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论要  ——我的探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学校又安排我开始了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面对着讲台下的50多个孩子,我特别想从一个语文老师的角度给他们的成长一点有用的帮助。我选择了作文,做为引领这群13岁孩子步入人生和文学的一条路径。我想通过三年规划性综合训练燃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点悟其思想和生命的灵性。我想,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这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他们将来做什么事。
  第一学年:走近写作
  1.导(1)写日记: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我把50多本崭新的漂亮硬壳本逐一发给了孩子们,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每个人每周一三五的晚上要把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写在本子上。若写不出,也可抄自己看过的最喜欢的文章片段,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原由。
  之所以选择写日记这个方式是因为考虑到写作训练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氛围。成人对孩子的教育首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以求达到水到渠成之效。初一,是孩子们稚嫩人生扬帆的码头,从这时开始,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眼光、生活态度、生活领悟及审美能力,他们特别渴望将自己的体验与人倾诉、交流。身为独生子女,在这个以喧嚣纷纭的社会里,孩子们正值青春的迷惘期,大多是孤独无奈且急需倾诉宣泄的。因此,哪一位老师把日记本送给了学生,这位老师就成为了他们知心的朋友。而当这种心与心之间的表达、交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走近写作”的第一步。
  (2)临摹字帖:开学前一周,我到书市为孩子们选了两本钢笔字帖。一本是《唐诗楷书练习》,一本是《宋词楷书练习》。计划分上下两学期用,每星期的二四六作为作业写一页,负担不重。
  有这么一句话“字如其人”,说的是从字可以揣测人的品格和底蕴。而这恰恰是写作的精神骨架,学语文的人还真得练练字。经常练练,心凝气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下不少文学素养。字练下来往往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2.染 用名着、名刊感染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们的精神粮食。寒暑假时间长,我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办证,钻进中外古今名着的海洋里畅游,做读书笔记。平时学业紧张些,我就带学生走进《读者》和《文摘周报》中去徜徉。这是两份既有余味又长见识的报刊,我自己就非常喜欢。常常我会被一些文章触动心扉,不能自已地在早读、课堂甚至班会课朗读给学生听,跟他们一起交流彼此的感受。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感到书籍中的佳作更是人心灵的补血剂。当我领着学生们沉迷于一篇又一篇令人怦然心跳的好作品时,我看见孩子们眼神逐日变得清澈、深情和睿智。书籍让孩子们心灵丰盈。逐渐,他们的作文中开始跳跃出使人心悦的音符,不仅逐渐写得出作文,而且还写得出好作文。
  3.评 对学生的每一次日记、每一次作文,我一定讲评,而且及时讲评。我把品评的标准和学生一起制订出来后,顺势引导他们摸索出一些写作的思维和技法。常常趁学生们兴趣盎然之时,把一些课外佳作朗读给他们听。情到深处时,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效。在我的印象当中,语文教学的高潮往往在这时出现。这个时刻对老师、学生都是一种心灵碰撞的享受。此时,师生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热爱作文课。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我体会到:好作文也是表扬出来的!在品析作文的课堂上,那些得到评析的小作者和参与评析的小评者,都会日渐喜欢上写作,钻研上写作。热爱真是生命中最大的动力。在“感染训练”中,我让学生走近了写作,也激发了心灵,为第二学年的学习写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第二学年:学习写作
  1.借 借,即借鉴课内外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用到自己的写作练笔中去。每一个爱写作的人都是从爱阅读开始的,从作品中得到对生活和生命的领悟会产生交流、抒发的愿望。于是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模仿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来。我引导学生在阅读完自己喜欢的作品后,要在读书笔记上归纳别人成功的写作技法,以备后用。
  我特别提醒学生:教改后的中考虽不直接考课内作品,但我们却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即放弃或敷衍对课文的学习,一头钻进题海中去求分数上的立竿见影,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们的课文是在岁月的大浪淘沙后提炼出来的精品,有着循序渐进的训练思维和目标在其中。它是培养学生语文乃至人格的重要养分。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课文中挖掘作品的精髓。所以我在讲课文时经常对学生说:课文是我们写作的重要示范,应学会就地取材,从中学习作者的创作技能。这样,也能有效防止学生沉迷到课外小说中,畸形地欣赏甚至盲目模仿,难以形成扎实的文学基础。
