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点简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依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针对上海市语文教学的现状,力求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确定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
  上海市一期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说,这一基本理念,对于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但是,今天反思,这一理念还有两点不足:一是这一理念仍建立在对语文性质的单一理解上。当时对语文性质的定位考虑到文化的因素,课程标准的具体描述是“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提出了“文化载体”这一概念,但仍然没有跳出工具性这一基本特性的范畴,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窄化了语文的性质特点。二是这一理念还是建立在让学生来适应课程这一立足点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成了训练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师理想中的人。
  针对一期课改课程理念的不足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课程理念:1.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2.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我们认为,语言文字的性质、功能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作为母语,它是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说是生存需要;第二,它是工具,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认识世界和丰富内心世界的工具;第三,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条基本理念,首先是从课程定位出发来考虑的,同时,也由让学生适应课程转变到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
  第一条理念的提出主要解决教学关注点的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天赋和后天环境不同,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个体文化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需要,要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学习的潜力。
  第二条理念主要解决学习方式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和自主的研究。任何语言学习,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有一定的语感,而语感的产生,靠的不是知识概念,而是大量的语言实践,换句话说,是靠实践过程中的语言积累。而要进行语言实践,光靠接受性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还必须有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条理念主要解决文化修养问题。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在注重学生语言规范掌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增加文化积淀的过程,而要增加文化积淀,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沉浸到阅读之中,在主动阅读、感悟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
  第四条理念主要解决学习渠道和学科整合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而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仅靠语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还必须关心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包括语言运用的实践。语文教师应与各科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还必须尽早地实现与现代技术的整合。与现代技术的整合,不是指把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引进课堂,而是指将现代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来解决光靠书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四条基本理念不仅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之中,而且在教材编写意见、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意见等各个部分也得以全面体现,力求使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操作行为。
    二、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力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课程标准”在目标、内容、要求的确定时,综合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结合的。例如,总目标第一条:“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持久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运用语言规范进行学习、生活。”这一条目标,包含着技能、能力、方法、过程,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1~2年级阶段目标的第二条:“形成诵读课文的习惯,能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有初步的问题意识。能背诵80~120首古诗词。”也同样是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目标、内容、要求的确定针对上海中小学生的特点,且有一定的选择性。
  上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学生的学习环境一般比较好,再加上学前教育已基本普及,学生入学前大多已识了一定量的字;而且,市区不少家长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在中小学阶段学校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好。这些条件,为上海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从目标、内容、要求来看,无论是识字量、阅读量、背诵量、写作量,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上海的“课程标准”比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要高一些。例如,上海“课程标准”提出,1~9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为800~1200万字,这大大超过了部颁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量要求。又如,对6~9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的要求,这也比部颁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高。
  考虑到上海地区的学生也有差异性,因此,目标、要求的确定也有较大的弹性。例如,1~9年级识字量的要求为3500~4500字,其中,除2500个常用字有统一要求外,其余的1000~2000可以有区别,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和识字环境自主地增加1000~2000个字。其他如阅读量、书写量、记诵量也有较大的弹性。据可靠资料,一个汉语言过关的人,他的基本阅读量应为2000万字,记诵量为50万字,书写量应为100万字。但是,这些数据主要是针对非母语学习的人而言的,上海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既然是母语学习,那么,他们平时一直在应用母语进行交流,语言实践的机会多,这些量化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同的,他们对语言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提出具体要求时有较大的弹性。
  3.重新认识中小学的基础知识。
  过去中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是简化了的汉语言基础知识。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包括考试),所谓的基础知识,就是那些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的知识,再加上一些文章学的概念。
  从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其实并没有构成基础,相反,学生有时反而为些知识概念所束缚,常常为了应考而死记硬背。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固然需要学习一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应用。汉语言学是一门研究的学问,其内容在中小学学习阶段了解一点即可,要掌握繁多的概念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中小学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应为基本的语言积累、基本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当然,这里的知识不只是指显性的、可以描述的知识,还包括隐性的、默会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和价值观念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
