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前言
  长久以来,台湾中学地理教育大致延续20世纪20年代张其昀建立的传统,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才有较大幅度的变革。变革的方向有四:一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定位,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转向“生活教育的通识课程”;二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由教育部统一编撰改由民间自由编写,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发行;三是废除国民中学地理科课程,以“社会领域”代之,并取消教材纲要,改以“能力指针”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四是高级中学部分,减少区域地理的内容,增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的分量。这些变革,固然有其理想性与前瞻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国中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两部分讨论。
  二、国中地理课程的变革
  国中地理课程的变革,可分为两阶段。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乡土地理、台湾地理分量的争议以及分科与合科的论争;其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九年一贯课程”的出现。
  1.乡土、台湾的争议和分科合科的论争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解决台湾初(国)中地理教育的问题:地理教育目标的叙写笼统而不具体(施添福,1987),国中学生学习地理有困难 (师大教育系,1979;陈国川、姚翰玲, 1988),以及地理教材中缺乏“乡土地理”的内容等(陈国川、翁国盈,1993;陈国川,1995),而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提出三个改革方向:
  其一,采用分段叙写的方式,明确指出国中地理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并增加地理技能的学习目标。
  其二,在教材内容方面,增加乡土地理和台湾地理的内容,使乡土地理、台湾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内容比例,分别占2/10、2/10、4/10、2/10。(修订委员会,1989:未出版)
  其三,比例占1/5的乡土地理,规定:①乡土以县、市为单位;②教材由各县市地理科教学辅导团撰写;③教材内容以各县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为媒介,复习小学应学而未学好的基本地理概念和基本地理技能。 (修订委员会,1989:未出版)
  意外的是,此次的修订草案,却引发三方面的激烈争论:①乡土应以县市为单位还是以台湾为单位;②台湾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比例,是否需高占2/5;③地理、历史和公民与社会应合并,另立“社会科”。(教育部,1991:6-7)争论的结果是:“地理科”暂时得到保存,但取消乡土地理和台湾地理的名称,改以“认识台湾地理篇”代之,分量减为 2/10,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则增为 5/10和3/10。(教育部,1994)
  2.九年一贯课程中的地理教育
  2000年9月,教育部公布实施“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教育部国教司,2000)此一新制至少有三项特色值得注意:其一,在课程结构上,废除传统的“学科制”,改以“学习领域”取代。其二,各学习领域的课程纲要中,废除传统“教材纲要”改以“分段能力指标”代之;各学习领域教材开放,民间依据“分段能力指标”编辑。其三,各学习领域的教学评量,参照“能力指标”命题。就地理教育而言,此三项特色的意义是:国中地理教育在形式上已经消失,在实质上也分量极微。
  在“九年一贯课程”中,与地理有关的教育内容,已和过去迥然不同。
  (1)地理教育目标
  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地理科只是被并到“社会领域”之中,并未被废除,但从“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来看,与地理科密切相关者仅占 1/5;就主要内涵而言,社会领域的内容包含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育、生活应用、爱护环境与实践等十一部分,其中与地理密切相关者仅占 1/11。
  (2)地理课时
  九年一贯课程规定的第四阶段 (国中)每周学习总课时为86节,其中“社会学习领域”占总学习节数之 10%~15%。如果从分段能力指针来看,社会领域所欲达成的分段能力指针中,与地理密切相关或者部分相关约只占1/5,就课时分配而言,以地理的分段能力指针占1/5计,地理科课时只占总课时的2至3,远少于过去的5以上。
  (3)教材内容
  “九年一贯课程”规定,分段能力指针是编辑教科书的依据。分段能力指针的意义是:在某一学习阶段完成时,学生必须精熟基本学习内容,以及能力表现方式与水准的指示。(陈新转,2004:7)因此,能力指针的书写本就比较含糊而不具体,直接用以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将导致地理教材无法兼顾知识体系的系统与逻辑,而使教材内容零碎化;教材编撰者、审查者、教学者和学习者,对指针的解释不同,使用哪些情境或区域知识来达成指针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以致产生教材版本有别,内容有异(吴进喜,2006),以及国中、高中之间难以衔接的问题。 (陈国川,2005)
  (4)教材编撰
  “九年一贯课程”的教材开放民间编写,由国立编译馆审查通过后使用。新课程实施四年以来,总共有五个出版单位延聘六组编辑群编辑出六种不同的社会学习领域教科书,其内容编选、版面编排、印刷效果等,都有大幅度的改善。
  三、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
  相对于国中地理教育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比较稳定,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地理教育目标和教材内容方面。
  1.地理教育目标的改革
