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扞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予回击,扬言要采取类似措施。最使西方国家震惊的是,1994年底,俄罗斯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否决了制裁南斯拉夫联盟的议案。进入1995年以后,美国支持克罗地亚武装介入波黑冲突,并动用北约空中力量对波黑塞族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从而使波黑战局发生了显着变化。俄罗斯立即对此做出强烈反应,先是邀请有关方面到莫斯科访问,后又派要员到该地区进行外交活动。为了防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主要由北约组成的维和部队进一步影响波黑的未来事务,俄罗斯还要求派俄罗斯部队进入波黑与北约部队一道履行维和使命。在俄罗斯的一再坚持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同意俄罗斯军队成为未来波黑维和部队的一个组成部分。俄罗斯介入波黑事务的外交努力不仅阻止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垄断欧洲的安全事务图谋,确保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而且再次显示了俄罗斯影响欧洲事务的大国地位。
第三,力图重新返回中东舞台。海湾战争结束不久,苏联解体,俄罗斯在外交上追随美国且从中东地区收缩力量,从此美国对中东地区事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4年,俄罗斯开始重返中东舞台。俄罗斯重返中东舞台,大致有三个目的,一是重新介入阿以和谈,打破美国大包大揽的局面,恢复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二是力图恢复其在中东传统的武器市场;三是改善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从而缓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其南部边疆的渗透和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外交努力,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包揽中东和平进程,二是制裁和打击伊拉克,三是遏制伊朗,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确保对波斯湾这一产油地区的控制。在阿以和谈问题上,美国凭借其海湾战争后在中东地区所处的有利地位,不仅将俄罗斯完全排除在外,连其西欧盟国也被其排除在外,俄罗斯重新介入的努力,总的来说,收效其微。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罗斯一度进行频繁活动,力图缓和或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但在美国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下,也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在伊朗问题上,俄罗斯的做法使美国颇为头疼。自伊朗发生霍梅尼革命,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国王被推翻以来,美国政府对伊朗一直是耿耿于怀,而俄罗斯为了在外交上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执意要卖给伊朗核电站设施。这对美国在海湾地区孤立伊朗的外交努力是一有力的挑战。这一问题已经成了美俄两国一个新的磨擦热点,俄罗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在其它问题上向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估计以后俄罗斯还会利用这一问题向美国施加压力。
二、加强和巩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对自己与独联体国家究竟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曾一度感到困惑。一方面,从历史传统上,从民族感情上,还想恢复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重新建立俄罗斯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亚国家都比较落后,原苏联曾为控制这些地区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不如趁机甩掉,任其自由发展。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俄罗斯逐渐看清了独联体国家对其经济、安全等的重要作用。
第一,俄罗斯的经济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独联体。原苏联长达70年的历史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不仅是许多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也同样依赖于独联体国家,如中亚地区的棉花,白俄罗斯的重型卡车,乌克兰的采矿设备和焦煤对俄罗斯的经济都极为重要。发展进出口贸易,独联体国家就更为重要了,这些国家本身就是俄罗斯传统的贸易伙伴,而且俄罗斯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来往,许多也要经过这些国家的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
第二,独联体国家的稳定与俄罗斯的稳定息息相关。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民族问题,但是,苏联的解体并没有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反而因苏联的解体变得更加复杂了。由于不再受到原苏联这样一个中央政府的制约,以前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日益激化,战火急剧蔓延;为了瓜分原苏联的遗产,各国在民族主义浪潮的驱逐下,又产生了新的民族冲突;因散居在各国的俄罗斯人受到歧视和排斥,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民族问题。所有这些冲突或者造成重要的经济通道的中断,俄罗斯因此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造成大批俄罗斯人迁回俄罗斯,使国内的俄罗斯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或者触动了俄罗斯境内少数民族的敏感神经,造成边界事态的骤然紧张。
第三,独联体是俄罗斯安全的天然屏障。冷战结束以后,尽管俄罗斯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已经与西方相同,但在国家利益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北约东扩就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仍存戒心,希望进一步削弱和制约俄罗斯,使其难以东山再起的最好例证。一旦白俄罗斯等加入北约,俄罗斯将面临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兵临城下的困境。在被人称作俄罗斯最薄弱的下腹部,南部地区,伊朗和土耳其也利用宗教和地缘优势对中亚地区及高加索地区进行渗透,困扰俄罗斯多年的车臣问题就与这种渗透有直接的关系。面对这些安全上的严重威胁,独联体是俄罗斯安全最重要的天然屏障,重新控制独联体国家,对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4年初,俄罗斯外交部在名为《对外政策中的首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俄罗斯将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同独联体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上,要保护独联体国家中俄罗斯少数民族的权利,必要时要对独联体国家间的争端进行干涉。在此前不久出台的俄罗斯新军事理论也认为,俄罗斯要超前保护其边界,将独联体国家纳入其影响之下。自1994年起,俄罗斯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其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其实,早在这些观点出台以前,俄罗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谋求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以维护其国家利益。1994年以后只是做得更加积极、主动、明确罢了。)
