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说明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本册课本与全套教材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由于本册课本是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编写者反复精读课文,修正单元导语,研究“研讨与练习”题目,反复研讨和改写“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总之,注意照顾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下面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三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说明。
      一、阅读鉴赏
    本册课本四个单元,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居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诗人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这些单元的课文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二单元属于前一类型,第三四单元属于后一类型。两大类型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语言的亲和力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浓,意在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
    本册课本如同其他各册课文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维度。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中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说“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先提示的第三段均为重要段落,编写时不仅字字斟酌,而且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提请老师们认真解读。
    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以文段的形式陈述的,也许学生不易得其要领,这里试作概括提炼,并作一些说明。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象;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象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阅读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中读诗是最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距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还有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辟的语句,精妙的构思等。圈点批拄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学习作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要精粹、贴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教师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与抓住细节、分析个性和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较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伺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重要之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这里有必要专门提示一下本册阅读部分的“人文内涵”。在兼顾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应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广阔空间,又给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惑。以前的语文课本不太重视人文内涵,现在课本编写者们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迄今尚无来自权威方面明确的定义,课本作了一些探究,本文略加阐述。
    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和主动探究性的人文内涵两大类。第一类是课本中所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接受的;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挖掘的。第一类是客观的存在,第二类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取的,所以,第二类名为人文精神更合适。先看课本中业已呈现的第一类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它散见于各单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是明确的,师生理当照办。
    第一单元:“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发掘诗歌的情感性因素,实现感染激发教育作用。
    第二单元:“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倡导对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山水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第三单元:“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获得心灵启悟,经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
    再看呈现的第二类的人文内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见于各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这里挑选一些人文内涵较为明显的题目作为例证。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研讨与练习”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探究的想象活动、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
    第二单元第6课《赤壁赋》“研讨与练习”四:“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文学修养。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狗包弟》“研讨与练习”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引述材料很多,从略)——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独立钻研精神、与他人合作精神,关乎从语文训练中生发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第四单元第15课《寻找时传祥》“研讨与练习”二:“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讨论一下。”——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读者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对人间真理的认定和追求。
    这些例子只是随意挑选的,其实可以引发出的人文内涵的操作训练应该是很多的。总结这些设计训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人文内涵较充分的题放在最后,作为一种延伸、拓展、迁移,常规训练放在前面,它是基础,不可忽略;人文内涵伴随道德内涵、审美内涵、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创造精神和意识,要而言之,伴随着语文工具性以外的精神素养;人文内涵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内,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外,留有很大的空白点、未定性,获取人文内涵的多与寡、成与败,与读者的知识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社会意识息息相关,提示着师生,要像大力提高语文能力一样丰富人格修养、人文素养。
      二、表达交流
    本套教材的表达交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其中写作是主要的;本册的表达交流,写作部分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口语交际主要训练朗诵的基本技能。
