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大明遗民,“日本的孔夫子”,德川诸侯家族墓地唯一外族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中国明清知识阶层,朱舜水曾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儒,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潇洒的行止和浪漫故事。但当清兵长驱南下之际,他一介儒生,不惮奔走,欲挽狂澜。这种沉静而非消极的生活态度,藏蕴着韧劲和内敛的光芒,在明清时代彰显了异乎寻常的力量。

●此后,他怀抱孤愤,寓日讲学二十余载,培育了无数精英。当后世的人们谈论中日文化交流,不能不提及朱舜水这位有着重大影响的明末清初的余姚人——他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可以说,流传日本的朱子学、古学和水户学,都受到了朱舜水的影响,在他的倡导下,形成了重实证、讲究经世致用、倡导改革致强的思想潮流,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近日,日本常陆太田市的数位“舜水学”专家、学者来到了余姚,他们是前来出席将于11月20日至22日举行的中日“舜水学”研讨会的。为了纪念朱舜水先生,余姚市人民政府曾于1995年、2000年先后两次举办以“舜水学”为主题的中日学术研讨会。去年,余姚市与日本常陆太田市在友好交往中,提议于今年11月朱舜水诞辰407周年之际,再次举行中日“舜水学”研讨会,以更好地推进“舜水学”与日本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余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

朱舜水(1600年-1682年),出生于余姚城内,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原名之瑜,字鲁屿,舜水是他的号。他曾组织义师抗清,失败后避居日本讲学,对日本的儒学发展影响极大,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1682年卒于日本,享年82周岁,葬日本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依明朝仪式成坟。德川光国辑《朱舜水文集》28卷,收之瑜在海外所撰文章和书札问答(国内今有中华书局版《朱舜水集》、华东师大版《朱氏舜水谈绮》行世)。留于日本遗物,今存水户彰考馆。

横刀大海夜漫漫

朱舜水出身望族,其父正,字存之,号定寰,为总督漕运军门。朱舜水自幼博闻强记,精研史、书、六经。20岁后,因“世道日坏,国事日非”,绝意仕进。他洞悉官场丑恶,明崇祯末两举征辟,均不就;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崧两次诏征授职,亦不受。朱舜水是一个深藏若虚、不好交际的人物。比如,据专家考证,朱舜水与黄宗羲曾同在舟山一年,但双方似并不熟识,朱舜水与其他东南学者也少有交往。

       1644年清军入关后,长驱南下。为匡复社稷,朱舜水这位年轻的隐士投入到风险极大的抗清复明斗争中,与浙东抗清义师首领王翊相佐,以舟山为抗清根据地。清兵占领浙江后,王翊于四明山结寨抗清,朱舜水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援翊。

       1651年农历八月十四,王翊不屈而死,朱舜水闻知后于八月十五设祭,终身废中秋赏月。他参加了郑成功、张煌言的北伐,往返于两军,亲历战阵。

       1657年,暂居越南的朱舜水想回国支持郑成功抗清。恰巧,越南国王征召识字者做文官,有人举荐了朱舜水。朱舜水回国受阻,被带进了越南王宫。在异国国王面前,朱舜水誓死不肯跪拜。差官写了一个“拜”字命他拜,朱舜水却大笔一挥,在“拜”字上添了一个“不”字,就是不肯拜。差官又牵着他的袖子、按着他,想强迫他跪拜,却被他奋力挣脱。越南国王大怒,扬言要杀他。朱舜水却说,“今日我为遵守明朝礼节而死,死而无憾。我死后,如可收尸,请题‘明征君朱某之墓’。”此举赢得了越南国王的尊重,终于放他回国。

       1659年,清兵攻克舟山,朱舜水见大势已去,复明无望,怀抱孤愤,前往日本。当时清政府力行“留发不留头”,朱舜水誓死不剃发,于是留在日本断绝了归路。在日本,他常面向故乡泣血,背朝北方切齿。他自号“舜水”,“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就这样,他开始了二十余年的寓日讲学生涯。

