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目标教学开掘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只为获取高分去“拼搏”,也不应仅以传授有关的技能技巧为满足,而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最高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水平。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在目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开掘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出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
      途径之一:从制定教学目标的环节上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
  1.突出“三个领域”一体化。制定目标要做到以认知为主线,认知与情感结合,技能融合其中,即“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上的认知目标和方法、习惯等具体操作方面的技能目标;一类是隐性目标,包括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情感目标。前者可测性较强,为师生共同认定、完成的目标;后者可测性较差,不必展示,可通过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审美氛围来实现。这样,三个领域相互交织,互为手段,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突出学生在“定标”中的主体作用。打破教师投放目标的单一形式,强化“预习”环节,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根据“单元提示、训练重点、预习提示”等内容及原有的知识经验自行确定学习重点,以小组形式讨论、修改,用适当语言加以表述。将讨论结果拿到课堂上宣读,教师根据反馈回来的预习信息,诊断学情,引导学生归纳出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而且能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途径之二:从实施教学目标的环节上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实施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多,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入手,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取得最佳效果。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应努力体现六个“结合”。
  1.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既要坚持大纲要求,做好面上的“达标”工作,建好“基础工程”,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要实行弹性教学,废除“一刀切”“一锅煮”的弊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种需要——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2.传授知识与学习做人结合。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掘语文学科教学固有的德育功能,从教材特点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反过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人,彻底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状。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围绕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实施目标中,教师要启发点拨,穿针引线,提纲挈领;学生要根据目标,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参与知识、能力、智力形成的全过程。做到教学的主体、客体对立统一,谐调一致——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4.精讲与多练结合。树立“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写听说训练的时间和空间,目标的达成、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少讲、精讲,重在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多练、巧练,形成有机统一的训练体系;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多样性;要克服粗糙的、泛泛的讲解,提倡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教给要领、传授方法,要克服无目的、无层次、机械的训练,提倡创造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努力促进学生形成基本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质。
  5.学识与学能结合。传授知识是手段,发展智能才是目的。首先,要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传授给学生“精要、好懂、有用”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以思维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训练为重点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其智力。反过来,又以智能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学识的不断提高——努力促进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提高智能素质。
  6.教法与学法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围绕学法选择、设计教法,这些教法要适合于学生、课型,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规律,创造性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给科学的方法,即“授之以渔”,使学生逐渐达到会学、善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法作为一项显性目标,直接纳入目标体系,予以实施、传授,使学生掌握。这样,教与学有机统一,师生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相长,以更好的“达标”——努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学意识,提高自学素质。
      途径之三:从反馈矫正环节上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由于“反馈——矫正”环节得以强化,目标教学改变了松散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快节奏、大容量、高控性的教学过程,构建了读写听说并举的新模式,使学生口、耳、眼、手、脑协同活动,智能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高。反馈的形式可分三种:教学前的诊断性反馈,教学中的形成性反馈,教学后的总结性反馈。诊断性反馈是学习新知识前的反馈,目的是诊断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并使新旧知识产生有机联系,要做到简练、实用,对新目标的提出有导向作用;形成性反馈是随堂反馈,目的是从学生输出的学习信息中摸清“达标”情况,纠正错误认识,强化正确认识,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习不断进步,要及时、客观、全面,要注意听说读写的配合,做到谐调发展;总结性反馈是针对单元内容进行的反馈,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本单元达标程度,对于薄弱环节,再进行必要的补救,避免“负积累”,应做到回顾整理,综合比较,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为了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反馈——矫正”环节应突出“三化”:内容的深层化——语文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其信息的反馈不能仅限于层次的“识记”目标,应加强“理解”“综合”“运用”等高层次目标及方法、习惯等技能操作性目标的反馈矫正,并尽可能采用口答的形式,以训练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质;方式的情感化——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来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精心处理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强化情思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反馈矫正的自省作用,并通过反馈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渠道的多样化——矫正的方式,要打破教师单纯“补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矫正、小组合作矫正、集体矫正与个别矫正相结合等方式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听读说写的语文素质,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学的模式完美结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相信,只要加强研究,加强改革,语文教学更美好的春天不久就将来临。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5~6G31中学语文教学王福强19981998河北 王福强 作者:语文教学之友廊坊5~6G31中学语文教学王福强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2:46

[新一篇] 終身教育與終生學習的發展與展望

[舊一篇] 繼承 發展 創新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