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题材创作与中国现代小说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11-0104-05
        一、小城镇: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一大批以小城镇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里的“小城镇”特指19世 纪末20世纪上半叶介于现代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小镇。这些小城镇大多是县府、 乡所的所在地,或直接从乡村贸易中心发展而来,少数则是古代封邑、驿站和军事驻地 的遗址,是我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建制县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以来,小 城镇数量巨增,人口数量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近代社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位置(注:参见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 经济与社会市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5-357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 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中国沿袭数千年的一元化农业体制快速地瓦解,在现代意 义上的“城”、“乡”概念明晰化的过程中,地处“村之首,城之尾”(注:吴祥钧、 徐大伟:《小城镇经济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的小城镇也被赋予 了某种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亦城亦乡的桥梁性的社会区域。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骆 宾基、何其芳、师陀、施蛰存等绝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皆出生于小城小镇,在小城镇度 过了童年、少年乃至部分中、青年时代。现代作家与小城镇普遍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不 仅使小城镇意识成为影响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注:梅栾杰:《小城镇意识与中国新 文学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更重要的是将小城镇题材带 入小说创作之中,使之成为现代小说创作最重要、最独特的表现对象之一。“五四”时 期,以鲁迅和叶圣陶为代表的新文学创始人率先开辟了小城镇题材创作领域。前者将20 世纪初江浙小城小镇的社会生活最早引入新文学的殿堂,后者则以小城镇为背景,集中 展示中小学教员的灰色人生,开拓小城镇小知识分子题材领域。三四十年代,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作家皆致力于小城镇题材的创作,出现了师陀的中原小城系列、萧红的东 北小城系列、沙汀的川西北乡镇系列、沈从文的湘西小城镇系列、茅盾和施蛰存的江浙 市镇系列、张天翼的东南小城镇系列、骆宾基的塞外小城系列等。其中,鲁迅的《孔乙 己》、《药》、《孤独者》,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沙汀的《在其 香居茶馆里》、《淘金记》、《困兽记》,师陀的《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沈从文的《边城》,施蛰存的《上元灯》集,茅盾的《林家铺子》、 《霜叶红似二月花》,柔石的《二月》,张天翼的《清明时节》等代表了小城镇小说、 乃至整个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小城镇小说数量之多、总体的艺术成就之高,在中外文 学史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一现象本身就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现代文学诸 多特殊的艺术意味即在其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作家多有着较明显的小城镇题材意识。上述大多数作品中, “小城镇”往往是一个被强调了的叙述背景。沈从文曾在《小说习作选·代序》中明确 表示,《边城》是“以一个小城小市几个愚夫愚子的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长河》则有意“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 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两相乘除 中所有的哀乐”(注: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2年版,第339、339页。)。在《某镇记事》(沙汀)、《果园城记》《百顺街》(师陀)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红)等作品中,小城镇甚至不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且成为小说叙事的主体;《倪焕之》、《二月》、《春阳》(施蛰存)、《长河》等作品 则以或隐或现的都市或乡村背景,突现小城镇叙述话语,并将这一意识具象地展示在小 说的结构之中。小城镇题材意识最强烈的显然还是师陀、沙汀和茅盾。师陀在《果园城 记》中精心地描写了一个能够代表“中国一切小城”的果园城,以小城为小说的主人公 ,并试图写出它的“生命”、“性格”、“思想”、“见地”、“情感”和“寿命”( 注:师陀:《果园城记·序》,《果园城记》,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版,第2页。)。沙 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专注地描写中国宗法乡镇社会,并以此为自己全部艺术生 命”(注:吴福辉:《乡镇小说·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的作家 ,小城镇在他的作品中不是一个混同于都市或乡村的、可有可无的叙述背景,而是有着 明显的区域特征。文学家兼社会学家的茅盾在关注都市和乡村的同时,十分重视市镇在 社会历史结构和文学表现中的重要地位。早在30年代初《子夜》创作时期,茅盾即有意 构建一部由都市到乡村的宏大的交响曲,原计划在“都市生活的描写”之外,同时展示 “农村的经济情形”和“市镇人复杂的意识形态”,认为后者“决不像某一般人所想象 那样单纯”(注:茅盾:《子夜·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8集,上海 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777页。)。