  1995年,教育部修订公布的高中课程标准中,透过地理教育目标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的三个步骤:首先,在认知方面指出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是地理学人地、空间和区域三大研究传统所建构的地理知识。其次,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地理方法与地理技能。最后,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是培养其适应环境、爱国情操、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个课程目标最重要的特色是:地理知识和地理技术的学习是手段,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环境、爱国情操等能力与情怀。
  2005年,高中地理教育目标再次修订,除了进一步细分为通论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外,更明确指出这些目标将透过哪些核心能力来达成。此一教育目标还潜藏五项重要讯息:其一,传统上,高中学生学习通论地理的目的,系作为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但2005年通论地理的教育目标,则具有解决全球或区域环境议题的潜在目的;其二,在区域地理的教育目标方面,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指出由近而远的学习程序;其三,区域地理教育目标指出的学习要点,扬弃从文化地理特色入手的传统,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其四,区域地理的学习目的,具有相当浓厚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区域可以或已经扮演何种角色”的色彩;其五,无论是必修地理还是选修地理,其教育目标中,“一般文化陶冶”的色彩已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应用”和“为地理学而学习地理”的浓郁色彩。
  2。地理课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高中地理教育改革,地理科的课时基本变动不大。在1983年至1994年,高中地理每周课时为必修8、选修8;1994年至2004年,则改为必修8、选修4; 2005年以后,仍保持必修8、选修4。
  3.地理教材内容的改变
  传统上,高中必修地理教材均以区域地理为内容主体,(施添福, 1983;陈国川,1995)其比例占3/4。然而,2005年公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教材内容中区域地理的比例减少为1/2。区域地理教材纲要的内容,一扫过去以生活方式所塑造的区域特色为重心,改以现代经济发展为重点。
  4.教材编撰
  1995年以后,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撰,已开放由民间编写,国立编译馆审查通过后发行。教科书废除统一编撰的政策,使民间出版社不惜耗费巨资,延聘地理学家撰写教科书,使教科书的品质大幅度提升。
  四、地理教育改革的反省
  近年地理教育的改革,至少有三项成果值得称道。首先,地理教育目标已由过去含混笼统的叙写方式,转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地理教师和学生更能掌握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教师知道“为何而教”,学生了解“为何而学”,社会大众也较能理解中学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原因。其次,在教材内容方面,增加本土地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也符合从具体运思到形式运思的心智发展过程。第三,教科书开放民间编撰,民间出版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莫不铆足全劲在文字内容、图表、照片、版面编排和印刷等方面,力求改进,使十余年来,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品质大幅提升;不仅大幅超过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科书,甚至比英、美优越。
  然而这些改革成果,并不能掩饰改革背后还有一些有待克服的问题:
  1.国中地理教育改革的问题
  “九年一贯课程”扬弃教材纲要而以“分段能力指针”作为编撰教科书的依据,结果导致教材无法兼顾知识体系的系统与逻辑,而使教材内容零碎化,以及国、高中之间难以衔接等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教育部虽于2005年公布“七至九年级基本内容”,明确规定达成能力指针的区域和情境(教育部国教司,2006),但却又使“社会领域”学科真正变成地理、历史、公民三科拼凑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分段能力指针”是各种考试的命题依据,各种民间出版的教科书,则因市场需求而莫不以能力指针为尚;过去“以考试领导教学”的弊病,将进一步恶化为“以考试引导教科书”。(陈国川, 2003)
  2.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也有一些需要反省或进一步克服的问题。
  (1)地理教育目标的“一般文化陶冶”色彩渐淡,“为地理学学习地理”和“应用”的色彩渐浓,这样的教育目标,是否经得起考验,尚需拭目以待。
  (2)地理教材中,通论地理的分量增多,区域地理的分量减少,由于在中学的学科结构中,区域地理是最难以被取代的部分,通论地理的分量增多,会不会导致未来高中地理课时缩减的后果,尚待观察。
  (3)区域地理教材的内容重经济现况而轻区域历史厚度,组织顺序缺乏空间层次,而以经济发展高低的顺序代之,这样的安排,能不能在学校课程竞争中胜出,尚待验证。
  3.教科书开放民间编撰的问题
  教科书开放民间编写,固然因百家争鸣而使教科书的品质大幅改善,但出版商为了博取地理教师的青睐以增加其市场占有率,莫不纷纷开发、编制所谓的“配套产品”分赠地理教师。这些“配套产品”中,含括了教学活动、教具、补充资料,甚至教学光盘。结果,使不少地理教师上课前,不必整理教材重点,不必设计教学活动,不必制作教具,不必搜集教学资料;上课时只要拿起“备课用书”照本宣科,甚至播放教学光盘;下课后,不必设计教学评量,无论是随堂测验或月考、段考、模拟考,试卷都是现成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消失,“经师、人师”的角色遭到斫伤。

地理教育重庆10~11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陈国川20072007
陈国川,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
作者:地理教育重庆10~11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陈国川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0:31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幼兒教育

[舊一篇] 合作學習法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