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探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体现基础教育性质与素质教育的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面临如何理解内容综合性、目标全面性、活动方式多样性等问题。
   一、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要,是为了解决有限的学习内容和无限增加知识矛盾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000年1月31 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中就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而且明确这是必修课程,必须开设。
   (一)如何理解这些内容呢?
  综合实践活动应是指一种以综合性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能力、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内容有主有次、有分有合、交叉互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共同完成总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加者和指导者。”从国内外一些专家、学校的探索经验看,“研究性学习”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2.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计划”指出:“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中学要求是“劳动技术教育”,小学要求是“劳动教育”。各学校要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如有的农村中学,有目的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立体农业劳动,分散安排,学生毕业时,基本掌握立体种养、立体经营知识,学生改变了“跳农门”的观念,同时又真正学到本领,回到农村发挥了作用。
  3.社区服务。“课程计划”强调:“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要求利用校外时间安排。城镇学校可安排在节假日协助交警搞好交通工作,协助老弱病残者过马路,或参与当地各种义务活动。农村小学生可为军、烈属、鳏寡老人做服务劳动。
  4.社会实践。“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要求每学年安排一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中学可安排军训、工农业生产为主;小学进行社会调查、工农业生产为主。
   (二)开展上述综合实践活动四项内容时应注意:
  1.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活动内容应建立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空泛的、脱离他们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
  2.活动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要求。学前儿童以动作模仿为主,7—10 岁儿童以图像把握为主,10岁以后的儿童以符号把握为主。
  3.活动内容既要有民族性、地方性,又要有通用性、先进性。
  4.涉及的活动制作材料,既考虑普及、废物利用、就地取材,也要考虑提高,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
   (三)根据几年实验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设计、安排等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纵横关系问题。总的要求各年级活动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纵向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横向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如青少年创造发明12个技法,我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安排到小学六年级,在此基础上,在初中三个年级安排创造性思维八个方面的训练。从纵的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一定系列。在横的方面,各自有一定的独立性。
  2.校本课程问题。要注意开发校本的课程。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在活动课程专题安排上发展自己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3.侧重点问题。在内容安排上要以科学技术的专题内容为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教育。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尽可能安排适合的活动。例如在初中阶段,设计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活动,如《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学生得到了克服心理障碍、努力奋发上进的教育。
  (四)主题深浅优劣,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活动应围绕核心,鲜明而突出地提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活动应该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方法手段指向问题解决,使活动过程时空交错,充满立体感,发挥整体效应。我们通过实验,对活动主题设计有如下做法。
  1.递进式。这一类的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层次,将主题逐步推进,不断升华。例如《心中的楷模》第一层次放在活动准备阶段进行,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问等方法,初步确立自己心中的楷模。第二层次放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各人先在小组谈心中的楷模,然后择优在班上谈。第三层次放在活动思考中进行,学习楷模,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第四层次是放在评估考核阶段进行,评出学楷模整个活动中的佼佼者。这种形式,每个层次之间必须做到能够衔接、推进、升华,顺序不能颠倒。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紧扣、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活动到高潮的活动,很快把主题揭示出来。
  2.综合式。这类活动主题,涉及方方面面,应调动学生所学过的学科知识,这样才符合活动课强调综合性的特点。所选择的内容越丰富,越能表现主题。这些内容之间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和逻辑关系,活动之间无需特别的组合排列。
  3.研究式。活动课程以研究未知和创新列为探索的内容。在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想,标新立异,掌握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我们设计的《世界神秘区域考察报告会》等活动,都是为了激励学生勇于接触未知领域,开拓未来,创造未来。此类活动颇受欢迎。
   二、活动目标的全面性
  “课程计划”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多门知识积累,开展有计划有特点有目的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态应是直接经验为主,无论是学科课程已经涵盖的领域,还是未曾涉猎的范畴,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介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使学生获得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因此设计时,不能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内容,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体会到,这里讲的综合活动目标是指情感思想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学习策略领域等方面的要求得到逐步综合地渗透。我们通过实验,总结了综合目标分类表(见下页),供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达到目标的参考。
  在参考综合目标分类表时如下,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把思想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放在前面,这和学科课程目标把认知领域放在前面恰好相反,这说明各有所侧重,目标要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服务。
  2.动作技能领域所要求的层次有梯度,从“模仿”到“适应”,到“熟练”到“创新”,循序渐进,要按学生实际定准目标。一般小学低年级学生模仿的多,高年级或到了初中,才有熟练基础,有的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高目标。这里很强调实践操作。
  综合目标分类表
领域 层(类)       内容思  1.政治态度  1.立法、观点、理想、信念想  2.思想观念  2.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情  3.道德品质  3.国民公德、集体观念、法纪观念、劳动观点、       行为规范、义务感、责任感感领  4.心理素质  4.性格、审美情趣、感受美、鉴赏美、创新意识       、实践意识、生存意识、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域   1.模仿    1.生理机能与体质的锻炼动能 2.适应    2.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作领 3.熟练    3.基本生活能力与学习操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技域 4.创新(发展) 4.劳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1.记忆    基础知识:事实、现象、经验、概念、规律、原      理、方法、结构关系认  2.理解    基本技能:读、写、算等学科技能知         观察能力(准确性、条理性、敏锐性)领  3.应用    记忆能力(准确性、持久性、敏锐性)域         注意能力(集中性、分配性、转移性)   4.综合    思维能力(深刻性、灵活性、条理性)      想象能力(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学领 1.健康心态  1.高尚动机、浓厚兴趣、乐学情绪、刻苦态度、       坚韧毅力、学习道德习域 2.良好习惯  2.勤学好问、操作实践、立异创新、品味推敲、       讨论争辩策  3.正确方式  3.研究性学习:主动能动、多维互动、质疑问难略          、独立分析、探索发现、解决问题、重在过程       、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3.学会学习,在当代非常重要,因此总结了“学习策略领域”,这领域涉及到健康心态、良好习惯、正确方式等类型。确定目标时,切不可大而空,面面俱到。
  4.认知领域最理想的境界是能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达到综合认识。这对分学科习惯了的老师学生来说,要有一个习惯过程,要逐步训练。注意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认知水平。
   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一)要注意4个结合, 为达到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奠定基础。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结合。
  2.家长、教师、社会人员共同组织活动结合。
  3.参观、访问、实验、制作、调查、讲演、演出、展评结合。
  4.学校、年级、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结合。
  (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分组活动。分组活动有两种:一是按一定的人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配组织起来的,为完成同一活动内容而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二是指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场地设施而组织内容不同的活动小组。分组活动可在班级、年级和校级进行。各种专题和社区服务宜采用这种形式。
  2.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同一内容和统一要求的活动,或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分组活动。这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各种专题、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宜采用这种形式。
  3.年级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同一内容和统一要求的活动,或者根据年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内容不同的年级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宜采用这种形式。
  4.校级活动。以全校为单位开展同一内容和统一要求的群众性的、普及性活动,或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内容不同的校级小组活动。校级活动可以是一校内部的,也可以是校际之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宜采用这种形式。
  (三)活动课程的具体活动是以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指导活动时要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恰当地选择活动方式。可将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综合运用。不管何种活动方式,学生都应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实践和主动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使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5~27G3中小学教育文可义20012001文可义,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530023 作者: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5~27G3中小学教育文可义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2:47

[新一篇] 繼承 發展 創新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

[舊一篇] 綜合性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