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如何在习作之初,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纪实与想象并举
在整个三年级习作内容的编排上,纪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如,三年级上册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三年级下册有写家乡的景物,介绍自己,写自己的一项本领,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事。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此外,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想象作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有相当篇幅。如,三年级上册有编童话故事,三年级下册有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还有让学生假想自己能像孙悟空那样七十二变,会变成什么。
从低年级乐于写话到中高年级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实验教科书对三年级习作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教学中,纪实作文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联想甚至幻想,怎么想就怎么写,想象合理这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教师在讲评时,要表扬想象合理的,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习作不定题目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留有较大空间,不规定题目,题目一般由学生自己拟定,大多只提出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三年级下册习作写“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情。”此外,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自由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编排的习作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习作时如果有更适合学生表达的内容,完全可以调整教科书里习作的安排。
三、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
一是结合阅读,安排随文练笔。
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了写一处景物;三年级下册《荷花》课后安排了写自己喜欢的花,《争吵》课后安排了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二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提供习作机会。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安排了四次综合性学习,相应的习作内容都与之密切关联。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习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习作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动力。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
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三年级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教科书有一些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的编排。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是介绍家乡的景物,习作就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实验教科书将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
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享受交流、展示的乐趣,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要多创造一些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
五、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
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这客观上为学生今后进行电脑作文奠定基础。
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时,教师要把握好中年级习作修改的重点——“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主要是指明显的与事实不符合或表达不清楚的语句。如,有这样一个习作片段:“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个同学当老鹰,一个同学当鸡妈妈,其他同学当小鸡。小鸡们都抱着鸡妈妈的腰,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像这样的习作应不应该修改呢?很显然,不是所有的小鸡都抱着鸡妈妈的腰,这就是属于与事实不符合的情况,必须加以修改。对于那些典型的用词不当的地方,语句不完整、不通顺的地方也一定要修改,而对于那些成人觉得不够妥当,但体现童心、童趣、童语的地方,又该如何看待呢?斯霞老师曾给我们举过这样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天地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关于例(1),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例(2),斯霞老师这样说,孩子有长度的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在生活中他知道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向日葵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于孩子的思维,是可以保留的。
斯霞老师的做法对我们当前的习作教学很有启发。老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要主张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京12~16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郑20042004教育目的或功用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长期以来,“工具理性”一直主宰并伴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它使高等教育沦为“物的生产”的附庸——丧失了其在“人的生产”中精神建构的独立性而日益沉沦甚至面临逐渐步出“教育”范畴的危机。要救治于危机之中的高等教育,只有彰显境界教育,实现“知识论”与“境界论”的现实融和。境界/境界教育/高等教育
horizons/horizons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湖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省属地方院校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1A43013)张伟远陈Horizons Education:the Constructive Inadequacy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PENG Pai
(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To expand one's inner horizons is the aids of educ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tility for a long past time.It had led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being a appendage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losing independence of reshaping people's spirits.So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degenerating increasingly.In order to save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crisis,we should become startlingly clear horizons education.郑宇 课程教材研究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京12~16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郑20042004教育目的或功用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长期以来,“工具理性”一直主宰并伴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它使高等教育沦为“物的生产”的附庸——丧失了其在“人的生产”中精神建构的独立性而日益沉沦甚至面临逐渐步出“教育”范畴的危机。要救治于危机之中的高等教育,只有彰显境界教育,实现“知识论”与“境界论”的现实融和。境界/境界教育/高等教育
horizons/horizons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湖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省属地方院校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1A43013)张伟远
网载 2013-09-10 20: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