    写作部分的各单元是: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这些单元总的有如下特点。
      1.写作方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心音共鸣”“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属于人文精神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对写作要投入感情,在让你的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要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让自己的文章闪耀人性的光辉。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特征”等属于写作方法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是写作范围,写作时不偏向、不逾规是首先要做到的,比如写景状物,不应该掺和进过多的叙事,但这又远远不够;还要记住集中力量抓重点,着重从“触动心灵”“特征”“个性”和“波澜”等方面进行构思和下笔,否则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2.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读与写本来就应该结合进行,不可须臾分离。以前的课本是读写分编,读与写全然隔离,南辕北辙,这次编写尽量做到读写结合,让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首先表现在写作专题与本册的阅读专题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与阅读单元的叙事性、抒情性相适应,写作单元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两方面习得的技能可互相迁移;其次表现在写作单元里很多例子都是初中课文或本册课文的局部、片段,如“亲近自然”单元,引述初中《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本册《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等课文;再有,在说明写作技法时注意分析被引述课文的特点和精彩之处,与阅读课的分析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写作技法,也可与阅读课相辅相成。如引述《济南的冬天》之后写道:“这里写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这种景色是由地理纬度、地势、周围环境等等因素决定的,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地方的冬天以后,发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可以引导学生重温这篇名文,细察其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又如在引述《济南的冬天》和《紫藤萝瀑布》片段之后写道:“你能说出《济南的冬天》的感情色彩和《紫藤萝瀑布》中景物自身的特点吗?”这是从写作技法方面对这两篇名文进行新的探究,对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训练。
      3.自学与指导相结合
    本册写作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处处都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叙述人称上,是采用第一人称“我们”或第二人称“你”,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商量”,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应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自学课本,有问题则与同学互相讨论,或与老师讨论。教师的职责是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的指导还表现在根据学生需要更换写作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不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可以选择更合适的专题。但最好不要偏离课本里的“心音共鸣”一类的人文专题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类的技法专题,因为这些专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过的,具有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依据。
    另外,本册写作部分还有一个“网络作文建议”,提示了若干操作流程,这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互相合作探究、体验过程和方法的特点。这次网络作文与“秋”相关,当然也可以改换别的专题,或改换在别的写作单元里操作。
      4.写作知识相对集约与作文习题相对繁多相结合
    “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等都篇幅短小,前两项占主要篇幅,但字数很少,少则几百字,最多一千多字,编写者有意识地求“少而精”,体现知识集约的原则;但是作文习题与以前写作教材相比,内容充实丰富,话题作文增多,如“心音共鸣”单元的五道作文习题有三道是话题作文。学生可以在这些作文题中自由选择,可以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多篇作文,还可以另选话题或另拟题目来写。
    朗诵是“表达交流”中独立的一个单元,自成体系,自立体例。
    朗诵部分与写作部分体例有所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在全面指导学生朗诵训练的同时特别关注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方法的阶段、步骤等分得非常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提请老师注意,这些过程和方法是对学生提出的,老师可以参与朗诵的始末全程,但不要唱主角,不要什么都替学生谋划、包办,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评估。
    朗诵部分与阅读部分紧密相关,例如课文提到:“以下几项活动与前面四个阅读单元有一定的联系,请关注它们的联系,有选择地组织展开。”这里的四个单元分别涉及阅读的四个单元相关内容,从相关的阅读单元抽取例文,从阅读理解和朗诵要求方面对例文进行讲解。其用意是对同一篇课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有声的读和无声的读结合起来,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朗诵能力要注意与阅读能力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朗诵水平,除了懂得朗诵技巧外,还得依靠对朗诵材料的理解、处理的能力。
    处理朗诵部分的教学,可以考虑综合处理各项学习活动,即将朗诵部分拆分,化整为零,分成各个小块,每小块里不光有朗诵,还有阅读课文、写作练习,也就是将读、写、说完全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应用实践,是否可行尚有待检验。
      三、梳理探究
    本册的梳理探究专名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先看每一专题下的各小标题。
    优美的汉字:一、汉字的起源;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构成;四、汉字文化。
    奇妙的对联:一、对联常识;二、对联欣赏;三、对联作法。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走近新词新语;二、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每个专题后都附有一个“课外延伸”,引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与语言文字相关,体现语文性的特点。既有文字的内容,又有语言的内容,视阈宽广,从古汉字到最新流行的词语,尽在探究之列。
    2.重视汉字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与文化紧密相关。从分析揣摩语言文字入手,进而上升到领悟文化意蕴的境界,体现本册课本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
    3.培养欣赏能力,增添审美情趣。不仅作客观冷静的分析,还引导欣赏,激发情感,增强趣味,欣赏汉字之美,欣赏由汉字构成的对联之巧,品味当代汉语之新。
    (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京9~1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Steps to Happiness李大圣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00715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京9~1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

网载 2013-09-10 20:49:46

[新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介紹

[舊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評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