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_何伟_让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叹服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虽然我从来没有受过很正式的一个人类学训练,我只是一个很业余的人类学着作的读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受惠于人类学的眼光很多,也常常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如果要认识今天的中国,要谈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最好把自己假想为一个人类学家,把自己假想为是一个生长在异域的陌生人忽然被投掷到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学习这里的语言,这里的生活方式,认识这里的文化、风土、食物跟人群。

然后把你获得的一切的经验,再换回用一种陌生的语言把他写出来,这时候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稍隔一层的眼光跟距离,会比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一切的那种看自己的方法,更能够清楚、立体的,甚至是更具批判性的指出我们身上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平常我们看不到了,因此是我们的盲点。

我必须承认,我自己受惠于这样的观点比较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可能从来不是在大陆生长,我在香港跟台湾生长生活了那么多年,忽然之间,要去观察、描写、谈论今天中国大陆这么庞大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很难去摆脱这么一种人类学的角度,或者类似于人类学的视野,但是假如你根本是一个外国人,忽然来到中国,说不定你会更容易掌握到这种遥远的距离所带来一个观察上的新鲜的刺激跟感觉。

在过去一年中国的书市里面,就有这么一个外国作家,他写的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觉得非常的叹服,觉得中国人自己好像都写不出这样的书出来,我要介绍的就是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甲骨文》的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

其实何伟今天大部分的中国熟悉书市的读者都不会对他陌生了,为什么呢?因为在2011年他的《寻路中国》被好几个书榜,大概有几十个书榜列为年度的好书,甚至是年度十大好书的榜首,这是很特别很特别一件事,一个外国人,用英文去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而在中国获得这么大的认同,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其实很多年前,大家就已经开始认识到Peter Hessler,何伟这位作家了,我最早看他的书是当年他第一本书出版,那时候已经受到很多好评,我就买来看,那本书就是《江城》,但是很遗憾,当时买那本英文本不晓得扔到哪去,所以今天没办法在这里跟大家仔细谈它。

那本书讲的就是何伟第一次来到中国那几年的经验,那时候是90年代末期,他来干嘛呢?说起来呢?何伟本来就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他大学的时候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念书,后来又到了英国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的硕士,有很好的学历,拿了很不错的一个奖学金,但是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国家,去继续追求他学术上的生涯,或者是一个正统点的文学创作道路,而是跑去旅行。最后他不愿意定下来的性格,大概就使得他参加了美国的和平团PeaceCorps。

这个组织,历史上的名声有好有坏,他的确在世界各地帮忙做了很多事情,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他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产物,被认为是一个美国文化冷战工具的一部分,不管它,无论如何,90年代末期的时候,何伟就参加和平团的工作,到了中国在四川,一个三峡大坝即将建起之前的一个小城镇边教英文,那个小城镇几十年没有见过外国人,他忽然间在那里面教书,他把这段经历就写成了《江城》那本书,那么这也可以说是他后来整个《中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一出版之后,没多久就得奖了,而且备受好评,我也读过那本书,我也挺喜欢。

接下来,今天我要跟他主要谈的这本《甲骨文》就是把他的名声推上另一个台阶的另一本主作,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一个驻华的记者班的职位和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外国媒体的记者派驻到中国来,留他们的记者在办事处,平常一般中国人也许不是太容易了解这个圈子的人是怎么生活、怎么工作,而Peter Hessler最初是帮在这个工作的范围里面做的是最低级的工作,就是所谓的剪报员,现在基本上这个行业已经消失了。

我们看,他做的是华尔街日报北京办事处,而且他是最后一个剪报员,就是帮报纸搜集中国各地的新闻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按照档案划好。《甲骨文》这本书里面,他也列出了当时他做的很多档案搜集的这些名目,我们可以看一看,他怎么形容那些日常新闻报道工作,后来他也的确干起了记者的工作。

他说,在日常新闻报道上面,我一向不是很在行,我的工作速度缓慢,会拖截稿时间,我没有培养人脉,我引用好的记者不会引用人的话,比如说计程车司机、女服务生朋友,我花很多时间在餐厅饭馆,我回避记者会,我恨讲电话,一切让新闻记者得精神官能症的事,我尤其恨深夜打电话给美国学者,即使这样,我就可以引用他们有关中国新闻的谈话,我早已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正常的人就说他早就睡了。

他又说,在中国很多外国记者请翻译帮他们找访问对象,但是记者在报道中,很少提及这些人,就算你是单枪匹马,你是外国记者的身份,还是会影响受访的中国人的反应,但是在一篇用第三人称写的报道中,这一点很难被交待很清楚。于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他要写他这种我们现在叫做纪实性创作的文体,而放弃新闻记者的道路,那是因为这里面展示出来的书写对象,远远要比新闻记者固有的模式跟格式更丰富。

比如说这里面谈到他教书的时候,他的学生是透过一本叫《美国的调查》的教科书,里面常常讲到,美国各地的抢劫、强暴案,他说这样的文章让人很难教,文中提到的细节可能全是真的,但是这些讯息对偏远的中国学生是没有帮助的,他们需要内容,但不是琐事,你透过这样的一些强暴案、枪杀案的例子,你认识了真正的美国多少,同样的关于中国的新闻又能够让我们认识中国多少呢?


狂奔的小馒头的博客 2015-09-12 16:08:27

[新一篇] 推薦幾本理財書

[舊一篇] 【亞馬遜書評】雄心壯志的時代:在新中國追尋財富、真相和信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