朱舜水到日本后,刚开始住在长崎,以他的才学德行,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敬。日本着名学者安东守约素来仰慕朱舜水,他敬事师礼,苦心恳留;因日本幕府禁止外国人居留,安东守约四处求人,最终使日本当局为朱舜水而破了40年不留外国人的禁令。安东守约深知朱舜水长期飘零,囊空如洗,便拿出自己的一半俸禄供朱舜水使用。这份情意被传为佳话。许多日本学者也纷纷慕名而来,投奔门下,争当学生。1663年,朱舜水的住所被一场大火焚毁殆尽,只能寄居于皓墓寺的屋檐下。安东守约闻讯后急切万分,撇下病危的妹妹赶往长崎,为老师另建新居。朱舜水对这位异域弟子感激不已,将不轻易给人的“知己”二字相赠。1665年,朱舜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德川光国打算为他建新居,他四次力辞,说:“吾藉上公眷顾,孤踪海外,得养志守节,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坟墓,久为发掘,每念及此,五内惨烈。若丰屋而安居,岂我志乎?”

流亡海外的朱舜水受到了日本文化界的敬重。他在东洋讲学二十余载,培育了无数精英,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朱舜水的弟子除安东守约外,还有德川光国、伊藤维桢、山鹿素行和大儒安积觉等。可以说,流传日本的朱子学、古学和水户学,都受到了朱舜水的影响,形成了重实证、讲究经世致用、倡导改革致强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日本社会的进步。日本学者诚恳地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

朱舜水在日本不仅高扬儒学、标示道德,还传去了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的技艺。比如日本初造学宫,绘画图纸,度量尺寸,他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事后撰《学宫图说》。又造古祭器簋、笾等,率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现在诸多领域的人士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都能从朱舜水那里获得书面借鉴。无怪乎,历史向朱舜水颁发了“中日文化交流先驱”的荣誉称号。他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前来探望的孙儿必须是中华炎黄子孙形象。他常寄信给国内子孙,教诲他们“农圃渔樵,自食其力;百工技艺,亦自不妨,惟有虏官决不为耳。”

       1682年4月17日,82岁的朱舜水客死于日本江户,首相德川光国用厚礼将他葬于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的瑞龙山德川诸侯家族墓地。作为惟一的族外人士,朱舜水先生的墓地被安排在山地的中央位置,可见他所受的尊敬。墓碑由德川光国亲笔用隶书体题写“明征君子朱子墓”。日本学者谥他为“文恭先生”,取古言“德道博闻曰文,执事坚固曰恭”之意。

朱舜水的遗书万古流芳,他留下的话语掷地有声:“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生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朱舜水,对大明王朝至诚无息,对日本人民谆谆教诲。

一江终古属先生

从余姚龙泉山公园的南大门拾级而上,进入“见贤思齐”月洞门,便可看见四先贤故里碑亭。这是余姚人为纪念汉代严子陵、明代王阳明、明清之际朱舜水、黄宗羲而立。严子陵碑和王阳明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朱舜水和黄宗羲碑均建于清末。朱舜水碑亭额是“胜国宾师”,赞颂朱舜水以明朝遗民受到异邦君臣尊重的德行。联是“东海蹈曾甘,家耄逊荒,千载斯文归后死;南天擎独苦,臣心如水,一江终古属先生”,大意是:他毅然东渡日本,甘愿流落异邦,贫贱守志,却同孔子一样肩负着保存华夏文化的重任;他像南明擎天的柱石,维护气节的心迹像水一样明澈可鉴,崇高的品格如江河行地,万古长存。如此评价,朱舜水当之无愧。

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编写《朱舜水年谱》,他说:“我做《朱舜水年谱》,在他死后还记了若干条,那是万不可少的。他是明朝的遗臣,一心想驱逐满清,后半世寄住日本,死在日本。他曾数说过,满人不出关,他的灵柩不愿回中国。他自己制好耐久不朽的灵柩,预备将来可以搬回中国。果然那灵柩的生命比满清还长,至今尚在日本,假使我们要去搬回来,也算偿了他的志愿哩。我看清了这点,所以在年谱后记了太平天国的起灭和辛亥革命、宣统帝逊位。因为到了清朝覆灭,朱舜水的志愿才算偿了。假如这年谱在清朝做,是做不完的。假如年谱没有谱后,是不能成佳作的。”

在研究朱舜水后,梁启超对朱舜水如此评价:“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肇其端……舜水人格极为高尚严峻,所以日本知识阶层受其感化最深……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贯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功劳实在舜水……”

