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伦理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现代教育中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将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思维和个性列为其目标之一。但现实通常否定了这一目标,或者走上一条与目标完全背离的道路。请看:学校里虽有各种思想学派的针锋相对,但教授们似乎更醉心于展示他们日益抽象的学说体系,而真正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却少有人问津;学生愈加投入所谓的客观学习法,学生步出校门时的素质愈让人担忧;整个教育制度在日益走向唯理化,但教育系统内部的反应却变得更加缺乏理性……
  究竟什么是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我们又应如何去保证实现这种社会功能?按照埃里希·弗罗姆的观点,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促使个人具有将来在社会中起作用的功能,即个人的性格向社会性格方面靠拢,使个人的欲求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由此观点,我们不妨作出如下推论:
  推论之一:相对于社会制度来说,教育制度只能是从属的。我们不能用教育制度来解释、规范社会结构及其成员的人格,相反我们只能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需求来解释、规范教育制度。
  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断,任何脱离社会需求、自私自利或随心所欲的教育方法都有悖于教育应有的精神和伦理,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将“为人的教育”演变了“人为的教育”。当教师在讲台边眉飞色舞地演讲的时候,通常容易忘记下面学生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他们的认知、情感水平不尽相同;他们当时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也不相同。然而这些都在教师的统一要求和进程中被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挡在了“自由之殿”的大门外,尽管学生本身并不即刻意识到自由权利的被剥夺。一方面外显的行为受到过多束缚,这些行为可能被压抑下去,或可能遭受挫折,但是压抑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反应,尤其是会产生破坏性的冲动。另一方面,作为通向自由的台阶,知识和理性由于教育过程的低效率而受到阻碍。一个人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缺乏深刻认知或认知混乱且摇摆不定,那么他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人。
  另外,根据弗罗姆的看法,人还有一种保持自由境界的机制,即通过自发的爱和工作以保持与同类的交往。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教育伦理缺乏的环境中,其与群体的交往通常是机械的、肤浅的、不完整的。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谈不上对活动的真正投入,于是也少有机会体会与同类交往的快乐。但千万别忘记:逃避孤独如同个性化发展一样,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虽然人际的有效交往的机会被剥夺了,但这种需求仍然潜伏在学生的心底。对于这样的学生,其“个性化”越发展,对世界和自我的了解越深入,他的孤独感也就越强烈,他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也就越带有消极、悲观的色彩。
  因此,只有个性发展与交往需求同时得到满足的人,才能真正享有自由。这样的人即便暂时孤立无援或缺乏安全感,但仍有可能去运用所谓的“逃避自由”的机制在进行自我调节。遗憾的是当今学校中能做到这样的学生很少,相反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不学无术、油腔滑调;要么行踪诡秘、书呆子气十足。
  推论之二:个体性格与社会性格之间虽有冲突,但从教育角度看,解决冲突并没有要求个体性格被社会性格同化,更多的情形可能是对个体性格作出局部修正,以便取得与社会性格的妥协。弗罗姆认为,虽然人受到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也不是无限制地去适应。同某些生理需求一样,人还具有与生俱来的培育、发展和实现潜力的倾向,例如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思考的能力、区别情感和感觉经验的能力等等。
  知识的积累并不一定产生伟大的智慧,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反而会干扰个体的成长,例如家长不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给孩子以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就不见得能给孩子带来长远的裨益;同时,知识、信息在加工、传播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某种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显然不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真正养成自觉的独立批判精神之前,孩子们更倾向于借用他人(或老师或书中人物)的视角或观点,来理直气壮地发表“见解”,因为这样做比自己苦思冥想,从而提出不同观点要容易、快捷、经济。
  因此,面对信息爆炸和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入侵,教育者和家长只能表示谨慎的乐观。大量的信息对于开启孩子的智力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人们有更便捷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便自然地放弃原先较为复杂的方式,但这种放弃也往往意味着学习本质的失落,比如虽然我们能熟练地使用电脑,但面对键盘和屏幕,我们也难免“我是任何人,唯独不是我自己”的感喟。在弗罗姆的眼中,自由的最大敌人是孤独,而如今,我们发现“热闹”也能成为自由的敌人——即便人们积极投身社会洪流,也会因失却价值准则而没有了主张,在一片渴望价值多元的呼喊声中,不自觉地走向思维的同一。于是当人们通过参与和交往获得归属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无力感——一种身处千人一面的世界而产生的对自身缺乏个性、无足轻重的价值失落感,原先向往的充满创造意志的自由世界便也随之逝去。
  由上述两点推论可知一个合乎伦理的教育制度的大致框架:它必须提供一个宽松、开放和合乎理性的教育环境,并且通过有意识地开发创造潜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来秉承教书育人的真谛。
  
  
  
上海教育报8③G1教育学侯定凯19981998 作者:上海教育报8③G1教育学侯定凯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9:50

[新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新論

[舊一篇] 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