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感知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了解空气与人及动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3.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盛满水的水槽、手绢、空眼药水瓶、吹气玩具、小石头、广口瓶、玻璃片各一;烧杯两只、土块两块、蜡烛两支、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无处不有的空气
1.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杯子,问:杯子里有东西吗?然后在杯子中放入一块手绢,将杯子倒扣入水中,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绢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绢没湿。问:手绢为什么没湿?
重复上面实验,将杯子扣入水中后,放出杯中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绢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绢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绢没湿,第二次手绢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总结: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名次没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绢就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子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绢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2.找空气。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来找一找。
①冲着幼儿的脸用力捏空眼药水瓶,感觉有气流,放入水中捏,看见有气泡冒出。得出结论:空眼药水瓶里面有空气。
②打开吹气玩具塞,让幼儿用手试一试,感觉有气流。得出结论:吹气玩具里面有空气。
③用塑料袋在桌子下、教室里、阳台上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得出结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④将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将石块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得出结论:土块中有空气,石块中没有空气。
提问:为什么土块中有空气,石块中没有空气呢?请幼儿观察比较,明确:土块较松,中间有空隙,就会有空气,石块没有空隙,就没有空气。原来,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二、空气是什么样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杯子里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是看不见的。
2.请幼儿摸一摸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是摸不着的。
3.请幼儿闻一闻杯子里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是闻不到的。
4.请幼儿观察塑料瓶: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请幼儿用手扇一扇,感觉有风,扇得快,感觉风大;扇得慢,感觉风小。小结:空气是会到处跑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空气流动。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扇得快,空气流动就快,风就大;扇得慢,空气流动就慢,风就小。
教师总结: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三、空气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请幼儿回忆制作昆虫标本的过程,然后把昆虫放入瓶子,盖紧瓶盖。问:昆虫会怎么样?得出结论:动物也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动物也会死的。
3.请幼儿设想花草离开空气会怎么样。明确:植物也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时间长了,植物也会死的。
教师总结:人们生活和动植物生长都离不开空气。
4.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总结: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重复上述实验,在蜡烛即将熄灭时,打开杯子。问:蜡烛怎么样了?(蜡烛又着了)这说明了什么?(蜡烛又“呼吸”到了空气)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可以帮助燃烧这一作用的?
5.实验:将玻璃瓶盛满水,问:①如果将玻璃瓶倒过来,水会怎么样?②怎样才能使水流不出来?
操作、演示:将盛满水的玻璃瓶盖上玻璃片,倒过来,水不会流出来。教师总结:空气是有力量的,托住了水,水就流不出来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的力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课后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幼教园地》济南23~24G51幼儿教育尹建文19981998济南/尹建文 作者:《幼教园地》济南23~24G51幼儿教育尹建文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