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02)02-0032-06
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广大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充分利用地缘、人缘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我国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除外,还有蒙古、回、藏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1]但分布面积很广,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在内陆沿边的2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经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至广西等9省、自治区的大多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所以说,内陆沿边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
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上、自然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处在封闭与半封闭的落后状态。交通运输不便、信息不灵、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资金、人才短缺,企业效益差,使得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特别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是紧闭门户的政策,切断了沿边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传统的贸易关系,沿边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不能得到发挥,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历史性的伟大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首先在条件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并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然而,远离沿海,地处内陆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敞开门扉,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国外投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67)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3](P91)对少数民族地区,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4](P247)后来,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又向包括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发出警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指明了改革开放是各少数民族学习别的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出路。
我国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地理分布看,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居住在边境地区。我国五大自治区中的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以及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省构成辽阔的祖国西部疆域。在这一区域内,边境线长达2万公里,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期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十几个国家接壤。这些国家总人口超过14亿,市场空间广阔。而且除独联体诸国外,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水平较低,消费品短缺,但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从历史上看,沿边民族地区曾是商业发达的地区,古代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都从这里穿过。很多边境口岸是我国与相邻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有些商镇、口隘直到解放前夕还是很兴盛的。重新开放这些地带,必然带动沿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而且,由于我国沿边民族地区所处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可以通过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将我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连接起来,更加有条件利用边境口岸扩大经济技术协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的区域化、国际化。如亚欧第二大陆桥的贯通,使新疆由内陆腹地变成中国内陆具有向西开放的优势前沿。广西北海港成为西南五省区的国际大通道。
从人口分布看,我国沿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许多跨界居住的民族,如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回、蒙古、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俄罗斯、维吾尔、柯尔克孜、藏、傣、景颇、瑶、苗、瓦、傈僳、壮等20多个民族。他们不仅语言文字相同,风俗习惯相似,许多民族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这种息息相通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和推动我国边境地区居民与沿边相邻国家边民友好往来和开展边境贸易的动力。沿边毗邻两国的边民长期在生活上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保持了友好往来,再加上密切的姻亲关系,有着同族同宗的深厚友谊,这些都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发展边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物产分布看,地域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水利资源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大江大河都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煤、铁、天然气、石油、稀土等矿藏储量丰富;拥有全国草原面积的90%以上。少数民族地区山川秀丽,自然风光奇特,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云南的西双版纳、大理风光;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内蒙古的大草原;新疆的吐鲁番等等,都是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开发和发展这些旅游资源,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形势和周边国家的现状看,当今世界形势已经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人心所向。随着中俄、中蒙关系正常化,为两国拓宽边境贸易,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铺平了道路。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缅甸联邦向国际社会宣布全方位开放,中缅边境贸易合法化。随着中越、中老的国家关系日趋正常,中越、中老的边境口岸和贸易敞开,边境贸易额成倍增长。总之,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为我国沿边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我国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的边境贸易。我国与沿边邻国历史上就有开展边贸互市的传统。凡是有通道的地方都有边贸互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从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需要出发,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按照平等互利和以物易物的原则,开放和发展边境小额贸易。”[15]随着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中断近20年的边境贸易活动不仅陆续恢复,而且还获得了较大发展,互市产品的数量、种类逐步增加,国与国之间边民互市的范围逐步扩大,边境贸易金额迅速上升。除边境地区的居民外,远离边境地区的人民群众也纷纷前往参加互市活动。据统计,我国开放的边民互市点就有1000多个(处),仅云南省就有100多个(处)。为了活跃和繁荣边疆地区的民族市场,一些省份还投入一部分资金,建设边境互市市场,使边境贸易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内陆边疆省、自治区还借助沿海省份的出海通道,搭桥开路,借船出海,对外开放。1987年,国家规定,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借鉴国际上设立内陆开发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对外开放由东南沿海逐渐向西延伸,向西向北开放,国门全方位打开。
2、沿边开放城市阶段。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进一步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沿边省区纷纷颁布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连续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外引内联步伐的几条优惠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于1992年6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一步扩大开放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西藏自治区于1992年7月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等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人民政府也都颁布一系列扩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的规定,使沿边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出现了新的高潮。为了建立周边开放的格局,发展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扩大边境贸易,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技术合作,国家加大了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黑龙江省的黑河与绥芬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和吉林省的珲春市。同年6月9日国务院又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博乐、塔城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和东兴镇以及云南省的畹町、瑞丽和河口市为对外开放的城市。1992年7月30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短短的5个月,先后共计对外开放13个边境城市。同时,国家还根据各边境地区以及相邻国家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1993年,国家选择了呼伦贝尔盟、乌海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7个民族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
