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评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简称“实验教科书”),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从2001年秋季起在各实验地区使用。本套“实验教科书”从装帧印刷形式到内容编排都代表着当今国内历史教科书的较高水平。与10年前使用的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本套新教材不仅薄了、漂亮了,而且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更强了,在实验地区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
  实践证明,“实验教科书”是全体编写人员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踏实工作的辛勤结果,它较好地解答了时代进步对中学历史教材所提出的一些新课题,以较高的标准满足了广大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需要。现总结其中的几点新意和成功之处,以便于大家更透彻、更充分地理解和使用本套教材。
   一、全面落实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是最具实力的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业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水准高、老中青相结合的编写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经验。为适应教科书由统编统一使用到经审定选择使用的体制变化,本次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的编着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广泛借鉴了中外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及教训,长年坚持调查实践和课程教材教法的专题研究,为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作了扎实而充分的准备。他们聘请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做顾问,吸收有实践经验的高校历史系学者和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教研员参加编写。这样就建立起历史研究、历史教育科学研究与城乡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有机联系。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知识体系以及课时安排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供初一年级使用的“实验教科书”全面落实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教育目标方面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有的教育价值和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科书”根据初一起始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精简文字,生动版面,注意通过具体的史实、浅显的材料、真实的图片和生动活泼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选取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有益”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表述方式,使历史的借鉴作用更突出,更明白。本套实验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了多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栏目。历史活动课的设置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空间,为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新的天地。
  历史学科是知识性学科,又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实验教科书”以历史科学为基本素材,坚持历史教育的严肃性。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编写者们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中国历史古代部分涉及民族问题较多,讲述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教科书”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成功地书写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做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实验教科书”还把一部分历史规律的发现、历史观点的总结、重要人物与事迹的归纳与评价,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很适合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符合了探究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把握时代精神,贴近学科进步,坚持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实验教科书”体现时代的精神,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以利于终身学习。”(实验教科书《简介》)
  “实验教科书”根据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篇幅有了较大幅度的精简,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全书14.3万字,比1992年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的20万字减少了1/4。由于栏目改进和分层次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文字量精简幅度更大。适当减少历史头绪和概念,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使得科学性和教育性更强了,历史知识体系也更简洁完善了,展现给学生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更生动了。“实验教科书”贴近历史科学的进步。增添了一些旧版教科书所未能反映的代表历史学研究新发现和新进步的史料,如历史文物图片或复原图,河姆渡的水井、玉器、陶器(第6-10页)。此外,一些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也在教材中得到了及时反映,如依“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明确了奴隶社会的年代,改写了相关内容(第126页)。反映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的西汉长安的平面图(第69页)等。总之,粗略统计新增的史实、图片总计在百处以上。与历史学科的新进展保持近距离的联系,是“实验教科书”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科学是朴素的、真实的,科学是有情趣的、是艺术的。增强科学性就是增强了教育性。
  “实验教科书”努力实现严谨的科学性与教育的实践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题目标志,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即使是传说或古迹的运用,也恰当地将科学与思想的教育贯彻其中。如“导入框”设置如同文章的引言,多以故事典故开头。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用亚当与夏娃,以及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导人(第1页)。人人耳熟能详,置于书首确有点石成金的妙用。这样做不仅破除上帝造人的神话,又为理解远古社会的人类做了铺垫。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用伏羲和神农的传说,提出疑问“究竟我国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呢?”(第6页),实际上意在阐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题目以“和”先于“战”,以及在呼和浩特的青冢昭君墓故事后,又引出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都点出民族的团结与共同发展的主题(第71页)。生动的故事配以精美的插图和想象画,更给学生留下喜欢教科书的第一印象。
