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评传》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一个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是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de

Javier,1506-1552)。这位出身于西班牙巴斯克贵族家庭的青年,在罗耀拉的精神感召下,参加了创建耶稣会的活动。1540 年,他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前往东方传教。1542 年,抵达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开始了传教生涯。以后他去了马六甲,在那里见到了来自中国的商人,了解有关中国的一些情况,促使他前往日本、中国,进行“学术传教”。1549年,沙勿略一行四人从马六甲出发,三个月后抵达日本鹿儿岛,此

① [曰]古屋昭弘:《见于传教士资料的明代官话》,载《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 35 期(1990 年)。

354

后在日本滞留了二十七个月。。在日本的传活动使他领悟到,要在亚洲成功传教,必须以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接触,必须用当地语言讲话。阅读、书写,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做到“入乡随俗”。日本人告诉他,他们的老师和宗主是中国人。他终于认识到,要使日本人皈依基督,必须首先使中国人皈依。

在日本期间,沙勿略写信给欧洲的耶稣会士说:日本的教义与宗派无不传自中国,一切经文亦均用汉字。中国幅员广大,境内安居乐业,以正义卓越着称,为信仰基督的任何地区所不及。中国人智慧极高,远胜日本人,且善于思考,重视学术。他准备今年前往中国首都,因为如谋发展吾主耶稣基督的真教,中国是最有效的基地。。因此他向东印度群岛的葡萄牙总督建议,委派使节前往中国,他本人作为教廷代表随同前往。总督接受了这个建议,委任沙勿略的朋友佩雷拉(DiogoPereira)为大使,不料遭到葡萄牙的马六甲总司令反对,佩雷拉无法启程,使得沙勿略的计划落空。他不得已,试图用偷渡方式进人中国。

1552年8月,在一名中国翻译的陪同下,他来到广东沿海的上川岛。后来利玛窦回顾此事,写道:“上川(岛)是一个离中国海岸约 30 海里的荒芜岛屿。当时它是葡萄牙人和中国人贸易点的所在,只有一片用树枝和稻草胡乱搭成的茅屋。沙勿略到这里时,一心想着他的远征,他马上到葡萄牙和中国商人中间去,询问有什么法子可以进入中国的城市。他获悉,通往大陆的每条道路都被警卫封锁和防守着,外国人要

1参见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62-165 页。

② 参见[美]约瑟夫·西比斯《利玛安的前辈》《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21 期(1994 年)。

西比斯(Joseph Sebes)是乔治敦大学退休教授。 参见方豪(方济各·沙勿略》,《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

60页,

355

登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已有极严厉的布告禁止外国人人境,也禁止当地入协助他们这样做。他一点没有被这种威胁所吓倒,但既然没有别的方法人境,他就开示用种种办法偷渡,而且一旦入境,就直接投到当地官员那里,宣布他的使命。"①

19世纪来中国的费赖之(Louis Pfister)神父为沙勿略作传。谈到有关偷渡的一些细节:“只有一人愿与同谋,约给费二百元,彼将携之至边岸,藏伏其家中,然后载之至广东之一港。沙勿略曾作书云:我将立时入谒总督,我将告以吾人盖为人见中国皇帝而来。我将出示主教(卧亚主教)呈皇帝书,而书称其派我来此传播天主教理也。”@但是这个“愿与同谋”的中国商人拿到金钱以后,没有兑现承诺,逃之夭夭。沙勿略在荒岛上患病,得不到药物,又缺乏食品,终于死在这个荒岛。费赖之写道:“方济各发热甚剧,所患者或为肋膜炎,百物皆缺。在所居之茅屋中饥寒交迫。十一月二十二日试移居圣克罗切号上养病,然风浪簸动船舶,苦不能耐。翌日复还岛上。有一较为慈善之葡萄牙人接之至其小木屋中,为之放血。放后圣者晕绝,殆因手术之不善也。热度日增,不能进食。二十四日发谵语,其语有为安敦所不解者,殆为其儿时所操之巴斯克语。余语由其义仆忆而不忘者,则为迭言之:请您怜恕我的罪过,耶稣,大卫之子,怜悯我吧!’……彼口诵耶稣之名而终。事在一五五二年十二月三日星期六之黎明前也。”③