首先,在政治上积极插手原苏联共和国的内部事务,迫使拒绝参加独联体的国家或政治力量就范。最典型的例子是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认为俄罗斯在其与亚美尼亚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冲突中支持和偏袒亚美尼亚,一直拒绝参加独联体,埃利奇别伊总统上台后,甚至要求俄罗斯军队从其领土上撤走,并想利用伊朗和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的力量与俄罗斯抗衡。俄罗斯一方面通过军事上对亚美尼亚的支持,使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节节败退,一方面插手阿的内部事务,支持阿的反政府武装打击埃利奇别伊总统。在俄罗斯强大的压力之下,新上台的阿利耶夫总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赴莫斯科,公开纠正前任的错误,加入独联体。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作法更加露骨,俄罗斯不仅为格鲁吉亚的反政府武装提供各种帮助,俄罗斯军官还亲自指挥作战,打得格鲁吉亚政府一败涂地。在俄罗斯的内外夹击下,1993年10月,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1994年2月又与俄罗斯签署了《友好睦邻合作全面条约》。
其次,在经济上采用软硬两手,修复和强化其与独联体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苏联解体以后,由于政局动荡和原有的经济被切断,独联体各国的经济都比较困难。俄罗斯通过各种努力,力图恢复修复原苏联内部的经济联系。1993年独联体各国签署了建立跨国银行和经济联盟等条约。1994年建立了经济联盟委员会,并提出要逐步建立具有关税同盟性质的自由贸易区。对经济比较困难,但在政治上向俄罗斯靠拢的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则给予低息贷款、无偿援助等帮助。对执意要独立,不与俄罗斯协调独联体经济活动的努力相配合的国家,除了在政治上想法干预之外,还利用经济手段施加压力。如乌克兰,克拉丘夫克总统在任期间,一直与俄罗斯进行对抗,执意要摆脱俄的影响而完全独立,1994年3月,乌克兰总统克拉丘夫克访美,俄罗斯以乌克兰拖欠天燃气款为由,突然减少了对乌克兰的天燃气供应,使乌克兰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其外交用意不言自明。
第三,通过多边和双边军事合作,恢复和强化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存在,力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联体安全体系。自1993年独联体国家建立了联合防空,预警雷达联网机制之后,1994年又建立起统一指挥和陆地防卫网络,通过了独联体国家国防部长理事会章程,成立了集体安全理事会,独联体边防军司令理事会协调处,并就联合保卫独联体西部、南部和中亚地区的外部边界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俄罗斯准备分阶段重建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独联体防御联盟。至今为止,俄罗斯通过与独联体各国签署的一系列多边和双边共同保卫边界协议,已经将独联体的外部边界变成了由俄罗斯军队或俄罗斯军队与其它国家军队共同保卫的边界,为俄罗斯建立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俄罗斯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外交努力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现在除了波罗地海沿岸三国,所有的原苏联的共和国都已加入了独联体,而且俄罗斯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基本确立了其盟主的地位。
三、重视恢复和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第三个重要变化,是从向西方的“一边倒”,转向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的外交,即所谓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俄罗斯外交的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第一,在国际政治上,面对西方国家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意图,俄罗斯不能再继续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需要借助东方的力量取得新的平衡。第二,从国内政治上看,国际地位的下降,国内政局的动荡,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失败,使得亲西方的民主派影响下降,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民族主义者、军方强硬派和政府中的务实派的力量上升。务实的俄罗斯政治家不能不把眼光转向经济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第三,从世界经济上看,亚太地区是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在美欧经济持续低靡的情况下,亚太经济一枝独秀,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对于一直为经济问题所困扰的俄罗斯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四,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其东部的经济振兴。俄罗斯经济经过前苏联时期的长期发展,其西部资源日趋枯竭,东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在前苏联已经为人们所认识。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不仅失去了其北部和南部重要的出海口,还失去了其与欧洲直接进行贸易的陆地通道,这样其东部资源及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俄罗斯重视和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的主要意图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恢复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重振其大国地位。不论是沙皇时期还是前苏联时期,俄罗斯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然而,苏联解体以来,日本随着冷战的结束,凭借其经济实力,欲在亚太地区发挥核心作用,美国则希望主导亚太地区的事务,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被人称作亚太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相比之下,俄罗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困难和外交上在亚太收缩力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减弱。俄罗斯欲重振其大国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大国作用,除了在欧洲、中东等地区与欧美周旋之外,扭转其外交上在亚太地区的消极被动态势,应该说势在必行。
