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材模式的反思与创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标志,语文教材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出语文教改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对语文教材模式的研究作一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文教材模式的研究范围
  语文教材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理论基础。这是教材模式形成的基本条件。对教材具有影响的理论可有多种来源。如各种教育流派的课程论,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综合性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播学等)的发展等等,而正是广泛的借鉴使语文教材模式不断更新发展,走向更为成熟完善的境界。(2)教学目标。正是由于各种语文教材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差异,具体到每一册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教学目标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教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可能大相径庭。(3)结构要素。一般指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等语文教材的四大要素,各种教材对这四大系统的剪裁处理都有显着的差异。范文系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例、普通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比例、文言文的难易程度、文质兼美的标准等问题,知识系统则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各个方面语文知识的筛选组织等问题。助读系统则有关编者是否能够做到细致周全,并有一定的辅导作用。作业系统则看编者是否能恰当地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有相应的发展。(4)编排策略。这里涉及到教材的分编、合编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过文言、白话分编,语言、文学分编,听说、读写分编,课内、课外分编等各种类型。涉及到知识体系的编排取向是直线式还是圆周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单元的编排组织等等问题。
   二、语文教材模式的研究条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进行语文教材模式研究的客观条件逐渐完备:(1)历史整理的逐渐展开,传统教材的编订重印,专题研究的日趋深入,为教材模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多种教材的繁荣竞争。多种思路多种取向的有益尝试,大大开拓了教材编撰的视野。(3)教材功能的日益明确。(4)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化。(5)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对教材模式进行深层的理论思考。
   三、语文教材模式的形成方式
  从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历史来看,语文教材模式的形成一般有以下五种方式:(1)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如文选教材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积累了丰富的编撰经验,足以构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该类模式的内涵往往特别丰富,同时有许多各具特色的亚模式。(2)自创理论的明确指导。如《国文百八课》即是叶圣陶、夏丐尊在独有特色的文章学理论的自觉指导之下编撰而成的一部不朽的语文教材名着。这类教材模式往往厚积薄发,富有创见,但这样的教材范例实在太少,需要后来者多做努力。(3)学科体系的理论引导。语文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语言文学说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956年的分科教材即是主要根据语言学和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编撰而成的。这类教材模式强调根据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顺序性编排,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更多地适用于高中及以上层次的教材。(4)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如在知识、能力之争背景之下出现的知识型和能力型语文教材模式。这类模式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体系清晰,能较快地反映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5)其他理论的借鉴综合。如卢仲衡根据心理学的九条原则改革了数学教材,他所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此启发,颜振遥主编了《语文自学辅导教学试用课本》,同样获得了成功。(6)理论假设的前瞻设计。如随着信息时代的已经到来,随着全球意识、终身教育等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传播学型的语文教材模式也呼之欲出,这类教材模式往往具有体例的先进性、较强的综合性等特点,能反映出语文教材的发展方向。
   四、语文教材模式的功能特点