从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他连续创作的短篇《林 家铺子》、《赛会》、《小巫》、《当铺》,中篇《多角关系》、《动摇》,长篇《霜 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皆以江南市镇生活为题材,展示市镇丰富独特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状况。小城镇题材意识在茅盾的创作中,还突出地表现为对小城镇小说人物类型和 人物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他曾呼吁加强市镇“小商人”形象描写(注:茅盾:《大革命 前后》,《茅盾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199页。),认为市镇小商 人与都市小商人的性格和命运有着明显的差异(注:茅盾:《故乡杂记》,《茅盾全集 》第1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110页。)。实践创作中也有意识地从小 城镇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内涵(注:茅盾:《大革命前后》,《茅 盾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二、小城镇题材创作独特的文学价值
    第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以小城小镇特有的人情风貌和社会生活,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小 城镇风情。小城镇地处大中城市和乡村的交融地带,独特的社会形态使之呈现出别样的 人情风貌。相对于乡村静谧的田园、茅舍,小城镇的茶馆酒肆和车水马龙使之显得繁华 ;相对于都市终日灯红酒绿的咖啡厅、舞厅、电影院、跑马场、特别快车、摩天大楼, 小城镇又显得古朴沉寂。喧闹与沉寂、古朴与单调交织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城镇独特 的社会风貌。在现代作家笔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封闭、保守、落后的内 陆小城镇。这类城镇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沙汀、李jié@ ①人笔下的四川乡镇、师陀的中原小城、萧红的东北小城、张天翼作品中的东南小城镇等均属此类。二是相对开放的江南小城镇。最具代表性的是茅盾、施蛰存笔下处于动荡 分解之中的江浙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或者近邻于上海等大都市,或者地处海岸,虽然整 体上仍受制于封建专制,但已开始受到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较明显地浸染了现代工商 气息,同时也保留了江南小城镇特有的典雅秀丽、温婉多情的文化韵味。三是关外边陲 与化外之地的小城镇。以骆宾基的塞外边陲小城和沈从文的湘西小城镇为代表。前者展 示了关外严峻、苍凉的生存环境和粗犷、驳杂的民族风情,后者描绘了质朴的民族遗风 中自然的生命形式和古朴奇异的风俗人情。相对于前两种类型,遥远的边陲与化外之地 的小城镇独具奇特、神秘的民俗色彩和古朴自然的人情、人性。
    第二,小城镇题材创作为现代小说人物画廊提供了独特的人物系列。一是包括官僚衙 役、地主豪绅,以及各种地方势力代表人物在内的基层社会统治者形象。相对于以工商 业为主体的大中城市,行政是小城镇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住户“主要是地主大户和服 务于他们的各种小人物”,有些商业性集镇的居民也主要是“地主和退休官僚”(注: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小城镇因而成 为基层社会管理者及其幕僚的聚居地,是他们争权夺利的角斗场。集中勾勒这一人物系 列的是师陀、沙汀和张天翼。师陀的小说在军阀、地痞、恶棍等形象的描写之外,着力 勾勒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原小城镇里以胡凤梧、刘卓然为代表的世家子弟人物系列,展 示他们腐化堕落的生命历程。沙汀的小说集中刻画了川西北基层社会的群丑图,在描写 代理县长、乡长、商会会长、团总等地方官僚的同时,侧重刻画了联保主任、袍哥、舵 把子等“土着”人物,展示他们的横行无忌、巧取豪夺和交替沉浮。张天翼的东南小城 镇小说致力于乡绅和政客,尤其是小官僚形象的塑造。小城镇小说以大量的乡土社会基 层统治者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基层政权的卑劣凶险,暴露封建专制社会最黑暗、最丑恶的 一角,揭示宗法体制的罪恶及其崩溃、灭亡的必然命运。二是以传统小商人为代表、独 具宗法色彩的市井人物。20世纪上半叶以“官—民”为结构模式的中国小城镇是一个特 殊的社区,官僚豪绅之外,主要居民是一群特殊的市井人物。他们既不属于农民,也不 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其身份多为手工业者、各种店铺和小作坊的经营者及雇佣者 。传统的农本意识、小城镇与乡村在地域等方面的诸多关联,使他们与土地依然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他们基本上已不再从事农耕,主要以小商品交换或消费服务为生。这些市 井人物一方面初步告别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则囿于传统经济体制,基本上仍 处于半封闭的社会状态。小说通常以街头的“看客”、茶馆酒肆里的主顾和各种民俗活 动的参与者等群体形象展示这一带有鲜明共性色彩的市井阶层,从小城镇千篇一律的生 活内容、程式化的日常图式,沉滞而散漫的生活节奏中,描写其普遍的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情感方式和人生形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贪图小利、狭隘自私、空虚无聊、纵 情纵欲的都市市民,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城镇市井人物更显示出生活的沉寂、散漫和精 神上的麻木、愚黯,具有浓郁的宗法色彩。以经贸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小商人成 为小城镇普通居民的代表。20世纪的小城镇商人是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的产物。相对 于都市小商人,其商业命运更直接地受到乡村经济的牵制,也更多地受制于地方权势, 宗法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其商贸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商人是师陀、李jié @①人、骆宾基等小城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而最集中地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是茅盾。茅盾的小城镇小说系列,以林老板(《林家铺子》)、唐子嘉(《多角关系》)、 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代表,成功地塑造了精明能干的城镇小商人形象。