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是一部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贯彻、宣传、学习、议论《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更新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并在学习、议论中完善它,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在此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言”,以求教于同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从九个方面对编写语文教科书提出了要求。(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4页。)但是,忽略了作为教科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客观事实,希望在九条之后加上此条,理由如下:
    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属性
  教材不同于报刊杂志,也不同于文学作品和学术着作。报刊杂志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应“常办常新”,文学作品、学术着作不需经常更新内容。但是,作为教材,一方面要保持时代特点,另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教材发展史的角度看,历史上不少优秀教材都有长期的稳定性,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在现代教育史上,1912年民国教育部审定《共和国新国文》再版2218次,使用12年。1933年傅东华编《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一直使用到1938年,再版70次。当然,当代教材不一定保持长期不变,但是,以上例子说明教材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与教材的丰富多样性和适应时代特点并不矛盾。
  在教材的编写中,首先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渐进性的关系。作为一部优秀的教材,在较长时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时代特征,不断再版和适当增加名篇时文,甚至更换某些课程篇目,是很正常的。建议每次再版,增添或更换课文新内容以不超过总内容的三分之一为宜。其次是处理好教材相对稳定性与教材编写体系之间的关系。施行“一纲多本”就是要鼓励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自成体系且风格多样的教材。但是,作为某种教材的编写体系,一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再版的过程中随意变更教材编排体系,很可能失去教材的固有特色而影响教材的使用。第三,处理好教材相对稳定性与教师选用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选用教材,当然要考虑教材是否具有时代特色,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等有关因素,但一旦选定一套教材,就要保持相对稳定,最好不要随意更换。
    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熟悉、把握教材
  一位教改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熟悉教学,使课文“如出我之手,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意思是教师要“吃”透教材,通过阅读有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感悟蕴寓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教师最好背诵。只有如此,教师教学得心应手,在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方面做到游刃有余。如果教材篇目大幅度变换,教师要多花费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教材。如果保持相当的恒定篇目,对教师来说,可以事半功倍,节余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学生,博览群书以充实自己,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这岂不是更好吗?
    三、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教学改革
  宁鸿彬认为,教师对课文的把握是以熟悉教材为前提的,把握教材是课程阅读教学改革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一篇课文的成功教学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些课文教学探索的过程相当长,甚至需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他说过,他教学《故乡》,自己一直不满意,直到退休前才探索到满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变”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感悟课文内涵。(注:引自宁鸿彬1990年在新乡市学术报告《语文教学艺术》)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分析每位教改名家的成功教改案例,数量都不多。因此,有教师说,成功的教改课就是教师的一部“作品”,如于漪的成功教学案例《春》《晋词》等,钱梦龙的《捕蛇者说》,宁鸿彬的《七根火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魏书生的《得道多助》等,都是他们多次施教探索的结晶。如果教材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于教学改革显然弊大于利。
    四、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
  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也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教师、教材、学生这三对哲学关系,虽然地位不同,但密不可分。在教师与学生这对哲学范畴中,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内因是学生。但是,不能否认,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教”与“学”这对哲学范畴里,应该是“教”为“学”服务,教师成功地教学,对学生的学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熟悉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当然也同样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一般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是“承教启学”的桥梁。教材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但有利于“教”,也同样有利于学生的“学”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五、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保持教材的“时代气息”并行不悖
  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一纲多本”,即教材的风格多样性和保持教材的时代特点并不矛盾。所谓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保持已编语文教材课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渐进性的统一,教材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教师选用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至于多种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的多元性,内容风格的特色化,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中说,保持语文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并非要求都选现代和当代的课文,我们要求的是必要性和适当性的一致。为此有必要确立历史名篇与当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证适当数量的新文章入选。”又说:“任何语文教科书都有它的局限性,这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看都是如此。从时间上看,一部内容相对稳定的教科书,实在不可能完全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从空间上看,任何一部教科书面对的都是相当广泛的领域,因而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地区、每一学校和班级。这样,也就要求教师发挥出自主性和主体性,对教材内容做份量上的增减、顺序的调整和自行精选教材。(注: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第25、31页。)朱绍禹的第一段话阐明了语文教材的现代化与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渐进性的关系。第二段话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保持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既可以做份量上的增减,也可以自由调整教材篇目的教学顺序,甚至可以自行精选教材。由此可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保持教材的时代特色并行不悖。
  为此,特建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保持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的条款,不知可否,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中学语文教学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张正君20032003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张正君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49:41

[新一篇] 中班語言活動設計:有趣的廣告語

[舊一篇] 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