  2.创 兴趣是种子,方法是肥料。经过以上几个环节,我开始让学生“下海”:不仅写日记,而且增加每周一次的堂上限速写作。限速写作课放在周五语文连堂课第二节(第一节是“佳作欣赏”)。作文时间1小时,当场审题,当场完成。这种做法,一是不让学生养成拖拉、抄袭的习惯;二是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写作的情境中快速作文,为今后的应试作文做好演习。
  写作是一个耕耘的阶段,教师一定要热情地鼓励,放飞学生的灵性,让他们的真情实感、奇思妙想得以展示。我觉得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每周的这节课,我都以一种深情来召唤孩子们写作,燃起他们写作的热情。面对学生完成作文的不同层次的结果,我的理念是:只要他们在写作中认真投入就是成功,他们现在还是学生不是作家。都说天道酬勤,我爱用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鼓舞学生们投入到写作的劳作中去。
  3.赏 赏析,这是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保持写作热情、品尝写作快乐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周五语文连堂课的第一节,被命名为“佳作欣赏”课。事先,我把一周来有特色的代表作品(包括日记、上周五第二节的快速作文)汇集起来,让这些作者自己上讲台朗读后,由其他同学欣赏、评析、讨论,最后我才和他们一起归纳这些文章写作上的得失。应该说每一周的“佳作欣赏”课是我和学生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都渴望每周的这一刻。有时因为学校一些活动冲掉了这一课,我便在孩子当天的日记中看到类似的话语:“今天,等待了一周的‘佳作欣赏’课因故被冲掉,心中颇为失落……”我每周安排这么一节课,既让孩子们交流了作文技能,又展示了真诚的自我,还交换了彼此对生活的看法。“赏”促进了他们对写作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而心中有爱的孩子,笔下才会有爱,而有爱的文章就有了灵性。写作训练到了这个境地,就可以拾级“更上一层楼”了。
  第三学年:展示写作
  1.磨 第三学年学生们虽面临着紧张的中考,但我并没有放弃或减少作文。紧张压抑甚至多愁善感的初三氛围,我反而觉得是对学生精神、心志的磨练,而这种磨练恰恰给他们写作带来素材上的充盈和情感上的冲动,此时写作更成了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因此我坚持着初一、初二的写作训练方式:练字、写日记、每周快速作文、佳作欣赏、月考作文等等,另外还增设了一个新讲台:让学生们按学号每一节课上台用3分钟时间讲述自己写下的近期感触。这样既调节了孩子们的应考情绪,又磨练了他们的口头及笔头作文能力。
  俗话云“要想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写作训练是一项积累性的活儿。要让愿写作、爱写作的孩子们写作技能娴熟、文笔从容、风格鲜明,还需要从训练角度、训练频率上进行更深的打琢,这样才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我深知:做文如做人。写作只有经历“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似的磨砺才会有“庖丁解牛”的从容之举。实践证明文学在初三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孩子们更睿智和坚毅,他们的作品从内容、风格、主题、手法上都日趋有型、豁达洒脱。
  2.展 我认为孩子在学习中如果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那么他的热爱就如纵然有种子却没有土壤一般。所以训练学生写作要注意时时给他们展示的平台。在第三学年我尝试着给学生们更多的展示机会,比如:成立了班级的“朝花文学社”、学习编写自己的“作文册”、给报纸刊物投稿、参加网上作文大赛等等。春华秋实,面对成功,学生们喜不自禁,他们在日记里写下:“写作让我们成长起来!”
  在这个平台上,我扮演的只是一个陪伴的角色。孩子们像初飞的雏鸟,沉浸在一种叫“成长”的兴奋和喜悦里。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的享受在于看着学生成长自己也得以成长,这就是教育独特的收获。在这样的平台上会营造出一种乐学的气氛,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并力求实现的快乐。在这种氛围中我索性让学生们潇洒走一回。我也悟出这么一个道理:展示是人不断进步的动力。
  有了三年来的“层层铺垫”,放手让学生走向中考——人生此时最迫近的舞台,可谓“三年磨一砚,笔墨香自现”。
  3.炼 应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提升,是让外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的一种挑战。而在中考这个战场上,作文考核占了很重的分量,它可以为考生的脱颖而出助一臂之力。由于中考作文是面对同一题材的群体应试,所以作为送学子赶考的老师,我觉得要特别注意在最后阶段对作文进行点拨,如:题目亮丽化、文体单纯化、立意鲜明化、细节生动化、题材灵活化、首尾圆台化、详略得当化、卷面整洁化等等。这些训练,好似把三年的十八般武艺从头到尾耍一遍,会有“临阵磨枪,越磨越光”的效果。学生这样走上考场,自然会胸有成竹。
  三年,一个轮回;三年,一次业务的历练,一遭生命的探索。我走得自信,也走得有些犹豫。在这里,写出来,是录下一段生命的历程。更是希求同行们的热情的点拨。

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5~2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张蕾20072007
张蕾,柳州市十五中学。广西 柳州 545001
作者: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5~2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张蕾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0:23

[新一篇] 初中作文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視點選擇

[舊一篇] 初中作文教學應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