小 城镇小商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乡经济破败的牺牲品和见证人,是“时代转变中的不 幸者”(注:茅盾:《故乡杂记》,《茅盾全集》第1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110、110页。),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却几乎为文学所忽视,茅盾曾慨叹其为“怪 现象”(注:茅盾:《大革命前后》,《茅盾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 、199页。)。小城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三是困守在宗法体制内、以中 小学教员为主的小知识分子形象。20世纪初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大量的知识分子 为求学或谋生云集于都市。现代文明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也随之成为都市题材的热门 话题。与此同时,滞留或徘徊在小城小镇里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部分作家的关注。新文 学发轫之初,鲁迅、叶绍钧、许钦文等人将这一类人物形象与都市中的知识分子同时引 进新文学的殿堂。此后,师陀、沙汀、施蛰存、茅盾、张天翼、柔石、陈瘦竹等皆致力 于小城镇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小城镇知识分子是一支身处特殊时代特殊区域内、成员 极其复杂的队伍。小城镇小说重点关注的是一群出生于20世纪初期、在新式学堂中接受 初等乃至中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的差异,这些小城镇青年知识分子在整体上明显地区别于都市知识者,即作为一个外来 文明的早期接受者格外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遭受的来自传统宗法体制的巨大的威 压。精神突围(突破根植于自我意识和生存环境中的旧的文化重围)是转型时期小城镇小 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存状态。他们或者如倪焕之(《倪焕之》)、田涛(《困兽记》)、张恂 如(《霜叶红似二月花》),在孤独、苦闷中躁动不安,作困兽之斗;或者如黄和光(《 霜叶红似二月花》)、葛天民(《果园城记》)、贺文龙(《果园城记》),在精神的虐杀 或物质生活的困顿中,从理想之士沦为庸人;或者如油三妹(《果园城记》)、吴媚(《 困兽记》)在绝望中自戕。现代作家以这些代表着新生意识的青年人的精神突围和悲剧 性的生命遭际,展示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城镇现代意识的萌发,以及这一意识在阴霾 四合的宗法社会里所遭受的强大的阻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青年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 中小学教员。20世纪上半叶,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在全国兴起。县城和乡镇 广泛开设了中小学校,接纳了大量初步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的小知识分子(注:有关资 料表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全国高等院校集中于各省会及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 大型都市,中、小学校则从城市到乡镇,遍布全国。各乡镇、市镇皆创办中心小学,县 城设有中学和简易师范学校,是地方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地。)。他们不仅是 特定时代小城镇区域内现代文明最早的接受者、趋同者,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其精 神状态和人生遭际在小城镇知识分子中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中小学教员的集中刻画,不 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了小城镇知识分子的群体面貌,客观上也将中小学教员引入文 学领域,并使之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突现于新文学的人物画廊。
    第三,小城镇题材创作生动地展示了近现代乡土中国在异质文明冲击下的特殊状态, 形象地演绎了宗法社会的初步蜕变史,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小城镇独特的社会属 性和文化形态,尤其是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使之成为近现代社会“常”与“变”的历史镜像。小城镇题材创作以斑斓的城镇风情和 丰富的艺术形象,客观地描写了这一独特的社会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文化风貌。 《果园城记》有意从小城的历史中截取“从清末到民国25年”这一段,试图写出它的“ 像一个活的人”一样的生命历史(注:师陀:《果园城记·新版后记》,《果园城记》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421页。)。《死水微澜》以义和团运动为时代远景, 展示成都郊外回天镇袍哥势力和洋教势力的消长,并以邓幺姑等人的命运沉浮,从风俗 文化层面透露出时代变迁的萌动状态,与稍后的《暴风雨前》、《大波》构成着名的“ 大河小说”系列,演绎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被誉为 “小说的近代史”、“近代《华阳国志》”(注: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1937 年7月《中国文艺》第1卷第2期。)。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江南小城各种人事 风貌的变迁,展示从‘五四’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思想的大变动”(注:茅 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茅盾全集》第6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250页。)。沈从文的《边城》、《长河》拟以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展示在都市 文明冲击下的宗法社会“变化中堕落”(注: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小说 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9、339页。)的历史面貌。其他作品或如《倪焕 之》以个人命运的变迁折射时代思潮的跌宕,或如《呼兰河传》以老中国儿女世代不变 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刻写常态下的历史面貌。
