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从一些现象想到政治人物的格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当代中国的政治人物中具有鲜明个性者,当推两个人。一个是西南地方封疆大吏薄熙来,另外一个就是国务院现任总理温家宝。前者,在重庆“唱红打黑”,风头甚健;后者,常常在讲话中引经据典,乃至即兴赋诗,最近在若干件事上更表现出他的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传统的政治人物有很大不同。
 这些异于常人的言行,包括突破禁忌,撰文纪念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在深圳力倡包括政改在内的全面改革,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大谈中国内部改革,直至近日在亚欧首脑会议期间,超常规访问德国,在CNN记者专访中坦率谈论自由民主、政改等敏感话题,还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工商峰会中脱稿演讲,言辞恳切地规劝欧盟不要与美国一起压迫人民币升值,直指美国才是欧元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希望同欧盟国家发展最广泛、最深入、最紧密的经贸关系。
 众所周知,在公众以及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领导人是出了名的刻板,言行程式化,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这些突出的体现在领导人讲话和新闻报道中。大家都感觉到领导人出席活动或者出访活动的报道,格式、语言以及内容都高度雷同,一般人从每篇报道中几乎看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但无论是薄熙来还是温家宝,都跨越了某些不成文的“规矩”,他们的政治活动在目前的氛围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自己的“颜色”。
 正因如此,公众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在评价上也形成巨大的分野。有的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都具有政治家风采,尤其敢言人所不敢言,言人所不便言,做与众不同之事,争相为之奉上溢美之词。而另外一些人,则戴上放大镜,给他们挑毛病,怀疑他们说那些话、做那些事的动机,揣度他们的政治意图,作秀、作伪等标签也贴到他们头上。
 笔者以为,两者皆不可取。评价政治人物的言行,不能光看它们的形式,而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当代的需要和民众的需求,是否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策略和措施,是否真正把他们表达的观点落到实处了,最后,还要看这些观点,变成具体措施后,是否取得了效果,公众是否能够获益。
 所谓的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这个道理。评价一个政治人物乃至一个政府,关键不是看他(它)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它)做了什么;不仅要看他(它)做了什么,还要看他(它)做得是不是有效。从这些角度出发观察和评价政治人物的言行,才能得到比较客观公允的结论,而避免主观臆断。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衡量,我们就会发现,温家宝总理近期的所言所行,其主旨当然是不错的,他的观点是顺应当代公众的心声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不是由其独创出来的,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不断出现在领导人讲话、国家政治文件尤其是宪法中的庄重承诺。换句话说,他所表达的观点,在过去若干年里,中国还没有做到,或者还做得不够。他重申这些观点,对公众来说,与其纷纷怀疑其动机和政治意图,或者一味唱赞歌,不如沉静下来,带着清醒的目光,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他所大力提倡的那些光鲜亮丽的观点,毋庸置疑是全人类特别是中国公众数十年来的美好梦想,合乎公众的期待。但是,公众已经不再相信单纯的漂亮言辞——就像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家经常听到的那样,他们需要看到真正的行动。饼子虽然香甜,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但如果它是画出来的,那么即使它再美好,也不是公众希望得到的。
 一个政治人物,如果只会说些漂亮话,却做不到,那么他就仅仅是个唯利是图的政客而已;如果他把公众的理想当做自己的理想,把公众的愿望当做自己的愿望,了解这些理想和愿望,在将它们诉诸言辞的同时,竭尽所能身体力行,实现这些理想和愿望,让公众沐浴在这些理想和愿望的光辉里,他才称得上真正的政治家。
 

丁咚 2012-04-27 03:23:59

[新一篇] 丁咚:中美新冷戰為何難成形

[舊一篇] 丁咚:公職人員究竟由誰供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