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教育启示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现代化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向人类郑重指出: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这种境遇给人类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因而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托夫勒把这种危机称之为“未来的冲击”,并认为它可能是今后社会的最主要的病症。
  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什么样的人格才算是健康的人格呢?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在西方人格心理学中,健康人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本心理学在对于健康人格的理解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本文试图对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人本心理学健康人格观的产生
  人本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这个学派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已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这一学派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和揭示人类的潜能和人生的意义,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类从一切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20世纪以来,人类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心理危机: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处是战火硝烟,残酷屠杀。战后,人们对建设希望的茫然,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和战争创伤给人们带来空前的悲惨生活和痛苦不安。国际上军备竞赛,有限战争连年不断和核战争威胁等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极大压力。出路何在?前景茫然,精神发病率急剧上升,人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尖锐问题。人们当时的情绪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和人格心理学中反映了出来。
  在有关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精神病的致病原因及治疗技术方面,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独领风骚。但由于精神分析学派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他们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充满了消极悲观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他们健康人格的模式是从心理失调者身上反推出来的,克服病人的心理障碍是获得健康人格的途径。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学派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塑造出了一种扭曲的健康人格观,因为他们所接触的都是有严重困扰的心理病患者。人本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仅仅免于神经症与精神疾病,还不能证明他具备了健康的人格,而只能说具备了健康人格的最低条件。真正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追求满足高级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造性工作。人本心理学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具备达到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但大多数人只使用了他们能力和天资的一小部分,因而大多数人还不真正具有健康人格。人本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使潜能得以实现。
  二、人本心理学健康人格的模式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人本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人本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现将这些模式简介如下:
  1. 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
  奥尔波特是美国着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通过对大量的健康成年人的研究,提出了成熟的人理论。他认为健康人的个性是不受无意识力量支配的,也不为童年的心灵创伤和冲突所左右,而是在理性和意志的水平上进行调节。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变化和起作用的因素。奥尔波特指出了健康人格的七条标准:(1)自我感的扩展;(2)自我与别人的亲密联系;(3)安全感;(4)现实主义的知觉;(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自我客观化;(7)统一的人生观。
  2.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
  马斯洛是人本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对健康人格的研究也最系统、最有影响力。马斯洛的基本目标,是要揭示理想的健康人即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以作为一般人学习和参照的样板。按照马斯洛的定义,自我实现即指个体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全部得到发挥,换句话说,是指个人潜能和价值的最有效的挖掘和使用。关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马斯洛概括了15个方面。这15个方面目前已成为很多人乐于引用的健康人格的标准:(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3)行为的自然流露;(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独立的需要,离群独处的需要;(6)意志自由,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7)欣赏对象时时更新;(8)神秘体验;(9)社会感情;(10)人际关系深刻;(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区分手段和目的;(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力;(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3. 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
  罗杰斯是继马斯洛之后人本心理学阵营中最具号召力的人物。罗杰斯理论的主要假说是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寻找某些维持和增强他们生命的现实趋向。这种趋向驱使个体朝着更加复杂、更有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前进。罗杰斯的心理健康观,按他自己的说法,是研究一个人如何向充分起作用的目标前进的过程。罗杰斯提出“充分起作用的人”一般具有5点特征:(1)乐于接受各种经验;(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
  4. 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
  同大多数人本心理学家一样,弗洛姆也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充分利用个人潜能成长与发展的固有倾向。但是,人们的这种固有倾向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发挥呢?弗洛姆认为,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存在着许多压抑的、不合理的现象。病态的心理必须通过社会的影响才会真正形成,这是弗洛姆的心理健康观的基本思想。由于弗洛姆注重对现存社会的变革,所以他便把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创造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探究上。具体说来,“创造性的人”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下述4点:(1)创造性的爱情;(2)创造性的思维;(3)真正的幸福观;(4)人本主义的良心。
  5. 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
  弗兰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侥幸生还者。集中营的遭遇使弗兰克的人本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超脱意味,这一点反映到他的心理健康观上,便是其“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的提出。弗兰克确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关于“超越自我的人”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这样的特点: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驾驭个人生活的进程,并且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不去怨天尤人,也不把自己的不幸归于父母或社会。“超越自我的人”还具有下列具体特征:(1)他们是定向于未来的;(2)他们能专注于工作;(3)他们可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6. 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皮尔斯运用格式塔疗法对人格进行研究,他的基本主张是从现实情境的整体性出发,在此时此地的背景上,探求个性的统一与完善。这样,皮尔斯的理论观点便被人们称为“此时此地的人”模式。“此时此地的人”具有下述8个特征。(1)功能发挥着眼于当前;(2)对自己的现状和特点十分了解且能予以接纳;(3)敢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欲望;(4)对自己的生活勇于负责;(5)充分接触自我与世界;(6)公开表现自己的不满;(7)生活不受外在规则的束缚;(8)不主动寻求未来的幸福。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6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它们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从上述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可以看出,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对于提高我们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有很大帮助,成为健康人格研究的主流,但其理论并非完美无缺。人本心理学家在健康人格的理论中加入一些含糊不清、神秘莫测的东西,最后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似人似神的怪物,失去了其科学性。马斯洛和其他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成长与完善是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把健康的人格仅仅单纯地看作是由需要的满足来决定的,把人与社会对立了起来,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本心理学关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人本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一个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美国自60年代以来掀起了以人本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运动。
