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纪念] 万里挑一,读18本书了解一战│凤凰读书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今天是一战爆发100周年的纪念日,周年纪念日历来会刺激作家和出版社创作大量作品。德国《世界报》的文章称,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就可以提供1万多本有关一战主题的书籍。没有人能够将这么多的书籍完全浏览一遍,更不用说“客观地”去浏览。因此,在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综合整理出18部作品,助你读懂一战。


1.《梦游者》:描述战前欧洲状况



这套书描述了1903年至1914年欧洲的状况。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核心论点是,所有欧洲大国都对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塞尔维亚的责任最大。但正如克拉克本人有时也承认的那样,《梦游者》这个书名是一种误导。因为政治家们在那些年里对于“大灾难”是高度警觉的,而且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就像其他畅销书一样,这本书在最初给人带来激动后,也让学术界对这位颇受欢迎的作者的某些论点产生怀疑。这绝不是忌妒,因为对一战爆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克拉克追忆的那11年,而是1914年7月23日至8月3日的那11天。尽管如此,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作品可能仍将是有关一战的最重要的新书。


2.《八月炮火》:有史以来最佳100部非情节类着作



着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塔奇曼详细叙述了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前一个月欧洲各国政治与军事领导人是如何误判局势,从而以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将各大国迅速带入战争的,名列“有史以来最佳100部非情节类着作”。


3.《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一战政治与军事进程的最佳简史



着名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李德·哈特用五卷篇幅简洁扼要地回顾了一战在各条战线上,以及海陆战场上的主要战役与关键性历史事件,并以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对双方指挥与战略上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并预见性地对未来军事冲突的技术进行了前瞻,“外交事务”杂志评其为关于一战政治与军事进程的最佳简史。


4.《第一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一战知识集大成者


即便对二战的研究更多,但也没有人能够哪怕是概括性地去了解有关1914年至1918年战争的所有着述。战场太多,文化和社会历史问题相差太大。


谁想寻找比往往肤浅的互联网研究更为详尽的信息,最好看一看格哈德·赫希菲尔德、格哈德·克卢迈希和伊琳娜·伦茨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15个国家的近150位历史学家在25篇文章和650多个词条中解释了有关一战的各个方面。


5.《1914年7月》:集纳大国外交信函


外交信函不太容易阅读,更不容易让人快速理解——即便它们被详细和准确地翻译成德语。历史学家伊曼努埃尔·盖斯早在1963年至1964年就集纳了所有大国之间的外交信函,分两大卷出版。


1965年他又把其中最重要的信函收集到名为《1914年7月》的袖珍书中。这本书后来用德语和英语多次再版。里面收录的文件当然没有包含有关战争爆发的全部事实,但其内容还是足以表明欧洲政治家的彻底无能和无奈的各说各话。


6.《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雅克·梅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曾着有《步兵》,并与两位同窗合着了《1914—1918,法国人的生与死》一书,以自己大战普通一兵的亲身经历与详实生动的笔法再现了这次漫长冲突中普通士兵在壕堑中的生活,包括冰冷发酸的炖菜,无所不在的老鼠,跳蚤,横陈的尸首,壕沟中黏糊糊的烂泥,永不停止的炮击,这些构成战争真实,残酷而又琐屑的真实面目,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距离前线越远,民族主义情绪越浓”。


7.《1914年德国的战争暴行》:澄清事实与“口水”


自有人类记忆以来,“口水战”就属于“武器战”的一部分。1914年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后,有关恐怖暴力行为的消息在几天之内就传播开来。修女被强奸,儿童被切断手,文化上具有宝贵价值的城市被烧毁,成千上万的平民被屠杀。德方反驳这些说法,抱怨(比利时)神父开枪杀人或者武装的平民发动袭击。整个一战都打上了这种暴行宣传的烙印。


约翰·霍恩和艾伦·克雷默合写的《1914年德国的战争暴行》一书成功地仔细区分了事实和夸张。通过对8个国家的档案进行调查,他们确定了1914年在比利时到底发生了哪些战争暴行以及哪些消息是夸张说法。在这本出版10年后仍可买到的砖头那么厚的书里,作者们的研究表明,宣传如何变得独立并很早就把哪怕最小的和解机会也破坏殆尽。


8.《乔治·尼古拉与威廉:三位欧洲皇室亲属与通向一战之路》



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的女传记作家,用详实生动的笔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政治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剖析了英王乔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德皇威廉二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性格缺陷与决策倾向:乔治放任而漫不经心,尼古拉二世沉默,软弱,威廉焦虑,野心勃勃而色厉内荏,此书也是一部描述欧洲传统皇室家族式政治与外交模式在全新时代难以为继,最终导向全面战争的记录。


9.《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眼中的一战



这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国政治家,不但是战争中顽强不屈的爱国斗士,也是一位能用文字让读者热血沸腾的写作者。有别于史学家的着作,这部回忆录充满着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文字间不乏主观之见,其中的睿智洞察或自吹自擂,需要读者带着一副敏锐的判断力细细品读。


