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当今新教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许多人忽视。有人认为它“过时”了,还有人认为与其让学生读,不如多讲一些,也就是认为“读”浪费了“讲”的时间,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较浅显的,学生基本上能看懂。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基于此,我认为在实施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结合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出受感染的激动之情。可见,反复诵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而为自己的语感。
      二、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当然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搞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重点训练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加大力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由此,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和理解了其中的感情。所以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诵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三、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又如姜孟之的《一双手》,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发现这双手的内在美,我在教学时,适当点拨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从那双外表象“半截老松木”的手上,发现了一个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四、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水平的提高,诵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例如我在教学《一件珍贵的衬衫》时,就让学生对开头和结尾反复朗读,并达到会背诵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它倒叙的手法,而且对开头和结尾是怎样照应的这一写作手法有了掌握,所以当我让学生做一篇以某物为线索的记叙文时,他们都能仿照此文的写法很快地写出来了。
  《一面》这篇课文中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三处集中描写,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他们发现了三次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瘦”这一特征,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抓住特征写外貌的方法,教师再“趁热打铁”,让他们作一个对班级同学外貌描写的小练习,就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抓好诵读这一点,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诵读不可少,在运用新教法的同时,如能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就会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笔者在这里也不妨把学生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改说为:“读、读、读,老师的新术。”
  
  
  
语文教学阵地昆明10~11G31中学语文教学梁卫红19981998江苏 泗洪县五中 梁卫红 作者:语文教学阵地昆明10~11G31中学语文教学梁卫红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3:38

[新一篇] 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

[舊一篇] 語文教學亟需建立一個科學的效率標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