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知识观观照下的语文知识建构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一时间关于语文知识的论争此起彼伏。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知识的传授,系统知识的学习是形成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二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依靠系统知识,而是依靠学生语感的培养;三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系统知识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文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注:朱红英.语文知识的论争(J).语文建设,2002,(6).)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知识与教育的关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决不能截然分开。今天的教育向我们提出了更加强烈、全面的知识要求。它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与知识的关系,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和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等等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正如谢夫勒所说:“知识的发展与传播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对知识及其理由的分析却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一、现代哲学对”知识”的重新界定
    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定义,目前在我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类》的定义,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包括经验和科学理论两种形态,分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两大类……它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受实践检验而区分真伪。”(注:中国大百科全书[M].1990。),这种定义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描述,因此,“追求主客观的符合和一致,在知识与事物的客观规律之间直接划等号是传统知识论的核心观点”。(注:张继清,黄明哲.从规律到规则: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J].教学与理论,2001,(9).)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我们对传统知识教育往往有这样的认识:知识是对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因此知识都是正确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积累已有的知识。这就决定了传统知识教育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记忆过程,学习重结果胜于重过程,重标准答案而非智慧开发。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传统知识观的弊端日益显露。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知识观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批判,新的“知识观”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知识观的更新主要体现为:第一,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第二,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知识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并非终极真理;第三,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而是依存于知识掌握者。知者与被知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知识不再单纯是社会历史认识的产物,而是个人经验的统合;第四,知识是作为整体的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统合的解释,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总之,这些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不确定性)、整合性及个体主观体验的重要性。(注: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5,(4).)
    因此,其变革性要求教育所要传授和学习的知识,应该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如何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知识,求解性知识取代了以往求知性知识的主导地位”。(注:张继清,黄明哲.从规律到规则: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J].教学与理论,2001,(9).)也就是说,今天的知识要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同时知识的这种开放性、个体主观体验性也使得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动摇,而其整合性也带来了语文知识内部和与外界知识体系之间的新变动。
      二、在新的知识观观照下的语文知识建构
      (一)语文的本性是什么
    建构新的语文知识观,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语文的本性是什么?历来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比如朱绍禹,他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知识性和技能性、语言和文学、艺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性、综合性”等多重性质;(注: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P13?)余应源的“语文是立足于言语形式教育的课程,或日人文工具课程,语文姓‘语’,不姓‘思’,也不姓‘人文’”(注:余应源.语文“姓”什么?认识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1,(3).)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上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都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必须放在“言语”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母语”教学上。语文是以母语为载体的,它是通过对母语自身的学习以及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比较学习,来达到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发展。日本着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曾说过:“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必须要建立在自己语言的基础上,语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性等等。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的浓缩。语文的设置就是通过对母语的学习和运用,激发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母语,从而尊重和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才是语文重要的本性所在。尤其是今天外国语种不断扩大渗透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的这一特性更显其重要。在新的知识观观照下,以此特性作为基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二)建构新的语文知识观
      1、对基础知识的重新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语文知识就是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内容。人们往往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讲得过多、过杂,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分析课,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很多老师的教学内容就充斥着大量的对阅读能力并无多大用处的基础知识。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却是强调的过少,正逐步向“淡化”和“取消”的趋势发展。比如,词语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得不到重视。“阅读教学,许多教师重课文分析,甚至满堂都在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作品的篇章结构,讲解这个‘手法’,归纳那个‘特点’,却很少词语的鉴赏。由于重分析、轻朗读、谈不上语感的培养和词语的积累”。(注:李贞祥.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又比如考试“学生方面,时间紧,题量大,来不及仔细推敲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教师方面,时间短,试卷多,客观试题只对标准答案,主观题用‘跳阅法’,看文章(语段)的基本构架就给分,词汇量和词语运用的能力来不及细究。”(注:李贞祥.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