10.《沃尔夫日记》:记录柏林真实看法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措施。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的日子,《柏林日报》主编特奥多尔·沃尔夫开始系统地记日记。作为和德国政界交往密切且在国际上关系广泛的记者,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评价本国的政治。


柏林历史学家贝恩德·泽斯曼在1984年出版了沃尔夫的日记,那个版本接近完美。该日记是有关柏林对世界大战看法的最重要的客观来源。几乎没哪些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不是沃尔夫和高级对话伙伴的谈论议题。沃尔夫至少每隔一天就趴在办公室桌上熬夜记录下的事情是非常可信的。


11.《法尔肯海因传记》:聚焦德国最重要将军



一战中德国的头面人物是保罗·冯·兴登堡,他被称为“坦嫩贝格的英雄”,1916年至1918年是德军的最高指挥官。但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德国将军。这一令人生疑的头衔其实属于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1913年他当上了普鲁士的战争部长,1914年至1916年任总参谋长。旨在让敌人“筋疲力尽”的消耗战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


早在1994年,历史学家霍尔格·阿夫勒巴赫就写了一本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特别分析了帝国时期这位军事领导人的政治思想。这本足够用来写一篇博士论文的书出版过两次,但几年来只能在旧书摊上才能淘到。



12.《云格尔传记》:一战名着诞生记


书也有自己的传记——至少是特别成功且拥有多个版本的书。恩斯特·云格尔在1920年至1978年间6次修改他的处女作《钢铁风暴》,要么为了适应读者的口味,要么是按照自己的新想法。


云格尔的传记作者赫尔穆特·基泽尔费了大量心血写成了两卷书,对各个版本进行了比较,并描述了这本既可作为赞美战争也可作为无情的反战之作来读的名着的诞生过程。


13.《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一战前的欧洲日记



1913年的欧洲,弗兰茨·卡夫卡给菲丽丝·鲍尔写极长又极美的求婚信;普鲁斯特在追忆他的似水流年;第一家普拉达连锁店在米兰开业;杜尚把一个车轮安在一把餐椅上;一个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奥地利年轻画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风景画…… 所有的人物横截面隐喻着殊途同归的历史命运,一张一战濒临前欧洲文化人的精神地图就此展开。这本小册子像是在用上帝的视角,记录每一天的琐碎点滴,汇集在一起,就是一战之前那一年的欧洲日记。


14.《昨日的世界》:茨威格的回忆录



这是一部写于二战期间的一战回忆录,一个有着19世纪古典老灵魂的奥地利人试图穿越回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纯真世界。1942年年初,在茨威格完成《昨日的世界》之后不久,便在巴西这个作者眼中的“未来之国”服毒自杀。


15.《西线无战事》:经久不衰的反战小说



没有哪本反战题材的小说像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经典作品《西线无战事》那样久印不衰。该书在1929年首次出版。志愿者保罗·博伊默满怀激情地走向前线并挺过了4年,在停战前几个月牺牲。他的故事比很多战地信函更直接地介绍了战壕中的狂热。


雷马克本人只参加过两个月的战斗,但已经亲身体会到了战争的巨大威力。以第一人称书写的博伊默的经历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没有对战争进行像20世纪20年代那样普遍流行的拔高。


16.《永别了,武器》:海明威的“战地春梦”



概括这本书,另一个名字《战地春梦》看起来更为直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一役中,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爱上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两人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种种情感波折,最后爱情却随着凯瑟琳的难产死去而戛然而止。


这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他创作成熟的标志。在两个主人公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在一战中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17.《东线战场》:关注被遗忘的战线

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通常会想到西线战壕和那里的残酷战役。东方战线却几乎无人记起。立陶宛裔美国历史学家维加斯·加布里埃尔·柳勒维修在他的着作《东线战场》中详细描述了东方战线上广大区域内的运动战和对占领区的残酷占领统治。


并非他的所有结论都很有说服力——例如,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占领统治有多紧密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柳勒维修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被人遗忘的战线的最重要的书。


18.《希特勒的第一次战争》:质疑希特勒一战经历



有关阿道夫·希特勒的近100部传记中,没有哪一部对《我的奋斗》一书中描述的他在一战中的经历提出根本质疑。直到2011年,任教于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德国历史学家托马斯·韦伯才这么做。他的着作《希特勒的第一次战争》依据大量材料批评了这位纳粹党首领的自我描述,揭露了他是没有参与战斗的后勤人员,并断定他直到1919年才在慕尼黑变成激进的反犹分子。


韦伯的这本书还远远不止于此。它最终证明了希特勒政权的大部分成员——而且恰恰包括那些在一战中参加了好几年战斗的人——并没有因为这段战争经历“而受到精神创伤、变得激进或被政治化”。他在书中埋下了很多伏笔,让人期待他再写出令人兴奋的后续研究。



(世界报 等)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39:06

[新一篇] 《雷雨》: 當我笑場時我看到什么?

[舊一篇] [一戰百年紀念] 戰爭與文學:我不愿坐上流血的圣餐席│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