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城市的电影梦 上海电影在等待一个复苏。让我们重新来构想一个上海。 这城市就是我现在的村庄,未来的墓地,是我一切说过又忘记的话语。你我的痛苦,众人的戏份,每天都有一部分在死去。温情脉脉的仇人,彼此淡漠的访客。当我提起一条小街道,我知道我比他人更爱你也更恨你。 要有一个人,毫不在意,却是最上海的;因为处处在意的其他人,只成为了背景。要有一个人,走在湖南路上或登上轮渡,都有美好背影。要有一个人,讨论过热血和诗歌。要有一个人,在昏黄灯光下守着真相。要有一个人,挽着另一个人犹如珍宝。要有一个人,在死之前用手整饰白衬衫。 这城市的融合与对抗都在高速中。每个人都只见识了其中一个侧面,但各种风格却带来谐调,最终只有一个独特的城市。情感在这里具有同样快速的风格,因为每隔十年,就会有另一种命运展开。她本身没有梦想,多由欲望推动,但结果就成为更多人的怀念。她离伟大很远,却是妩媚的情人。 要看清这个城市的无比耐性。她是阴性的,始于认真的建造,因此细节能够延续至今,进入日常生活。抵抗现实的武器除了愤怒,还有音乐。知识群体曾经达到过顶峰,但如今正在低谷,衰落之际的冷峻色调因此是必须的。任何心智单一或武断的镜头不适合这个城市。这里新既是旧,旧既是新。 被复述的城市只存在于斑驳梧桐树影之下和百年老屋以内。弄堂市井间的琴声与低声争吵。那些秘密的重大决定和一杯咖啡唯有在这里是平等的。人们看得见整个西方唯独忽略了穷乡僻壤。爱在这里取决于上封面还是只字不提。狂欢可以用爱国来平衡。任何突兀皆为不雅。备受折磨的人外表是美的。 我们拼贴的城市印象,已然变成了一个虚幻的都市。老上海全然是想象中的上海,彼时的激越、重压与张力通通消失殆尽,留下些虚无的音乐和黯淡的底色。最先消失的,是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群体,以及他们居住的棚户区;就算是如今依然在流传的那些名字,我们对他们当年的惶恐不安、悲切流离也无从设想。 这倒很接近我们记录的自身生活。曾经的艰难和困厄终归会被消解的。我们最后只会记得一、两张脸庞,几个温暖的句子,达到的喜悦,荣耀的关头。其他的好像并不由记忆之母管辖。 人的选择性记忆趋势实在是一种古怪的玩意。我们一再自动整理记忆,好让自己舒服。我们选择的标准,总是倾向于能使得我们的记忆具有某种价值,或者至少看起来有价值。 这种思路符合某种深层逻辑:任何东西的最终价值,是要借助时间来判断的;最好的才有可能被留下。其余都将被遗忘。 人为了使得自己能够更快乐些,就有意无意强化美好的经历。 对城市的记忆也顺理成章梳理下来,可是城市却无端被修理单薄了。重新拼贴过的城市像是一个中学女生翻唱的Bob Marley,一个美术爱好者临摹的夏加尔。上海之所以能成为概念中的上海,除了在这些残留建筑和街道的美学之外,更有正视动荡的前进号角和果敢创新的无限尝试。可惜建筑是骨,尽可化石而留存,而当年的精神却是血,早已无迹可寻。 我们生活在城市的片断历史之中,热血,阴谋,建造,革命。风云一一过去之后,旧的美也就变得空洞了。 是时候了,需要新的上海电影,嵌入当下的时间,献给生活在此的人们。
朝南阳台 2015-08-23 08:46: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