尽管沙勿略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他把东方传教的重点放在中国的主张,被后继者认同,得以贯彻。他的后继者给他高度的评价,比如利玛窦就把沙勿略称为“这次传教的创始者和发起人”,“最初的想法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3-94 页。

② [法]费赖之着,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 年,第4页。按:文中所说“卧亚主教”之“卧亚”,即果阿之异译。

③ 【法]费赖之着,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页。356

和实现它的最早的努力都是他的,他的死亡和葬礼导致了传教的最后成功,这一情况证明他对创始者和奠基者的称号是当之无快的。我们深信,当他向他的同道打开中国的大门时,他从他在天国的地位所成就的事业,远超过他在人间奋斗一生中出于热饮而所产生的影响。沙勿略是第一个耶稣会士发觉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无数百姓是具有接受福音真理的资质的,他也是第一个抱有希望在他们当中传播

信仰的人。”①

4. 范礼安神父:中国传教事业之父

1606年1月20日,范礼安逝世时,利玛窦在给教区总管的信中说。范礼安是“中国事业之父”,“他的逝去使我们有孤儿之感”。。

范礼安(Alexandre Vallignani,1539-1606)生长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贵族家庭,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以后,曾任修道院院长等职。他的后半生专注于中国传教事业。1573 年,他被委派为东印度教区耶稣会的视察员,此后在东方传教 32年,其中在印度21 年,在中国和日本 11年,直至 1606 年病逝于澳门。利玛窦在回顾向中国介绍天主教教义时说:正是范礼安重新恢复了进人中国的努力,而这种努力由于与日俱增的阻力几乎处于半放弃状态。1578 年他首次来到澳门,就深知“中国是个秩序井然的高贵而伟大的王国,相信这样一个聪隽而勤劳的民族决不会将懂得其语言和文化的有教养的耶稣会士拒之于门外的”。范礼安决定指派若干神父到澳门学习中文,于是才有罗明坚和利玛窦的到来。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 89 页。

② 参见马拉特斯塔《范礼安--耶稣会赴华工作的决策人》,(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21期(1994年)。

③ 参见马拉特斯塔《范礼安--耶稣会赴华工作的决策人》,《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21

期(1994 年)。 357

他成为印度传道团的成员,这年前往果阿,在圣保罗学院任教,两年后

功地在广东肇庆立足,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成为中父。1582年,他奉范礼安之召,来到澳门。次年,他和罗明坚成

利3安总结了他的前装在中国传教活动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尽可能使天主教本土化。换句话说,尽力便得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即所谓“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他一度剃去头发,穿上僧服,后来接受瞿汝夔(太素)的建议,脱去僧服,换上儒服。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对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因此博得中国士大夫的好感与崇敬。他深知士大夫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要得到他们的信仰,自己必须首先熟悉儒学。在肇庆、韶州滞留的十五年中,他埋头钻研儒家经典,熟悉到倒背如流的程度,令士大夫大为惊讶,尊称他为“西儒利氏”。

教会史研究的开拓者方豪最早关注利玛窦的“本土化”传教,他在《明末清初天主教比附儒家学说之研究》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个宗教,要从发源地传播到其他新地区去,如果它不仅希望能在新地区吸收愚夫愚妇,并且也希望获得新地区知识分子的信仰,以便在新地区生根,然后发荣滋长,那么,它必须首先吸收当地的文化,合当地人的思想、风俗、习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借重当地人最敬仰的一位或几位先哲的言论,以证实新传入的教义和他们先辈的遗训、固有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于还可以发扬光大他们原有的文化遗产,那就更受新传教区人民的欢迎了。”他引证了利玛窦“比附儒家”的许多自白,其中尤为坦诚而恳切的,莫过于《辩学遗牍》中所载的《利先生复虞铨部书》,即他给吏部稽勋司郎中虞淳煕的复信。虞淳熙,字长孺,号德园,杭州府钱塘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

中 方豪;《明末清初天主教比附儒家学说之研究》,《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 11 期。362

