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试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人才培养,教材先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拓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教科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了为七年级(初一)学生上学期使用的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下称人教实验版)。本文拟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做一评述,不当之处,恳祈方家教正。
   一、立足于兴趣教学:教材具有生动性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这是俄罗斯着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提出的简明而深刻的见解。
  初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再加上升学的因素,因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投入。但好奇心又使得他们对于风云变幻的历史产生兴趣。因此,如何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责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向他们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生动过程和历史人物的生动活动。”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每课之前设置了导入框,其内容或历史故事,或诗歌,或文物,或图画,引人入胜。如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导入是这样展开的。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有许多神话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亚当是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夏娃是第一个女人,从此就有了人类。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许多男人和女人,天地之间就有了人类。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五色石补天。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下面你就能学到这些内容?”
  应该说,这样的导入,既符合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加快时期的好奇心理,又能够有效地刺激初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读到这样的导入时,学习兴趣便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从而能很快进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去。
  其次,每课在展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时,有机地运用文字、图画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而神驰于历史。以“北京人”为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可以清楚地说明:此时的北京人还保留有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已走进人类的行列。“北京西南周口店”,说明北京人活动的地点既有绵延不绝的太行山供其栖息,又有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供其生存。与之相辅,图画附有“肿骨鹿”“剑齿虎”;文献资料专栏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小字部分又补充说:“在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这些野兽曾经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这一切清晰地反映出北京人时代异常险恶的生活环境,从而说明北京人时代的社会特点:他们凭着极其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他们凭借着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图画“北京人用火驱逐野兽”及相应的小字介绍,可以使学生想象出北京人对火的认识:火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用火照明,抵御严寒。火的使用,使北京人增强了适应自然的能力。应该说,原始社会是极其遥远的时代,初中学生常常因为其距离的遥远,而不能很好地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建构历史的认识。但人教实验版的谋篇布局,对于初中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无疑是有效的。
  再次,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客观地评价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时,无论是人物活动的介绍,还是人物品行的臧否,教材均注意使语言准确、生动,它们或令人景仰、或令人愤懑、或令人激昂、或令人叹息。如介绍尧帝的俭朴和爱民时,除了大字以外,书中还有一段小字:
  “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介绍夏桀的暴虐,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传,夏桀不分昼夜饮酒作乐。他令人挖了一个可供三千人饮酒的大酒池,让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和宫女们在一旁嬉笑为乐。桀还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大阳一样永世长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显然,对这样的文字,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以满足其认知的追求,而且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立足于思维教学:教材具有启发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面貌,而且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领悟到历史的本质,从曲折多变的历史过程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要有一定的学习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训练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不仅是衡量历史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历史教科书优劣的一个标准。
  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与过去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不同,在每课中间结合史实均设置了相应的“动脑筋”题,特别是有两个虚拟小朋友参与的“动脑筋”题。这样的编排,不仅形式活泼,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富有启发性。
  如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有一道“动脑筋”题:“有位着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怎么看?”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操作,学生会用商周时期出现的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为例来回答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答案就显得没有生气,充其量只是一种再现性思维。而人教实验版教材在这里却通过书中小朋友之口,提出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另一种认为,那时候多么黑暗,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显然这样的处理,增强了思维训练的力度,让学生懂得社会文明的创造是需要人类付出代价的,也正是千千万万奴隶的辛勤劳动,才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有辩证的思维,也正好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再如,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设有一个“动脑筋”题:“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同时又通过小朋友之口推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些规定太死了,买东西很不方便。鸟有益鸟,有害鸟,捕杀害鸟是对的”;一种认为,“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如何正确地看待两汉时期的市场贸易和植树护鸟问题?离开两汉社会的具体环境,不可能找到理想的答案,而“动脑筋”题的设置,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中设有一道思考与判断题:“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种意见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一种意见认为:“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这两种意见谁对?这里需要有正确的分析。汉朝和匈奴是我国古代境内两个各不相属的政权,它们之间是一种并立政权之间的关系,汉匈的和战不免会有一些个人的因素,但根本原因乃是各自利益所为。汉初,匈奴强汉弱,汉朝虽有一批能征善战的能臣骁将,交战的结果却是刘邦被围于白登山,说明汉的整体实力依然处于弱势;汉武帝时,匈奴依然强悍,而汉朝国力的强盛已大大超过匈奴,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汉朝大举反击匈奴赢得胜利。显然,汉匈的和战及胜败,其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国力。由此,既可以训练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同时又可以提高对于增强国力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人教实验版教材设置的许多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这一方面反映出编着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另一方面也反映在编着者独具的艺术匠心。
   三、立足于探究教学:教材具有拓展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纲要》既反映教材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用以评价新教科书的具体依据。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它不仅以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且处处着眼于当前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它不仅要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索历史“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有无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它所具有的知识容量、理论高度和艺术水平,而且取决于它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拓展空间。空间越大,生命力越强;空间越小,生命力越短。
  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除了上文提及的导入生动、表述形象、设问精当等特点以外,还精心设置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它包括每课的“活动与探究”和每个单元的“活动课”。这是当前教学改革成果在教材中的体现,也是教材编写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由于活动课的设置,研究性学习走进了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研究性学习(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历史学科如何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人教实验版教材提供了较好的活动方案。
  首先,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过去的历史不可能重演,但历史可以让人去揣摩。特别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大多是间接得来的,但有无体验,知识的质量是不同的。从体验历史的角度,人教版实验教材精心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课题。如第一课的看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那时北京人劳动的原始性和艰巨性。第五课的“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学生通过制作模仿,不仅可以感受商周青铜器的工艺精美,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其次,历史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历史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学习书本上的历史,还需要学习书本以外的历史。人教实验版教材有一节活动课就是“寻找历史”。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去寻找,从自己所见所闻中去寻找。通过这样的寻找,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历史的能力。同时,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实验版教材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安排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如何正确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优美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历史具有可述性的特点。过去的历史虽然很遥远,但人们可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会学习历史,而且要学会表述历史,并以此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人教实验版设置了很多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如第3课的故事会:“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第一单元的活动延伸:“搜集有关的图片,在班上举办一次历史图片小展览”。第8课的朗诵比赛:“请同家们从译成白话的《离骚》中选取喜爱的片段,进行朗读比赛。”第二单元的“编历史小故事”等等。
  总之,人教实验版教材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地构建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用好教材,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总之,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是一部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志才20022002杨志才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志才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16

[新一篇] 一流大學建設綜述

[舊一篇] 三套初中語文教材編選體系的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