  4.教学过程中要求处理好四大关系。
  对识字与写字、释词与用词、阅读分析与个体鉴赏、写作知识与写作体验的关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相对比较模糊,甚至处理上不甚得当。
  上海“课程标准”对这四大关系的具体意见是:
  (1)识字和写字。小学一二年级,先识字,后写字;多识字,少写字;优化写字。这一关系主要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能识2500个汉字,会写1000个汉字;在初识字时,只要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识字,不要求写字。让学生后写字,少写字,不仅是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而且是从汉字认识、感受规律角度出发考虑的。学生识字不多,既要求写字,那他只能依样画瓢,全然没有自己的感觉;而如果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对汉字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必然就会促进他的写字,这实际上也是为优化写字打基础。
  (2)释词和用词。淡化词语概念的记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释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语,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掌握词义。这一关系的处理,主要针对过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词语概念,过多地让学生释词、组词以及写同义词、反义词等现象,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语的感受与运用。处理好这一关系,意在促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来积累词汇。
  (3)阅读分析与个体鉴赏。淡化全面的阅读分析,提倡学生自主阅读、体验课文内容,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目的。这一关系的处理主要针对以往的语文教学课文分析过多、过细的现象,因其结果肢解了课文内容,不能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审美意识。提出这一关系处理的意见,旨在加强学生的个体体验,提高阅读效益,使学生在“涵泳”过程中产生美感;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使学生阅读一般读物能快速浏览,把握要点。
  (4)写作知识与写作体验。淡化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的体验。这一关系的处理主要针对学生写作理论知识接受过多,而实际体验不足的现象,促使学生有一个“无序—有序—无序”的写作体验过程。提出这一关系的处理意见,旨在促使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并在写的过程中领会观察、思考、发现的意义及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写作的能力。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训练体系
  上海市“课程标准”暗含着构建新的语文训练体系的要求。所谓的训练体系,包括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综合实践活动。
  阅读训练体系的构建,在落实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着眼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努力促使学生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读、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促使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内容和要求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材编写意见部分,要求练习的设计要以疏为主,疏密结合,也就是改变以往的“一课一练”式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强调让学生有自己体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随着语言材料的积累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而不是读了什么内容就理解什么内容,从而变演绎式的学习为归纳式的学习。在教学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在处理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兴趣、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坚决摈弃纯知识概念的记忆、复现题目。
  写作训练体系的构建要求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形式。1~5年级(主要是3~5年级)重在让学生自主地、随机地写作,以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札记为主,不要过早地进行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训练。6~9年级应将写随笔与篇章相结合,并处理好读写之间的关系。10~12年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发展趋势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无论是怎样形式的训练,都要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尤其是经常动笔的习惯,要使学生逐步地形成专题写作的意识。
  口语交际训练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学生的交际实践,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内容、生活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及书面表达的内容。训练的设计,不从口语表达的知识和技巧出发,而从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等出发,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解决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思维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用语的规范与得体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重在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人、事、物,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意见
  在“教学评价”意见部分提出,要将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力求改变过去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主的现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即使是阶段性评价、横向评价,也要求有一定的弹性,例如,小学1~2年级,要求识2500个常用汉字,但在确定评价标准时提出,学生达到60%就应视作合格,达到80%,就应视作优秀。
  在评价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特长。由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外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各个学习阶段不能光靠一张试卷、一篇作文来评定学生的优劣高下。
    五、对教师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师素养”部分,首先提出了对于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量化要求,即每位教师每学年都有一定的阅读量、背诵量、写作量的要求,这些量化要求,意在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共鸣。
  除了这些量化的要求;还要求教师能独立地处理教材,并能在教学过程既体现目标意识,又得当地运用随机策略,切切实实地满足学生的期望感,增强学生逾越障碍的欢乐感,促使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动机。
语文学习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步根海20032003步根海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作者:语文学习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步根海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2:57

[新一篇] 讓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充滿動感

[舊一篇] 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天空”  ——由《畫角》的教學實踐引發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