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微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教师讲课主要是依靠语言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的,所以,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讲课的效果和质量。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修养,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
  一、规范准确,具有逻辑性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所以,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逻辑性,具体地说就是讲课要用普通话,用词要规范,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表达准确,条理清楚,衔接自然,符合逻辑。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若是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恰到好处地表达相关信息,学生自然会喜欢听,会自觉自愿地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做,教学效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例如一位教师在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儿童的动作描写时说“踹”字用得好,接着又列举某位学生进教室时一脚把门踹开的行为作对照,最后用平缓的语调说学生踹门行为不文明,志愿军战士踹门则表现了英勇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使学生顿觉领悟。
  二、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多用恰当的比喻和具体的数据,让课文中的文字活起来。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鼓励性和思考性上,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能鼓励学生去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激疑,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善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否激发学生探寻知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积极的启发性,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比如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因此要精心设计导语,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语气和信任的表情,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新知识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如在讲《岳阳楼记》时可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请大家回忆一下,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学生回答:说明文]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记’,它不是说明文,而是采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一层层地写出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叙事写景,又是如何抒情议论的?重点在哪一方面?”这样的导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情真意切,深于传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背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是春日的暖阳,其实父爱一点也不比母爱逊色,可以比作沉默的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达父子之情的《背影》一文。”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他们感情的闸门,为学习课文作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教师激发出学生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明道理、懂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形式上、内容上去接受知识,以自己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无视教材内涵,为讲课而讲课,视情感为任意附加的身外之物,决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效果当然就不会好。
  四、诙谐含蓄,具有趣味性
  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润滑剂。适度的幽默、诙谐,会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觉得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处在愉悦的心境中,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并集中精力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幽默含蓄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例如有位教师针对学生随意更改成语的问题时说:“成语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怎么能改为‘失败是成功之爹’呢?”学生开怀大笑,在欢愉中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当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时,教师应及时来一个小插曲,或讲一个小故事、小典故,或讲一个与学习有关的笑话,既能消除疲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收稿日期:2005—09—1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15~116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崔志英20062006
崔志英,唐山市第三十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崔志英(1966—),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市第三十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15~116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崔志英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3:43

[新一篇] 語文教學語言的語音藝術

[舊一篇] 語文教學需喚醒語言的原初詩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