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个性特征之一: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立足实践的养成型教育
  中国语文课是一门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工具课。其中素质属于较知识、能力更深层次的东西,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养成素质,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技能培养,都是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可是检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严重地忽视实践活动,比较普遍地存在“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倾向。当然,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作文、作业等练习,但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一个重要的基本点是通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与提高整体素质。怎样让语文教学很好地立足于实践呢?广大语文教师有许多好的创造。例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阅读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阅读实践贯串教学过程:“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再如作文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作文教学模式。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与作文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素质。
  个性特征二:重在培养学生“质疑求答”的创新精神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创造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通过创造导致学生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的所在。语文作为一门中学基础教育学科,借助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开发学生创造力,造就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品格,这正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格涅坚科指出:“如果我们想下一代超过我们,我们就应该改造我们的教育,要改得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使得学会思考。”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以“质疑求答”贯串整个教学活动。“质疑求答”是指通过思维提出认识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在辩证分析中认识问题的实质及其内在联系,并以创造性的方法或成果解决问题。“质疑求答”的过程,就是创造教育的实现过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求答”主要有两种方式:①问题教学法。教师用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②自然引导教学法。教师不是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现成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揭露矛盾,想方设法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未知的东西。
  个性特征三: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把教学的注意力只放在阅读上,而且这种阅读仅仅是简单地接受课本与老师传授的知识。实际上,语文教学是包括“听、说、读、写”的各个层面知识的教学,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离开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本就谈不上语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包括:①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学生“说”,不能只是理解为在课堂上简单地回答问题,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技能训练;②发展学生“写”的能力。从素质教育去认识“写”,它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对于中学生的“写”,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③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从素质教育来看,“读”不仅是得到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好的“读”的习惯——这先是要会消化与简化所读的文章、书籍,其后是能序化和网络化“读”所获得的知识,最后是要能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成果;④发展学生“听”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听”是指学生能主动地以良好的态度与习惯,通过科学有效的“听”获得信息,并能快速总结或评价所听到的内容。
  个性特征四:强调以发现性学习造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但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忽视“学”,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造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的实则是一种带根本性的素质,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即使是“学”,也只是一种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教者的传授,不需要自己任何的独立发现,而将别人的知识与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只不过将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利用,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带来的效益是很有限的。与这种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是发现性学习,它以基本教材为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加强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这种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发现性学习的根本是造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它要求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树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上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地学习。
  个性特征五:要在教学中全方位有机地渗透成才教育
  从中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素质教育要以“心”为目的、“道”为根本、“文”为基础,进行一点一滴、长期不懈的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心”即心理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而“自信”、“不怕失败”、“锲而不舍”、“乐此不疲”,都是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开发与培养这些情感、意志、兴趣等良好心理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道”即思想素质。“文道合一”“传道授业解惑并重”,这本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好传统,但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认真的有效的思想教育。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文”即文化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忽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强调的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
  总之,语文素质教育着眼于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创新能力,着眼于造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着眼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锻炼心理意志,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按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就将能收获语文素质教育的丰硕之果!
《湖北教育》武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赤符20012001 作者:《湖北教育》武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赤符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49:36

[新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初探

[舊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誤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