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中国也不例外。但在当代背景下,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 们先行思考的。
        一、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我们对此一直是毫不怀疑、且当作前提来 接受并为之奋斗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值得一听。
    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现代化定位为西方式的现代化,即工业化、城市化,以物质 财富的极大满足为主要特征。但许多人对此提出了怀疑。他们指出,像美国等发达国家 建成今天这样的现代化规模,已消耗掉世界能源和资源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还有那么多 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搞现代化,且都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物质指标上,因此他们认为现代 化不可能实现。何况,这些发达国家还要竭力维持和提高他们自身的发展水平。如前些 年的畅销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作者里夫金、霍华德就认为,任何第三世界国家 都不应该奢望达到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物质丰富水平。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为了维持目 前的生活水平,要耗费约1/3的世界矿物资源年产量。因此我们即便完全重新分配了世 界资源,西方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1](P88)。再从人口来说,人类人口达到 第一个10亿花了200万年,再增加10亿只花了100年,第三个10亿却只花了30年(1930—1 960年),第四个10亿是15年,第五个10亿是12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能源和 资源的需求成倍增长。我国先秦时代的韩非子早就认识到了这样的事实:“今人有五子 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物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人口每增长1%,生活资料必须增长3%才能维持基本生存。据估 计,人类人口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20亿,到那时,必须再造出一个地球,而且要建设 成地球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才能保持今天地球上人的生活水平。人类前景并不美妙 !
    里夫金他们的说法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把地球看作封闭系统等,但不可否认, 他们的观点是不乏警示意义的。我们至少也应该考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问题、增长的极 限问题等。比如资源消耗问题就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软肋和瓶颈。中国地大,但 相对于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来说,却并不物博。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一份题为《未来20年 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 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今后20年中,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 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另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有关数据 显示,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倍。2003年 ,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而 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照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方式,如果中国经济总量再 翻几番,到哪里去弄那么多资源供中国消耗?
    我们已习惯于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追求和梦想,非常容易地表现出对未来的格外 的乐观,却缺乏面对自身缺陷、正视未来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更缺乏对权威、传统说不 或唱反调的习惯和环境。我们希望实现而且是早日实现现代化,但我们必须要关注现代 化的基础和代价,必须重构现代化以及发展、富裕和经济增长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 现代化事业的有序进行。
        二、现代化的模式问题
    我们承认现代化是可以实现的,那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现代化应走什么样的 道路,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如前所述,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现代化定位于西方式的现代化,即美日那样高度工业 化、城市化的模式。反思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模式,也有种种偏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面:现代化价值尺度的偏失,即单纯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而忽视了社 会的整体进步;西化偏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工业化、城市化狂热;忽视了人的 因素。归结起来,我们实际上一直是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看作现代化的最核心、最本质的 特征,是唯一的目标模式。的确,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都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了,而且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和完善从而继 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都指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低水平对我国的社会结构 、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像美日那样的高度工业化 、城市化模式并不是现代化的最佳模式,更非唯一模式。伴随它们现代化的实现,是许 多问题和危机的出现;它们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大量消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不可摹仿性。在今天,就连它们自己,也已在严肃地反思和 批判现代化的种种问题,并以此来校正自己的行为。
    我们一直强调,干什么事都要从各自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路子来。 搞现代化建设同样要根据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我 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我们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将是长期困扰我们 的严重问题。中国城市本身发育不全,现代化水平低。仅从劳动力就业方面来看,我们 就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左右,还有约1.5亿的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我们每年还有数量可观的下岗和失业人员。有论者指出, 在我国低水平劳动力的供给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几乎是无限的,而且短期内这种状况将难 以改变,如再论及其他方面,问题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一 些地方盲目、一窝蜂似地搞所谓“城市化”,单纯追求工业化程度,片面求快、盲目赶 超,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损害了发展后劲,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还谈什么城市化、 工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近又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生态农 业、生态经济、农业工业、绿色生产力、绿色GDP等等新概念、新思想不断被提出,反 映了人们认识的觉醒、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又有厚重 的历史积淀的农业大国来说,必须根据本国情况,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目 标模式。比如像古人梦想的那种天人合一、和谐有序、田园牧歌式的社会图景,是否也 是现代化的一种实现模式?当代像周庄这样的农村,不是连城市人也趋之若鹜吗?
        三、现代化的速度问题
    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问题上,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建国后我们提出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要用“15年左右 的时间赶超英美”。为此不惜发动一场又一场的运动来推波助澜,如大跃进、人民公社 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以 后,我们制定了较为正确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为此不计成本,不讲代价,大举借债,推行所谓的“积极 的财政政策”(经济学上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当时怕用这个词在“两会”上通 不过,故改用稍微好听一些的词,用某个官员的话说,这叫“政治智慧”!),结果是速 度上去了,但实际效益并不好,出现了专家们称之为“高收入、低财富”的怪现象。我 们不能只讲GDP,不讲整体环境指数,不讲为此付出的资源投入和成本。不然,很容易 造成误导,诱发政府的短期行为,图虚名而无实利。眼下许多地方部门和官员为了单位 和个人利益,严重违背客观规律,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许多严重问题,这些 都是很好的例证。中国是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而目前,我们的能耗太高、浪费太大 ,使用资本的效率太低,如沿着原有的增长方式和途径走下去是肯定走不长久的。据专 家测算,美国投入产出比是1∶1,即物质投入1元,得到1元的财富,而印度是2∶1,我 们则是6∶1甚至更少。表面上,我们的GDP增长很快,总量不小,但我们并没有细算一 下为此付出了多少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而其中收获的真实的财富却相当有限,带给民众 的福祉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经济增长而民众生活质量反而下降的不正 常现象。比如,城市扩大了,环境质量恶化了,耕地锐减,水资源枯竭,近年一些地方 甚至连正常的供水供电都成了问题……试问,这样的“高增长”对民生对社会进步又有 何意义?一篇“警惕中国增长极限”的文章开首写道:“我们赖以立足的家园,空气日 益龌龊、土地越发贫脊、河流走向干涸……”[2]虽然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赶超和 对赶超进行乐观豪迈的注释,从来没有像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那样,也发表 “环境困境的报告”,但困境早已经摆在了面前。再过30年,当我们回首看待今天所作 的努力和追求时,不知会作何感想?