士,历任兵部主事、吏部稽勋司郎中。他对利玛突颇为敬重,但对其非议佛教有所不满,写信与之商榷。信中写道:“利西泰先生非中国人,然贤者也,又精天文、方技、握算之术。何公露少参,得其一二,欲传不佞。会病,结辑眩瞀,不果学,亦不果来学,时时神往左右,恍石交矣。既而翁太守周野出《畸人十篇》,令序弁首。惭非玄晏,讥玄白,负弩播枇。聊尔前引,故当转克醢鸡障耳……侧闻先生降神西域,渺小释迦,将无类我鲁人诋仲尼东家丘,忽于近耶!及受读天堂地狱短长之说,又似未翻其书,未了其义者。岂不闻佛书有云:人无间地狱,穷劫不出,他化自在天寿,一昼夜为人间一千六百岁乎……敢请遍阅今上所颁佛城,角其同异,摘其瑕衅,更出一书,悬之国门,俾左袒瞿县者恣所弹射,万一鹄无饮羽,人徒空菔,斯非千古一快事哉!”

利玛窦用典雅的文言文写了回信,申述来中国传教的本意,求同存异,他的名言“八万里而来,交友请益,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就出于这封回信。信中反复阐述他的这种意愿:

--捧读来札,千言,诲督甚勤,而无胜气,欲窦据理立论,以阐至道。敝乡谚云:“和言增辩力。”台教之谓乎?且钟鼓不叩击不发音声,亦是夙昔所想望也……

--窦自入中国以来,略识文字,则是尧舜周孔而非佛,执心不易,以至于今。区区远人,何德于孔,何仇于伟哉?若谓窦姑佞孔以谄士大夫,而徐伸其说,则中夏人士信佛过于信孔者甚多,何不并佞佛,以尽谄士大夫,而徐伸其说也?实是坚于奉戒,直心一意,所是所非皆取凭于离合。尧舜周孔皆以修身事上帝为教,则是之;佛氏抗诬上帝,而欲加诸其上,则非之。窦何敢与有心焉?

① (明)虞淳熙:《答利西泰》,《虞德园先生集》卷二十四。

363

--至于插籍中天堂地犹短长之说,那意止欲辟轮回之要,使为善不反顾,造恶无真幸耳。孟子云:“不以文害辞,辞苦意也。”佛因那言悟轮回之妄,则地狱穷劫不出,天堂一日千

岁,此亦言之有据者也,又何待论乎?

--上国自尧舜以来,数千年声名文物,倘以信佛奉佛者,信奉天主,当日有迁化,何佛氏之久不能乎?

--来教又云,鄙篇所述“了不异佛意”,是诚有之,未足为过。何者?若窦窃佛绪余,用相弹射,此为操戈入室耳。今门下已知窦未晓佛书,自相合辙,何不可之有?窦所惜者,佛与我未尽合辙耳。若尽合者,即异形骨肉,何幸如之!门下试恩。八万里而来,交友请益,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耶?

利玛窦比他的前辈高明之处在于,他对中国有深刻的观察和领悟,明白中国人的世界观或者说意识形态是完整的,是一个包括科学、技术、伦理、哲学的有机体,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把天主教作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世界观来宣扬,要使天主教教义为中国人接受,必须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本土化”。他身体力行,从生活方式、观念及表述方式、道德规范、礼仪等四个方面,推行天主教的“本土化”。他接受了中国人的礼节、饮食以及服饰打扮;在谈到“天主”时,他利用中国古典着作中的“上帝”和“天主”画上等号;他尊敬孔子,允许祭祀祖先与孔子。

2.《交友论》:“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

为了“本土化”传教,万历二十三年(1595),利玛窦撰写了他的第一

659--662页。

 [意]利玛窦:《利先生复虞铨部书》《鹅学遗读》卷首,李之藻辑《天学初函·理编》。台北学生书局,1965 年。亦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着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参见西比斯(利玛窦的前辈)。

364


2022-12-08 18:59:55

[新一篇] 《徐光啟評傳》二

[舊一篇] 《徐光啟評傳》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