦,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横切面”。依朱自己温润中和的话讲,希望新写的这本能够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写的各本,进步是明显的。这进步首先要归功于时代的进步……再就是学术界的空气意识形态的色彩,有所淡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所增加。”

有如此经验的鲁迅传记作者不多。经验是一方面,另外,他还具备胜任此项工作必须的学术品格。他做编辑出身,参加过现仍通行的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注,严谨作风自不待言。从他新作《一个人的呐喊》看,真算无一句无来历。甚至,有来历还不够,还要去怀疑、修订、反复印证这些来历。与此同时,他又脱离了编辑惯有的只抠细处、缺乏大局观的习气,有勇于承担的责任感,还有史家的广阔视野。比如在《一个人的呐喊》中,他对近年来学界热衷八卦的“兄弟失和”等周家私事,只是证据充分地点到为止,并不过多盘桓。

朱写完第四本鲁迅传记后说,他前边几本“没有一本是能够保存得下去的”。照此推理,我们之前所看的很多鲁迅传记,恐怕也价值甚微,而我们曾经为之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说来不免懊恼。不过,没有一哪来二,没有前边那些童年版、青年版,也就没有今天壮年版的《一个人的呐喊》。有了它,我们才有理由期待更好的鲁迅传记,以及“鲁迅传记”的传记尽早诞生。 


杨葵 2010-09-14 08:17:48

[新一篇] 楊葵文章選:青海

[舊一篇] 楊葵文章選: 《田家五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