其次,希望通过借助、参与和溶进亚太经济,跟上世界经济的潮流。亚太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最为突出的是东亚经济,而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资源极为丰富,在经济上与日本等东亚国家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冷战时期,原苏联就一直想说服日本帮助其开发远东地区的丰富资源,日本也一直是跃跃欲试,只是由于冷战时期的特殊环境,这种合作一直未能实现。现在冷战已经结束,俄罗斯希望能在外交上打开亚太地区的新局面,实现类似的合作,并最终溶进突飞猛进的亚太经济,跟上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世界潮流。
第三,确保其远东地区的安全,推动建立新的亚太安全体制。与俄罗斯的中亚、南部地区相比,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要平静得多,安全得多。但是,这一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俄日双方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争执,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等。如果从亚太这一范围看,俄罗斯目前明显处在被动不利的地位。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继续保持其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力量,日本加快了扩军的步伐,东盟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俄罗斯除了继续租用越南金兰湾之外,在其本土之外的军事存在几乎已不复存在。为了其自身的安全,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努力,在亚太地区建立一种新的安全体制。
为了实现其以上意图,俄罗斯从1994年起,在亚太地区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其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先发展和巩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与俄罗斯有数千公里的边界,从地缘政治上讲,与中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对两国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关系上讲,改善和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不仅可以起到平衡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作用,还有助于俄罗斯跻身于亚太事务,牵制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在经济上,发展俄中关系更为重要,由于中俄两国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双方贸易发展很快,1993年中俄贸易额近8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俄罗斯将发展和巩固与中国的关系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1994年,俄罗斯外长、总理、副总理、国家杜马主席、总参谋长等相继访华,1994年9月和1995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两次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等重要协议。
第二,重视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从经济角度上考虑问题,日俄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最大。但是,由于冷战时期日美之间形成的特殊关系,以及日俄两国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争执,双方虽然做出不少努力,但收效不大。因而,俄罗斯将目光转向四小龙中最具经济实力的韩国,认为韩国可以成为其在亚太地区重要经贸伙伴,希望通过吸收韩国的投资,开发和利用远东地区的资源。另外,俄罗斯还希望通过发展与韩国的关系,牵制日美,同时在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方面占据主动地位。1994年4月,俄罗斯邀请韩国国防部长访问了莫斯科,俄罗斯主动提出,与韩国一起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体系。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应邀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了俄韩联合声明。韩国已准备在开发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资源方面与俄合作,并答应向俄提供曾一度中止了的3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
第三,着手恢复和发展与其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在冷战时期,印度和越南曾是前苏联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盟友。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收缩力量,与这两国的关系迅速走向疏远和冷淡。俄罗斯甚至一度考虑放弃对维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极为重要的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随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改变,俄罗斯决定继续租用该基地。1994年6月越南总理武文杰应邀访问了俄罗斯,双方签署了《友好关系基础条约》,并就俄罗斯继续使用金兰湾海军基地问题达成协议。1994年6月,印度总理拉奥也应邀访问了俄罗斯,使一度疏远了的两国关系得已恢复。俄罗斯在大力发展与韩国关系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其与朝鲜的关系,而是奉行了等距离外交的方针,希望借助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在东北亚事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
总的来说,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努力还是比较成功的,俄中、俄韩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与越南和印度等的关系也有所恢复。这一切为俄罗斯以后更加深入地介入亚太地区的事务,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俄罗斯为恢复其大国地位,维护其国家利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际地位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能否恢复和保持,关键还在于其国内形势的变化。如果其国内的经济形势不能有所好转,其大国地位的衰落将不可逆转。因为,不论是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在北约东扩、波黑冲突问题上的抗争,还是它为了维系在独联体中的盟主地位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以及它为谋求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而采取的其它措施,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最终恐怕都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责任编辑:王义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77-82D7国际政治陈生洛19971997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77-82D7国际政治陈生洛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