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儒学泰斗庞朴: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1月9日晚,儒学研究的泰斗人物、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在山东去世,享年87岁。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古代天文历法、出土文献等方面,庞朴均有创见。他提出并阐述的“一分为三”说、“火历”说,在学术界和大众层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是我国当代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史家,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


文|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中国文化体系的密码是“3”


庞朴的学术观点中,“一分为三”说影响最为深远。人们熟知的,是“一分为二”,在庞朴看来,“二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往往是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一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


2005年4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演讲时,庞朴表示:“……后来有一位伟人写了一部着作就叫《矛盾论》。从那以后,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被普遍地运用起来。”事实上,1960年代前后,庞朴和其他所有中国人一样,“满脑子都被斗争哲学灌输”。


庞朴后来解释说:“我们现在来检讨,‘矛盾’并不是最妥帖地表达哲学上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一个词,哲学上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同一的,一个同一的东西又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


因而,庞朴立足中国思想文化,结合西方文化,提出“一分为三”说。在“学术自传”中,他写道:“我在《‘中庸’平议》之后已经深信,中国文化体系有个密码,就是‘3’。于是便用这个密码去开中国文化宝藏之锁,也用开了锁的宝藏文化来反证密码之存在。”


这事关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庞朴看来,如何解决改革与稳定、自由和秩序、发展与公正的关系,消除分化,缩小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二分抑或三分的问题,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一来化解对立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分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庞朴说。


《庞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四卷本文集分为“六家浅说”、“古墓新知”、“忧乐圆融”、“一分为三”,分别收录庞朴先生在中国哲学研究、出土文献解读、中华文化鸟瞰和宇宙规律探秘的学术观点。


保护民族文化最好的例子是电脑


庞朴一生浸淫于中国思想文化,对其价值深有体认。早在1960年代,针对文化遗产,他就提出了批判、继承、创新三原则。1980年代,他的文化研究也参与、推动了“文化热”的发展。


当全球化时代的步伐加速向前时,庞朴尤其重视深层的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他说:“谁要是去抗拒经济上的全球化和科技上的全球化,那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现在能够做的或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全球化问题,一定要看准在文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上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全球化浪潮,庞朴提出,应该保住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不同场合,他都曾为此大声疾呼。他坦承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时代趋势,但同时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认为文化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民族性。


庞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保守”,他的解释是:“保住我们的文化,守住我们的传统,我是这样的保守。你可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整个民族就没有了。”


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庞朴认为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脑。“电脑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工具。西方人发明了这种工具,本来以为中国人是很害怕这种工具的。因为西方是26个字母,这26个字母千变万化什么都有了。”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解释说:“而中国的汉字,是一个一个的方块字,有好几万汉字,你中国人怎么办?中国人居然找到了一种解决汉字输入的最好方式。”庞朴强调,在全球化面前,一定要有一个保住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而且有相应的做法。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3:53

[新一篇] 她用文字的碎片豐富了文學本身

[舊一篇] “北漂”曾國藩的租房賬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