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的语音艺术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都靠语言组织,教学过程也靠语言调控。(当然这里的语言是指有声的自然语言,即语音符号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课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教学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榜样。语文教师语言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学生才能逐步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那么作为语文教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语音具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我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的规范性
  语音只有真,才能善,才能美。教学语音的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稽查,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说准字音应是语文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语文教师常把“驯良”(xùnliáng)说成(xúnliáng),“呆板”(dāibǎn)说成(áibǎn),“推重”(tuīzhòng)说成(tuīchóng),那么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能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语音规范性,还要求教师课堂语言要讲普通话,切忌满口俚语乡音。我国地广人多,语音繁杂,就汉语而言,有八大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多种语调,如果教师各行其是,势必造成语音的混乱,造成汉语交际的困难。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在我国各民族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说使用标准语音的普通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教师就处于推广普通话的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做普及弘扬普通话的急先锋,说准普通话的音韵调,纠正方言,排除乡音的干扰,畅达规范地进行信息交流,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情感,推动普通话在社会的广泛传播。
   二、语流的节奏性
  语流的节奏是指教师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顿挫。数理化等学科具有明显的知识层递性,呈纵式结构,可在教师牵引下寻芳揽胜,一步一个台阶;语文学科则不然,没有显着的梯度特征,呈横式结构,因此在语流节奏上的要求更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节奏感。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不同,语音语义就不一样。教学时,我们就要合理安排语音的阴阳上去,使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平仄多变,以使知识的传授取得最佳效果。
  马卡连柯说过:“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仅仅为了嘹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巧妙地编排组装语言,使音义和谐,恰切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其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音调的情感性
  汉字不单纯是一种表意符号,它是熔音、形、义、物、情、理于一炉的多元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妙文华章:或深沉的叙事,或饱满的抒情,或奇妙的想象,或透辟的说理,或翔实的说明,无不激思导学,引人入胜。因此语文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极富情感性、启发性,要充满教师激情,饱含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心会神凝,孜孜以学。
  试想一下,教师讲课时,若摆出一副大主教传经布道式的庄严面孔,不苟言笑,表情木然,语调庄重有加,像一台机器人那样按编定的软件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那么就会自然地产生出各种无形的“传染力”,渐渐销蚀学生学习的兴致。教师不讲则已,越讲越没味,越讲学生越没劲儿,使一种冷淡、无聊、沉闷的气氛笼罩在课堂上,在学生心间弥散、凝聚,化为窒息思维的“疲劳素”和“催眠剂”。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学科和课文特点,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等把话说得“甜”一些,“情感”一些:语气亲切、柔和,但不失庄严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语调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热情,这就需要多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使自己的语调合学生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精神专注,情绪饱满,“陶陶然乐在其中”。
   四、音响的适度性
  说话声音强弱,从语音角度看,是音响问题,而音响大小是以人听觉的程度来衡量的。教师上课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控制在最适宜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种音调、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超过或达不到这个合理响度,都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不少教师自己恃声音“洪亮”,习惯于高音大嗓,声震天地,这种习惯是有害无益的。教师做多余的功,是在无谓地消耗能量;况且教室毗邻连接,你讲课声音过大,对四邻是很严重的干扰,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再说,对本班学生而言,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而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即时反馈。反之,如果声音纤细,达不到必需的响度,使学生听起来很吃力,稍一疏忽就听不清,时间一长,学生极易疲劳,同样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可见声音过小也是不科学的。
  要科学地把握适宜的音响,就要靠教师善于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总结,借助个人耳朵的“监听”,并依据教室空间大小,学生座位与讲台间最近和最远距离,听课人数多少,门窗是关是开,教室内外噪音大小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特点,来确定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音响的最佳效果。
  总之,教学语言的语音应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发音要准确规范,节奏和谐,情真意切,音响适中,富于诱导性、启发性,从而全面开启教与学信息传递的双边渠道,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语文责编 任宝华)
  
  
  
天津教育35-36G31中学语文教学于安利19971997 作者:天津教育35-36G31中学语文教学于安利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3:43

[新一篇] 語文教學設計的“召喚結構”

[舊一篇]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探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