  科学常识教育是“实验教科书”的优点之一。如“寻找历史”的活动课设计(第16页)。活动与探究的“仿制青铜器”(第26页),自由阅读卡的“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第99页),活动课“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第123页),如此点滴而亲切的科学介绍,其教育效果是相当好的。注重社会生活,把教育、生活、社会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历史教育更易被接受,这样无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生观的形成有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给全体适龄少年儿童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无论怎样发展也做不到使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同。社会发展使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不同条件的学校在师资水平和教学手段上有许多差异。“实验教科书”精简头绪,强调历史本身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适度的学科知识延伸,在课堂教学内外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实验教科书”既明确了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又给学生有选择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这就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实验教科书”还注意结论性历史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的同时,对应该明确的结论决不含糊其辞,避免以往历史教科书由于错读或误解造成的疑惑和争论。如,“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第7页);“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第34页);“人们测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第40页);“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第86页);这些结论科学、恰当、简洁。前不久出现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争论”,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许多教师局限于课本,而对课本以外基本的历史材料和历史理论了解甚少。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的教训则是有些内容应当有结论的没有下结论,或议沦过于空泛。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凡关键处一定写明白。同时留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探究空间,但导向一定是明确而严肃的。因为没有原则的思考或探究,与科学性、教育性是相违背的,不仅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探究与发展,而且还会造成思想和观念的混乱。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新体例
  “实验教科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教育发展进步的总结。在新的时代要求面前,广大历史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正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总结、摸索优秀的教学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已有所创新与探索,本次“实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本套教材由十几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或栏目组成。这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科书的导言——“致同学们”,作为使用本套教科书的指导,就介绍了每课的构成方式。
  1.“导入框”,最先进入眼帘。
  2.“正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3.“阅读文字”,开阔眼界,引发学习的兴趣。
  4.“文献资料”专栏,告诉学生先人是怎样记载历史的,可以同今天的看法相比较。
  5.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培养思考、分析、探究的科学方法。
  6.“练一练”,是培养自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活动。
  7.“活动与探究”,开发创造思维的潜能,还可以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8.“自由阅读卡”,拓展知识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9.“活动课”,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等自主学习部分,成为“实验教科书”最鲜明的特色。
  “实验教科书”构建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教科书体例,我们不能以一般的历史着述体例论之。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主体,即正文及其附属部分,包括阅读文字和配属的插图。如第13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两汉经济的发展”的分标题,正文内容如下。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浚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以上文字内容不足200字,却将黄河与农业的发展有情节、有形象、有结论地交代了个明白。阅读文字一反映了丞相田fén@①为维护个人田产阻止武帝治理黄河的故事,从而揭露了封建官吏的贪婪和残暴。阅读文字二介绍了犁耕技术的发展和“千里桑麻”的农业繁荣景象,辅以导入框中对开凿白渠的叙述以及“汉代牛耕图”和“耧车”两幅插图,全面展现了两汉的农业进步(第66~67页)。
  第二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活动课等。如:第十课的“活动与探究”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小讨论:讨论一下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说一说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2.小游戏……感受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第55页)。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16页)。
  活动课三,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第119页)。
  第三部分是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的延伸。在正文以外,主要是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和附录部分,以及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推荐。它们有的是生活知识的介绍,如“远古的石器是怎样制造的?”(第5页),“占卜和甲骨文”(第42页),“塔的由来”(第90页),“文房四宝”(第118页);有的是科学技术的常识,如“铁氏三兄弟”的区别是什么?(第37页)青瓷的来历(第105页);好书和网站是开放的学习窗口,可以任学生在感兴趣的历史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自由发展。
  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及知识与教育的延伸三部分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广大师生只有全面把握新教科书的这些特点,才能收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教科书是需要在使用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实验教科书”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版式分布稍显零碎,自主的选择性阅读与探究在课堂使用时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个别部分的选材不一定恰当,如介绍青瓷(第105页),不如改为陶瓷,因为这样就可以把陶器、黑陶、白陶等都讲清了。教科书编写思想和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设计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怎样使用?特别是怎样把握课堂教学与自主探究的关系?这都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指导。或者,将实验地区试教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我们相信,在与广大教师共同创造改进的前提下,一定能使“实验教科书”发挥出最大的功用和价值。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虫加分
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润平20022002杨润平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润平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46

[新一篇]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必修)》說明

[舊一篇]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編寫說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