《民国文献合集》有一篇题为“归朱舜水之骨”的文章:“日本何以成为近世强国?由于明治维新之治。明治维新何以能顺利开展?由于幕府归政。幕府何以肯归政?由于倒幕运动之成功。倒幕何以成功?由于朱舜水忠君学说之深入人心,故朱舜水实为日本历史上之重要人物。”李大钊在1913年的《言治》月刊上说“先哲朱舜水,身丁亡国大痛,间关出走,飘零异域,无时不以恢复中原为念。虽至势穷力尽,曾无灰心挫志,直至死而后已……钊生当衰季之世,怆怀故国,倾心往哲。每有感触,辄复凄然。”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周作人在遗作《十山笔谈》中说:“我这时候连带的想起书中所记的两件故事来。第一件是关于朱舜水的。他是明末的一个学者,明朝亡了以后他不肯投降满清逃往日本……日本人从他求学的很多,在学术上成了所谓水户学派。”“我所记得的是日本原公道在《先哲丛谈》中所记,说舜水住日本久了,能够说日本话,可是到了病重的时候,却又说起他的方言,即是浙江的余姚话,看病的弟子们都不能了解了。”

       1982年,余姚接待了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一行。为纪念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人们在余姚龙泉山建造“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当年5月20日,日本代表团一行专程来到余姚,参加纪念碑的揭幕式。碑正面是着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八字行书,碑后刻着“纪念中日文化交流之先驱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碑后种有两棵苍松,碑前为日本友人种的两棵柏树,象征中日友谊长青,以期实现朱舜水生前对两国“千年之好”的遗愿。

余姚籍的着名作家楼适夷曾撰写了《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年献词》:大哉先生,吾乡巨哲。生当季世,阳九逢厄……一介儒生,志士广结;力挽狂澜,奋起抗击。跨海东流,乞师告急。扶桑流寓,江户讲席。交流文化,弘宣圣叶;胡运不尽,终老秉节。懿行殊勋,后世永式。三百周年,今逢祭日,两国俊彦,胜会吾邑。纪念前贤,显彰遗德。忝以后学,仰止先哲。羁身北国,适感小疾。乡老宠召,欲行未得,舜水悠悠,龙山霭霭……

在家乡余姚,朱舜水作为先贤始终备受敬重。清朝年间,人们在余姚城老西门外姚江边为朱舜水立碑,连同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建立“先贤故里碑亭”,解放后迁至龙泉山。

为纪念先贤朱舜水,余姚将一所中学命名为“舜水中学”,将城区一主要道路命名为“舜水路”。还将城区一社区命名为“舜水社区”,舜水社区经常开展纪念活动,11月4日下午,举办题为《胜国宾师朱舜水史迹》的专题讲座,吸引众多居民群众和史学爱好者前来聆听。余姚还修建有朱舜水纪念堂、舜水亭等建筑。

聚焦“舜水学”,弘扬先贤思想

       11月20日至22日,在朱舜水诞辰407周年之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余姚市人民政府、日本常陆太田市政府将联合举办中日“舜水学”研讨会,届时将有13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余姚。研讨内容包括:“舜水学”的现代意义、“舜水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朱舜水的睦邻友好思想、“舜水学”与日本“朱子学”及“阳明学”的关系、朱舜水与明遗民、朱舜水史迹研考等。

为参加此次研讨会,日本安东省庵显彰会会长立花民雄专门发来《柳河藩儒安东省庵》一文,论述朱舜水与安东省庵(即安东守约)的师生情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苏生撰写了《释“舜水学”》,从“舜水学”的特点、“舜水学”的价值等方面详加阐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钱明在《舜水学的意蕴与近世中日关系的反思》中认为,“舜水学”不仅反映在舜水对先哲的思想传承上,主要还在于其传奇生涯、学问技能、师友关系、回传故土、中日交涉以及对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此外,还有《“舜水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社会大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论朱舜水的人格特征》等数十篇论文。

朱舜水和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并称为余姚的四先贤。为了进一步弘扬先贤的思想遗产,撷取精萃,泽被后世,余姚每年都举办一次以先贤思想为主题的研讨会,如2006年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的王阳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都在学术界引起良好反响。

(其军)


网载 2012-08-11 17:06:46

[新一篇] 朱舜水反思明亡歷史教訓

[舊一篇] 朱舜水不忘故國故土之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