    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讲的过多,一方面又讲的不够。如何解决?关键就是我们要弄清楚语文的本性和知识的本性。如前所述,语文是以母语为载体的,它是通过对母语自身的学习以及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比较学习,来达到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发展,因此对言语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新的知识观也强调,知识是过程而并非结果,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因为“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其发展通常是缓慢的,语言运用通常是不规范的甚至是浅俗的,而且,有关母语系统知识的传承是学校母语教育的本质所在。”(注:张中原.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概论[A].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教授基础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一些名词术语,而是要让他们形成运用这些知识的言语交际能力。我们教“比喻”这个修辞,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是“比喻”,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使用“比喻”。正所谓“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注: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理性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变
    言语活动的开展如前所述,新的知识观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知识如果没有被实际的运用,就不能表现其活的生命”。(注:夏甄陶.知识的力量IJ].北京:哲学研究,2000,(3).)对语文而言,这种运用和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
      (1)听、说知识
    汉语言是构建语文学科的基础,运用汉语进行口、耳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长期以来,听说教学并未受到很好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一直存在“重文轻语”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说话”“听话”是无师自通的事;其次,各种公开性的考试从来没有涉及到关于听说方面的考题,因此教师和学生也就对此不够重视;再次,听说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资源短缺也是影响听说教学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人们往往就认为“听”就是“听老师讲课”,“说”就是“诵读或回答问题”,而没有进行专项的听说训练。
    新的知识观强调“运用”,强调“技能”,那么如何进行听说的知识教学呢?纵观全国,这方面的研究资料逐渐增多,比如:
    听的知识,听人说话是一门技巧,听的知识主要包括对“语音的辨识、对语义的理解和对话语的品评”(注:李菁.“听”“说”教学的现代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等。首先要能够对语音的音调、强弱、排列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话语的理解,最后才是较高层次上的品评,比如听出言外之意,辨别是非、了解说话人风格等。说的知识,可借鉴的归纳有“组织内部语言的知识、快速语言编码的知识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知识”。(注:李菁.“听”“说”教学的现代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前两种都是很快的思维过程,往往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知识上。这里面包括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知识,如何对语言进行修饰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进行语言的转化的知识等等。
    目前,听说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学生说话时词不达意、词汇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感情,听话时指向性差、不能抓住实质等,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把听说知识落实到实处,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训练,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
      (2)读、写知识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较之听说教学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但这些知识往往只是以陈述式的形式出现,比如阅读中的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而并没有注意到过程性的东西。所以才会出现一篇文章被分成若干知识条目,被讲的支离破碎,却忽视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文章的美感、韵味自然荡然无存。写作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写作知识流于形式,却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目前有一套从思维操作人手的新写作观,”(注: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将写作定义为生长性的创作过程,通过赋形思维(对主题的“重复渲染”与“对比反衬”)和路径思维(相似思维、过程思维、程度思维、因果思维、构成思维等)的操作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可以是对写作的一种革新,值得进一步探讨。
      3、在新知识观下教师与学生的转变
    新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不断的发现、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一种过程”,(注: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科学改革[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6).)知识不再作为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由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注:大卫·杰弗利·史密斯着(加),郭祥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而知识的“开放性”和“个体体验性”也使得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要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去体验、揣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共享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快乐。
      4、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整合
    “知识是作为整体的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统合的解释,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几乎可以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领域,而它自身也涵盖了其他学科的因素,因此强调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性也就势在必行。在中国古代“语文”就是一个“大一统”,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但也并未割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于是到了今天人们又提出了“大语文”的说法。笔者认为,语文的“整合性”是其本质所在,这是由其载体“语言”决定的,但是这种整合性决不是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和谐地融入其他知识,切不可把语文上成“四不像而偏离了语宜宾学院学报乌鲁木齐7~8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叶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2001/01/023阎凤桥刘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叶军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1006 作者:宜宾学院学报乌鲁木齐7~8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叶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2001/01/023阎凤桥

网载 2013-09-10 20:50:36

[新一篇] 在數學教育中培養幼兒思維過程的優勢淺探

[舊一篇]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實驗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