  语文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自觉地进行过模式研究,进行过积极的扬弃。纵向来讲,例如对我国古代语文教材之中章法研究(典型如八股文)、评点传统的简单否定,一度使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进展缓慢。又如由于对50年代汉语文学分科教材的经验未作系统的总结,因而以后又尝到了语法淡化、忽略文学的苦果。横向来说,教材之中任一维度的出现,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新的教材模式都应对其做出积极的应对,任何不应有的忽略都会造成缺憾,比如在知识的完整性上,绝大多数教材都删去了逻辑,使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种能够有机地进入助读与作业系统的教学方法论,大多地未能在教材中留下多少痕迹,同样影响了模式本身的丰富性。而教材模式的成功,很关键的还在于对教材编写自身的四个维度进行完美的整合,使教材超越大杂烩式的零乱堆积,使教材的每一部分都能鲜明地体现出模式的整体特征,《国文百八课》就是一个成功地进行过模式整合的典范,整套教材自始至终围绕着文章学的体系展开,前后统一,体例清晰,给师生的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易于推广使用。
  语文教材模式的整理构建,有助于对教材的宏观把握。有助于超越陈旧思想、走出偏颇误区,能更为清晰地展现教材历史发展的流变脉络和未来趋势,为今后的教材编撰提供良好的思辨背景和升华的坚实起点。言简意赅的模式概括,有助于历史的总结和传统的升华,具有一定的指导功能。例如集中识字模式这种启蒙范本努力把人类遗产中的精华传授给下一代,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学生语文启蒙教学中的主导模式。文选教材由于种类丰富,价值取向不尽一致,但模式还是反映出文以载道的总体倾向,对范文的精选以及编排处理是其最大的特色。文章学型的语文教材模式则力图以科学的严密性建立语文教材的学科体系。汉语文学分科模式则是借鉴前苏联从另一角度对语文学科体系的重建,它突破了合编教材将语言的科学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混为一谈的局限,显示了分编教材的长处。自学辅导教材模式借鉴了心理学的原则,突破了以往模式重教轻学的局限,历史性地将教本改为学本,自觉地重视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方面。实验教材则普遍突破了以往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局限。提出了多种各有特色的语文能力培养体系。
  总之,语文教材模式的发展,由古代经近现代而至当代,价值取向大体从社会本位转为学科本位进而转向学生本位,同时,模式自觉考虑的维度由一而多,日益趋向“社会——学科——学生”三者的和谐统一。当然,各种模式对同一维度的理解也大异其趣,例如针对“社会”方面,古代的模式更多受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统的影响,时间上多是向后的,厚古薄今是其特色。近现代的模式更多厚今薄古,时间上更多重视现在。当代及未来的模式则考虑到未来社会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时间上倾向于将“过去——现在——未来”作综合考虑,大大地开拓了模式思考的时空范围。针对“学科”方面,古代到现代的模式均是重视学习内容本身,其间的变化主要是学习内容日益清晰明确,而当代的模式还强调了学习过程,强调了内容的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问题。在“学生”方面,当代语文教育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体现了力求突破近现代模式中对科学的狭隘理解、只是注重学生学力养成的局限,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
  实践方面,在教材模式的各种维度充分展开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新的综合。选取最优原则,采取最优方案,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促成语文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因而语文教材模式还具有启发功能。
  例如在教材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上,要全面重视各种教育相关理论的进展情况,考虑更多变量,努力打通传统的理解壁障,并以多种方法交替推挽、相互经纬,以开阔的心胸与理智的抉择作出新的综合,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具体落实语言的工具功能。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借鉴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要注意到三大领域,即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人的主观教育心态的领域;其次是作为教育过程的对象化活动的领域;再次是教育结果的对象化活动之产物的领域。历来的教材模式普遍忽略前两个领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强调。同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还要就学科要求表现出层次性,就社会需求表现出统一性,就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表现出灵活性。
  教材要素方面,范文系统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应与整个历史接轨,以接受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气概,努力揭示具体文本的文化厚度。掘井及泉,不断开发表面知识之下深沉的文化底蕴。要体现出完整性(包括历史时段的连贯和知识结构的完整)、当代性(包括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作出全新的总体观照)、预测性(选取反映当代和未来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作品)、合理性(包括各种比例的协调和适合学生的理解与发展)。同时考虑到空间因素,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考虑到民族风格(传统底蕴的探究和原创精神的弘扬)和地域特色,还要考虑到具体的效用。要进行体系接轨、学科接轨、成果接轨、社会接轨。基本的结构单位应当突破“全文”,可以是例句例段或例题,选文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使语文训练效率更高。知识系统要更具基础性,要重视教养目的和心理学、教育学的要求,注重传授“健康的常识”,要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助读系统的编写要有创作意识,要重视文笔的丰富变化,要有一定的美学追求,使其更具可读性。训练系统的编排要更重层次性,要考虑到知识理解递进的层次和学习者自身基础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展现练习的灵活性。