    几十年前,某智者曾半开玩笑地建议发达国家政府雇佣大批工人把黄金埋在地下,然 后再雇佣另一批工人把黄金挖出来,如此重复,以刺激就业和GDP增长。这有点类似经 济学中的“破窗理论”。该智者万没想到,几十年后,他的主意正在中国推行。我们建 豆腐渣楼房,便创造了GDP,拆的时候也需雇佣工人,也创造了GDP,再建再拆,同样创 造GDP。呜呼!如果都是这样的话,这高速度又有何价值、何意义!?
    有论者认为,中国人口多,如果GDP增长太慢,一方面追不上发达国家,同时也会出现 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这种说法,或许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的高增 长正如上所述,是低质量、低效益的,这同样造成了许多问题甚至是更严重的问题。以 经济增长来保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以前是可以的,但在当代由于经济增长方式 的变化,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弹性系数将逐渐下降。如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 %,可增加约24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在只能增加100万个。况且这种手段只能是权宜之 计。经济学家有着名的“蛋糕理论”、“自行车理论”,现在看来,都是很有偏颇的。 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发展速度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设计,从确 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四、现代化的目的问题
    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涉及发展观的重大问题。我们说,我们搞现代化的目的当然 是为了人。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 中,在许多地方、在许多人那里并没有弄清楚,没有解决好。比如,有的人把发展、把 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从而片面地追求增长速度,把“发展是硬 道理”片面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看作只是完成经济指标,把生产力 标准仅仅理解为物质标准,而忽视了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人的尺度,也就自觉不自 觉地忽视了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 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 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 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 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人类发展观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经济增长 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以“人类 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3](P1—9)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同 时,这一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马克 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坚 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对人类发展规 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五、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大举引进资金、技术、产业 结构甚至管理模式、教育制度等等,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依然步履艰难,颇费周折。原 因何在?原来是人的素质没有跟上。要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必须 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否则什么也谈不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许多 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要促 进资本主义发展,必须要造就资本主义新人。德国经济学家让·莫内认为,“现代化要 先化人后化物”。联合国开发署前署长霍夫曼指出:发展中国家以为建立工厂就可以实 现现代化,这简直是幻想。在西方琳琅满目的现代化理论中,美国学者阿列克斯·英格 尔斯的“人的现代化”思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 遍关注。他在《走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从传统人到现代化人》等着作中, 运用大量取材于阿根廷、智利、印度、以色利、尼日利亚、孟加拉六个发展中国家的实 例,向世界证明: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移植来的产业结构、管理模式、教育制度以至 全部课程内容等,可能曾经是卓有成效的,但果引进这些东西的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 赋予这些东西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 行为方式上经历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再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物,甚至扭曲变形, 背离原先的目的。他的结论是,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 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的问题。我们不仅面临资 源、能源等物质条件匮乏的问题,而且也面临着人口众多、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人口数 量、性别、年龄、城乡比例、教育、分布、民族、贫富差距等人口指标上,可以这样说 ,我们没有一项指标是乐观的。从公民素质来看,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础薄弱,九年义 务教育还没有得到完全贯彻落实,文盲、半文盲的队伍庞大;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计 划经济的影响,人们观念落后、保守,前进过程中来自于思想观念方面的阻力很大;行 为方式上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独立、缺乏创新、缺乏效率、缺乏竞争协作的现象;思维方 式封闭、偏狭、传统守旧;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不科学、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比物 的现代化更艰难百倍的将是如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而我们许多 人现在所忽视的恰恰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描绘宏伟壮观的目标蓝图,需要催人奋进的号角和鼓 舞士气的呐喊,但我们同样需要冷静的思索、理智的反思,需要正视和承认本民族的历 史与现实的勇气和智慧。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 识,在坚定建设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与自身国情相适应的目标模式 与发展速度,放眼未来,立足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急于求成,杀鸡取卵,最 终断送中国现代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东营51~54D1社会主义论丛夏从亚20052005“现代化”是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在现代化的实现、目标模式、发展速 度以及与人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许多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们要根据中国国 情,努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和目标模式。现代化/目标模式/人的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4&ZD016)滴石李颖
    译者李颖,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北京 100080)   WANG Zhi/DING Jun-ping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WANG Zhi(1972-),male,Doctoral candidate,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DING Jun-ping(1955-),female,Doctor & 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夏从亚,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山东 东营 257061) 作者: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东营51~54D1社会主义论丛夏从亚20052005“现代化”是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在现代化的实现、目标模式、发展速 度以及与人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许多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们要根据中国国 情,努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和目标模式。现代化/目标模式/人的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4&ZD016)滴石

网载 2013-09-10 20:42:31

[新一篇] 關于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現代商品學研究新內容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