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评价的误区 这种误区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它们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
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微词颇多,它说明了社会对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不满,同时又寄寓着希望。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及低质量的教学效果的关注。然而,我们往往单单看到的是应试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长远效应和这种教学思想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是全面理解智力发展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应试的结果:以考上重点校多少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在于追逐考上重点校的数量和层次。尤其现在教育已经有了市场经济效益的端倪,升学率不高就被淘汰、兼并,这已不是什么新闻,这是应试教育为什么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用“饮鸠止渴”来形容应试教育并不为过。而“素质教育”不是以“应试”为终极目的,它是以素质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做为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应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思维敏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能力。给每个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都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学,使他们成为人才。而应试教育则是置学生于短期内以应试目的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除要在制度上、全社会认识上解决问题外,首先教师要有高素质。实践证明:大学师范本科的毕业生只是取得了教学必备的学历,其本身具有如同学生一样的可塑性。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早在中学、大学以讲授为主的旧教学观念中经过耳濡目染就已初步形成了。他们还不具备高水平的“继续学习的能力”,现行的教学“教参式”教师就是典型例证。因此,无论从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研究、处理的指导思想和以研究教材为主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人才观的形成都需培训、指导,都需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学习。真正搞懂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备的标准,素质教育的观念是什么和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那么应学历不达标而生的以建立起教师培训为主体的各级教育学院是否在“素质教育”中能建立以素质教育培训为主要任务所必备的素质的观念和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培训体系呢?
二、“是办食堂,还是办饭店” 笔者有幸在1992年参加我市与全国某名牌大学“市校协作”联合举办的“培养沈阳市教学专家班”的语文班学习。受教研室委托与名校研究培训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我带着希望提出能在这次培训中解决语文学科某些问题时,校方一位负责名教授面有难色,说:“你不能像上饭店那样,你点什么,我做什么;你应像上食堂那样,我有什么,你吃什么。”在当时,培训尚属初级阶段,以培养大学师资为己任的校方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构起体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必备的理论及教学课程体系,只能沿用旧制,使用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为主体的变通组织形式——“办食堂”,实属不得已。而现在,我市、区、校为了提高素质教育花巨资外送、外请高校培训。据了解,培训后的教师观念、业务仍有隔靴搔痒之感。其根本原因培训方仍是在“办食堂”。
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共识。提高素质教育是系列工程,打的是整体战,其中领导部门的高素质是决定因素。学校教学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他们要对青年教师指导和培养。因此,就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和知识,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变“行武”出身为权威的学者型,只有如此才是在办饭店,给青年教师高品位的指导。我们的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小环境,而不是“办食堂”。教师如此,学生不更是如此吗?如目前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三,不从学生素质教育考虑,不是按素质教育要求去做,而是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是主,你是“客”,学生是配角,是听众,这不是典型的“办食堂”吗?
三、对“人才”观理解的误区 应试教育以升学率高低,以能否升上重点高中为人才评价标准,而素质教育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之法会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尤其是以创新能力为体现的终身继续学习能力为标准。应试教育只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它的全部注意力必然在有望升学的少数学生方面,甚至违反教学规律,违反教学大纲和教育法中关于教育、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办“小班”开“快车”就是应试教育的特征。而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必然要因材施教。这样的老师融师生为一体,他心中有一本学生学习情况档案。他了解学生,采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知识断层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足,循循善诱告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提高,就能成才,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知识障碍,使学生心理有一个自我完善过程。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使学生产生自信,使学生在学习的进取上不断产生新的期望值,这种期望值是师生共有的,并互相作用。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是良师,更是益友。应试教育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是急功近利,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的范围多大、篇目多少,我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因为中考考纲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现在是以纲为纲,紧扣教材”,命题必须有书后练习题的影子),教材尽管是政府行为,你不考我就不讲。应试教育对教材没有创造,课堂以“教学参考”为准,“死背硬记”(其实该记的不一定记,如古诗文要求背诵部分,或是不考,或是考了失分率较高)。在这样的老师眼里,能力是什么?是死记硬背的熟练程度。而素质教育对教学要求、对教材理解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烂熟于心,整体把握,咀嚼精华,对教材深刻的理解是教师继续学习层面的提高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指导之法,是从教材中借鉴、揣摩、理解、运用、创新之后才能明晰和解决。教材在这样的教师心中已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教科书,教科书的精华已内化为教师博学的一部分,已成了提高自己水平的一种享受,一种精神、认识上的升华。这种升华对学生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指导对每个学生来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教材经过了咀嚼吸收,“因材而宜”,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自己最大满足,引导“学生解决在他们认为是问题的问题,这就无异于科学家的创新的心理及思维活动”。而应试教育是以中考升学为目的,是“教参”的忠实的传声筒、录音机,他的教学活动只是在教外在的教科书,没有创见,他所展示的是急切近利的“教书匠”。而素质教育,融教书与育人为一体,以博学、以激情、以全心全意为学生、为主体服务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他的声音、他的殚精竭虑、他的为人师表和高尚情操留给了学生。他可以因年龄而隐退,而他的精神、境界、学识、方法将会在学生的一生中发挥作用,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未来的生活。
素质教育观是人才观,应试教育观是升学率。“人才”观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教师以毕生的精力把学生塑造成为自己崇拜的偶像,也在塑造学生的同时塑造自己。
“人才”观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价值,“人才”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具有这种信念的教师必然热爱生活,留意生活,无论是生活还是教学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用激情点燃学生的诗情画意,用激情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用激情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的扬弃,形成哲理。当充满激情的教师看到公路的拓宽、交通的流畅,看到大二环拔地而起宛如巨龙升天,看到城市建设如诗如画,他会迫不及待地暗示学生去感受、去描绘、去思辨,潜移默化地形成理念。他也会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多彩多姿中的败笔,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学作人。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期望值的实施,是活泼的、欢愉的。而应试教育则“老守田园”管、卡、压,教师是管教,不顾学生的反应、心理,盲目填灌。以长时间的死背硬记、题海战术取胜,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扼杀了有为教师的灵性。这样的教学无乐趣可言,师生处于长期疲惫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8~9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王彦良20022002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8~9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王彦良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