  在教材编排的策略上,由于电脑技术的发达,可以融合分编、合编及多种组合方式的优点,可让所有的文选等学习材料,根据不同的要求指令重新组合,突破传统语文教材模式编排体例的单一性和固定性,更重学生的个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语文训练的效用。
   五、语文教材模式的发展前景
   1.传统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传统的蒙学教材模式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集中识字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且其结构形式简单,篇幅可短可长,呈开放型状态。剔除传统教材中的封建意识及一些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渗透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语句,同样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一些较好的新编《三字经》。转换成功的关键是必须使用最为常见的高频句词。句式要琅琅上口且富于变化,涵盖的内容必须相当广泛且是各类知识中最为重要并具有再生能力的“内核”。总之要发扬蒙学教材基础性、高密度、可读性的传统优势。文选教材模式的发展方向是必须克服组合维度单一的局限,将有限的文选材料经过多种维度的组合考察,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文作为语文素质训练凭借的综合效应。
  文章学教材模式要进一步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提高文章读写能力的转向。语言学型教材模式应将体系的侧重点由知识转向应用,努力创建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语法本位可以确立为短语,同时强调语言训练的篇章意识,可以编撰专门的语法训练范文,以进行更为高效的训练。最后,应有广阔的人文背景作为参照。唤醒汉语的民族意识、并在语言学前沿理论的统摄之下,使本模式更富有朝气。文学型教材模式的转换首先应在全新文学史观的观照之下,将选文的风格、体裁等各种比例重作合理配置。其次应重新拟定理论框架。借鉴比较文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等各种文学理论方法的合理内核,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丰富内蕴。最后,要合理渗入华夏美学的重要范畴,克服教材中我国文学理论的“失语现象”,努力高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知识型教材模式应更注重知识丰富内涵的全面开发,将狭义的语文知识与广义的人文常识联系起来,相辅相成地共同推进。能力型教材模式及自学辅导教材模式应使能级的确立与编排更具科学性,同时不可放弃作为终极价值的人文追求。
   2.语文教材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量语文教材模式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教材编写的深入思考,语文教材的模式意识也逐渐由朦胧浑沌走向清晰自觉,具体表现为:(1)考虑日趋周全。对教材编写的三个基点(社会、学科、学生)综合考虑,趋向三者的有机统一。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考虑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等)。教材组织上要同时考虑逻辑系统和心理系统。教材组织方式上要吸收单元整体组合、目标核心组合和知能转化组合各自的优点。教材内容方面不仅要发挥传递——保存和传授——丰富文化的功能,还要发挥净化——提升和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范文系统中选文要注意各种比例配置恰当,要切合生活、“文质兼美”,并突破“全文”的框架;知识系统要切实做到“精要、有用、好懂”;助读系统的内容要日益丰富;训练系统要更追求科学有效。教材种类上要更重视完整配套。(2)科学理性增强。教材模式的出现不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成功实验的支持。学习借鉴传统及西方理论都应更加注意融会贯通,努力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另外,由于电脑技术的发达,统计手段日益先进,一些过去尚处于模糊状态的数据(如常用字词句出现的频率等等)将日益趋向精确,并最终引出真正具有科学权威的国家标准。(3)个性更趋鲜明。在教材种类上,由近代多种教材的繁荣竞争,到现代几十年一贯的“一纲一本”再到当代的“一纲多本”,逐渐可能发展到“多纲多本”。如此,教材的风格特色将更明显,教材模式也会更加丰富多样,以适应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4)更新周期变短。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科理论潮流的迅速嬗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文化渗透的深入等等,语文教材模式应更富弹性,更具开放性,以便自觉地进行范式更新即通过适时的增补修订等自我完善的方式使其具有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中学教学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沈红旗20022002沈红旗 上海市第八中学 作者:中学教学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沈红旗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1:38

[新一篇] 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高等教育效率的社會學考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