  1. 60年代的教育改革
  60年代,罗杰斯把他的健康人格观应用于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和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是万物之灵,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本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坚信任何学习者都有适应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坚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是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的;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动及其全过程的中心;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师生人际关系。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或者四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第一,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第二,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平常表里一致;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第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他们相信教师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条件,就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安全感、自信心,师生之间就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自己的健康人格。
  2. 70年代的教育改革
  自70年代以来,人本心理学家在试点学校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学校的教育改革是以个人发展原则为理论基础的,其中主要包括这些观点:(1)教师、学生及其父母共同决定学校课程和管理学校的规则;(2)学生的教育发展是表现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结合;(3)学生的精神健康应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并且教师应尽一切努力来保持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性;(4)搞好人际关系;(5)重视以阐明发展价值观为形式的道德教育;(6)培养体谅他人的意识和从动觉的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对于学生进步的评价应该是从学生个人的标准出发,而不能以固定的标准和目标作指导。
  3. 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80年代出现了“新时代”的教育人本主义。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新人本主义关于人的观点,学校的评价标准和怎样达到平等的目标。
  新人本主义有了更多的关于人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人有主观性。因此在教育改革运动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重视学生个体的特殊的学习方式。他们认为必须按照学生的主观性来开展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特殊观点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把学生当作一个特殊的个体来看待。
  新人本主义一直反对把学业成绩作为学校评价标准的传统模式,因为学业成绩几乎总是以认识、分析能力和阅读、写作、计算这些惯常的基本技能为基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所以新人本主义用“融合”这种教育方案来处理表达和认识之间的关系。“融合”指人类同时从认识上和表达上来感受世界这一设想。因此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学习而不是让教师去告知他们是什么,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学习。为了制定能达到这种融合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老师,帮助学生亲自感受,而不是那种满足于教授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老师。
  新人本主义认为既要保证取得成绩,同时又要达到平等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他们相信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社会经历如何,都有取得成绩的潜力,相信作为人他们都具有理解的倾向、创造力和为社会成员做出贡献的愿望。学生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潜力的原因与他们处于学生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其他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有关。为了促使他们提高自己,人们不应该把他们作为学习的客体,而应该把他们看作具有各种独特性格、兴趣、风格和经历等特性的主体来教。
  四、人本心理学健康人格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当代,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概括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
  与个性发展这一时代精神相反的是,我们的教育却片面强调为社会现实服务,而忽视对人的个性、尊严及价值的培养和提高。从历史上看,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更是以伦理、政治价值观为中心的,因而重视群体利益而忽视个体的需求。由于儒家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中国当代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充分重视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借鉴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我们在教育上至少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并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我们当代的教育中,一般说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普遍地改革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富有安全感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同时改变单一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设置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和其他条件,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使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把教育过程与学生个性的发展过程统一起来。
  其次,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的独特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统得过死,从教育目的、制度到课程、教材、教育和教学的形式、方法,无不强求一律。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妨碍了儿童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片面强调整齐划一的倾向,既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各具特色的教材,也要有多种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因材施教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再次,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动力源泉,也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人类个性的丰富性正是表现在其创造性上的。创造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因素,要开发创造力,必须从培养创造性入手。然而,我们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传统的理性精神,不容感性的弘扬,期望这种教育能对感性的培养有所建树,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的创造性,使人的个性表现出勃勃生机来。
  最后,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学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也经受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时期,每一个青少年都以旺盛的精力吸取着智慧,寻求着友谊,追求着爱情,他们还面临职业选择和家庭组建等人生难题。但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并没有开设青少年期心理卫生方面的课程,没有专业心理咨询者对中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所以很多中学生表现出怯懦、自卑、破坏、孤僻等性格特征。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解决中学生在性成熟方面、考试方面和个性塑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地认识客观现实,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友谊与爱情等关系,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处理社会适应方面和生活方式等个人问题的能力。
  总之,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对于改进、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培养全面而又健康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期待着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立足于本国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适于我国学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夏洛特·布勒等着,陈定铣译:《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2)〔美〕马斯洛等着,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3)〔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等着,刘劲等译:《健康人格》,华夏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4)舒尔兹着,李文tián@②译:《成长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
  (5)高觉敷编:《西方心理学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6)宋广文、郭邵武:《马斯洛人本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研究》1989年第6期。
  (7)李国榕、杨昭宁:《评人本主义心理健康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年第6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不清)
  @②原字氵右加恬
  
  
  
国外社会科学京10-15B4心理学宋广文/王统永19951995 作者:国外社会科学京10-15B4心理学宋广文/王统永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0:52:52

[新一篇] 落實好語文教學的幾個“量”刻不容緩

[舊一篇] 西方學校價值觀教育方法的發展及其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