    相对同一时期的都市和乡村题材创作,小城镇小说勾勒的是一部独特的中国社会的初 期蜕变史。20世纪上半叶,除了不断进入现代化轨道的大中城市和极少数浸染了异质文 明的沿海乡村,小城镇是展现工业文明艰难进程的主要区域之一。现代小城镇小说的大 量出现,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对古老的宗法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强大的封建宗法势力对 现代文明的回应与阻击,以及“两相乘除”中古老中国社会的“常”与“变”,展现出 近现代中国社会初步蜕变的某些身影与足迹,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创作在该题材范 围内的缺憾。
        三、“小城镇题材”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区域性分类是中国现代小说题材类别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此,现代小说在人物、 文体和风格等类别之外,有“都市/城市文学”与“农村题材创作”之别。在这一普遍 性的研究框架中,小城镇却一直处于相对模糊、混乱的状态。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归入“ 乡村”、“农村”题材之列,少数则视之为“都市文学的一隅”(注:杨义:《中国现 代小说史》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而在某些较严格的分类研 究中,则被搁置于都市和乡村之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学研究的“真空地带”。过于 宽泛的研究淹没了研究对象的独特价值,分类的混乱则暴露出研究的严重不足。将小城 镇作品作为独立的题材类型和研究对象,无论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个体作家的研究,还 是文学现象的阐释和文学史的建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小城镇”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结合小城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有助于我们完整、清晰地把握作品所特有的审美内涵,展示其被既有研究模式所忽视 或遮蔽的文学价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使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场场 政治、经济和文化运动的主战场皆为都市或乡村。研究者因此注重从都市和乡村题材中 发掘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相对忽视了小城镇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 意义,以及这一题材作品在反映社会人生和历史面貌诸方面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都市 与乡村二元化的分类模式忽视了小城镇独特的社会性质和文化形态,相关作品的审美意 蕴多被遮蔽。将“小城镇”从“农村”或“都市”题材中剥离开来,突破原有研究框架 的某些局限,无疑将使我们重视《果园城记》、《小城三月》、《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作品的“小城镇”历史文化意识和独特的双向反思色彩,以及《倪焕之》、《二月》、 《长河》等作品“小城镇—都市”、“小城镇—乡村”这一空间叙事结构的深刻内涵。
    由此,我们也将在众多的研究领域发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现 代文学研究。比如同一作家在小城镇题材与都市、乡村题材创作中表现出的不同的艺术 风貌。这几乎是一个十分普遍然而又一直被忽视的现象。现代作家大多身居都市,难免 会以都市为题,书写都市的人生百味;也时常受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努力描写乡村农 民生活。然而,特殊的亲缘关系使小城小镇成为他们最熟悉、最亲切的话题。相对同一 作家创作的其它题材作品,小城镇小说更多地交融了创作主体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 内容的选择、文体的运用和艺术格调等方面也往往更具主观性和个性化色彩。茅盾以江 南小城镇为题材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相对《子夜》和“农村三部曲”,独具绵密细 腻的风俗人情与世态风貌,透露出作者一方典雅的东方情怀,以及延绵战乱时期避居他 乡的寂寞人生感受,成为他众多创作中最具个性化、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鲁迅是我 国现代文学中刻写农民形象的“第一人”(注: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风波》、《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 的价值。然而,探索鲁迅的个体生命之谜,我们无疑将更重视《孔乙己》、《在酒楼上 》、《孤独者》的阅读。柔石的《二月》之于《为奴隶的母亲》,施蛰存的《上元灯》 集之于《梅雨之夕》,萧红的《呼兰河传》之于《马伯乐》,沈从文的《边城》之于《 八骏图》等,皆明显地打上了创作主体的精神烙印,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其文体普 遍的散文化、诗化倾向和自叙传色彩,特别是其整体的艺术成就之高,为我们研究作家 的艺术个性、探讨作家的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又如不 同区域题材作品中某些相似的文学现象之间却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小城镇亦城亦乡的 双重社会属性,使作品所描写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类型等与都市和乡村题材作品往往具有 某种相似性,而貌似相同的文学现象的审美内涵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重视这一现象 有助于我们更完整、清晰地把握现代文学的艺术风貌。以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问题为例, 迄今为止,这类形象研究明显集中于都市题材作品,却忽视了众多喘息在宗法体制内的 具有初步现代文明意识的小城镇知识分子群体。忽视这一群体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时 期的特殊意义,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画卷显然是不完整的。
    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小城镇题材创作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吴福辉的《乡镇 小说·序》最早以沙汀的创作为例,提出了“乡镇小说”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专事叙 述乡镇的乡土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别体”(注:吴福辉:《乡镇小说·序》,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栾梅杰的《小城镇意识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主 要研究对象虽然不是小城镇题材创作本身,但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映小城 镇生活的作品也有相当多的篇章”,并从现代作家的“小城镇意识”入手,初步探讨了 该类作品中某些特殊的文学现象(注:梅栾杰:《小城镇意识与中国新文学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近年出现的《现代小说中的小城场景》和《 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已开始就大量的小城镇作品展开 具体研究。前者试图就“小城风貌”、“四季风物”、“日常生活”和“家庭伦理”等 小城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小城和小城人的生活,认识小说艺术之外的社会生活和历 史文化”(注:赵冬梅:《现代小说中的小城场景》,《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 后者分别从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分析了现代作家创作中的“小城意识”(注 :张磊:《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总体而言,小城镇题材创作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仅限于创作主体意识层面的初步探讨和有关场景的一般性描述,同时存在着概念混乱、 研究对象不明等问题。“乡镇小说”、“小城意识”等过于零散的研究,会把本来完整 的文学现象割裂开来,使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失去研究的意义;“乡土文学”等宽泛的归 类及研究对象的随意性最终也将使之重新淹没于原有的研究框架,不利于问题的提出和 研究的深入与拓展。20世纪上半叶以县城为主体的“小城”、“市镇”和“乡镇”有相 近的人口和规模,相同的社会性质、形态和功能,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以其社会生活 和人事经验为表现对象的现代小说纳入同一研究体系,统称为“小城镇题材创作”。该 类作品在文学、乃至社会学领域的独特价值,决定了它作为一种独立研究对象的成立和 可能性的研究前景。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吉右力
    
    
   江汉论坛武汉104~108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易竹贤/李20042004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 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 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小说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小城镇题材创作/中国现代小说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颓废主义思潮研究》阶段性成果。方辉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市 250100
    
    
        译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From Zeng Pu to Li Jieren:the Forming of the Mode of Modern ChineseHistorical Novels
  YANG Lian-fe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It's generally held that Li Jieren is the pioneer writer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after the study of over 10 years.In fact,Zeng Pu,who isfamous as a writer of exposure(Qianze Xiaoshuo),is the first pioneer writer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and Li Jieren further completes suchstyle.Zeng and Li studied and imitated historical novels from 19th-centuryFrench novels,then created modern historical narrative mode in which theplot is just the history of custom and the characters are non-heroes.Nevertheless,the main tendency of novel creation after the 1940's has notbeen the style of Zeng and Li's,but Mao Dun's style which is called“social  analyzing style”.Meanwhile,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novels in China hasreturned to the old way of narrating the orthodox history.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武汉 43007 作者:江汉论坛武汉104~108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易竹贤/李20042004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 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 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小说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小城镇题材创作/中国现代小说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颓废主义思潮研究》阶段性成果。方辉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市 250100
    
    
    

网载 2013-09-10 20:43:01

[新一篇] 對西方哲學近現代轉型的歷史與理論分析——從近代哲學到現代哲學

[舊一篇] 席勒:審美的界限  ——對審美現代性話語的一種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