80年代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被国家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还有1市5县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发区;乌鲁木齐市、南宁市、昆明市、呼和浩特市、银川市、西宁市、贵阳市等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和少数民族较多的省的省会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国家还先后批准了桂林市、南宁市、乌鲁木齐市、包头市四个民族地区大中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对沿边城市的开放,对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对外开放城市有着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方便,物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条件,很快引来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参与边贸,兴起历史上少有的边贸热。例如1992年仅满洲里市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该市建立贸易点400多家,国内24个省、市、区的2000多家企业参与满洲里的边贸活动。美、日等国和国内各省市区派驻满洲里市办事处达47家。国内各地在满洲里挂牌营业的公司、商店达5020家。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相继申请在满洲里市办经济实体。边境贸易的商品品种也由过去的100多种增加到上千种,数量由几十万吨增至数百万吨。同时边境贸易的交换方式也不断变化,形式多种多样,有“草皮街”、集贸市场,有大进大出的集团公司,也有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输出等高层次的交流。结算方式,既有以贸易货方式,又出现了人民币、缅币、卢布、越南盾、美元等货币结算方式,边境贸易出现一派新的景象。
边境贸易的发展还带动了边境旅游热、购物旅游成了一个行业。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吉林等省、自治区各自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开辟了到邻国的“一日游”、“二日游”、“五日游”、“七日游”等边境旅游购物活动。这种边境旅游购物贸易,不仅限于边境地区的城镇,有的还深入到两国边境省、市。不仅是邻国两国人员参加,而且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员也前来参加。1991年以来,我国边境城镇组织出国旅游购物的人数约1000万人次。接待邻国来边境城镇旅游购物团上万个。1999年,我国民族地区旅行社发展到:内蒙古67个、广西256个、云南406个,西藏42个,新疆84个。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内蒙古1.2亿美元,广西2.02亿美元,云南3.50亿美元,西藏3600万美元,新疆8600万美元。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内蒙古36.84万人次,广西77.07万人次,云南104万人次,西藏10.08万人次,新疆22.38万人次。[6](P178)截止到2000年12月底,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5%,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5226万美元。[7]拉萨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云南省昆明市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成功地举办了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全国10个着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享誉海内外。“九五”期间,昆明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6.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8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34亿元,旅游总收入达389亿元。[8]
边境贸易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企业等。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开发中积极实行“引得来”“出得去”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00年底,全区已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有680多种商品打入国际市场,“九五”期间出口额累计达80多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54%。[9]边境合作贸易还促进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劳务输出。我国边境地区劳务输出的对象主要是独联体国家、越南、缅甸、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截止到1997年,就累计向国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000多人次,创汇1亿多美元,“九五”期间,内蒙古还充分利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地缘优势,全面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首先在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业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100多万美元。同时通过境外投资办企业形式,将羊绒制品打入欧美市场。
3、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为了利用边境对外开放城市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边境对外开放城市的地缘优势和整体效能,加快边境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又先后批准设立了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这些边境经济合作区分布在我国从北到南的漫长边境线上,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科学技术设备和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契机。各边境对外开放地区抓住时机,促进开放,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2年批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88个,合同金额18457.7万美元。目前,新疆已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1992年至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9.9亿美元,年均增长21.1%。1999年,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金额2404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447个,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7.6535亿美元。[6](P172)新疆六个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各方面的建设和招商引资都取得重大成果。新疆已开通15个开放口岸,兰新铁路复线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一个现代化的西北国际大通道初步形成。
广西对外开放以来,外来投资不断增长。至1997年末,广西累计批准外资项目8505个,合同外资金额13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1亿美元。2001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2.36亿美元,全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70项,实际利用外资5.76亿美元。[10]
内蒙古自治区“九五”期间为了培育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在生态、羊绒、农牧业、乳品和新能源等方面积极采取“引得来”策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经济技术对口合作关系。摩托罗拉、奔驰、道森、百事可乐等12家跨国公司在内蒙古安家落户,直接利用外资28亿多美元。此外,全区还接受国际多边无偿援助项目29项,落实援助金额4363万美元。与意大利合作的ENEA“稀土分离提纯”、与日本合作的“家畜胚胎生产方式及其利用方法”等新技术,使内蒙古的一大批传统产业和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从产品内在质量到产品外在包装,普遍达到了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标准。[9]
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成果显着,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港洽会”,共达成投资意向协议13项,协议总投资4.11亿美元。2000年全区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9808万美元,同比增长47.42%,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2亿美元。[11]
云南省2001年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全省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扩大出口,利用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9700万元扶持外贸企业出口,带动了外贸出口的增长。组织完成了“云南省边境口岸新形象工程”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老挝政府签署了“老挝钾盐开发、勘察及可行性研究协议”。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利用外资的30个大项目、60个重点项目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包装,在省内外和香港等地举办大型招商活动中积极向外推介,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6亿元。在旅游业方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和首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68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7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1.6%,均超额完成年计划。[12]其省会昆明市,从1993年以来,在国家每年一度的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使内外客商云集,已成为国外跨国公司、华商以及东西部企业进行贸易投资的舞台,成为开发西部,展示实力,寻求贸易伙伴的桥梁。连续八年的昆交会上,各项经贸总成交额达125.61亿美元。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昔日边远封闭冷清的沿边民族地区正在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与周边国家互贸互市的重要口岸。
二、对外开放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
1、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沿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低,经济文化落后,财政收入一向困难。如在我国西北几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方财政自给率仅有46%左右,其余全靠国家补贴,财政补贴超过50%,有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州县财政补贴更高。这种补贴,对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民族地区来讲,只能应付基本开支,难以用来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边境贸易,不仅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改善了财政方面的被动局面,而且增强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繁荣了民族经济。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在开展边贸之前,地方财政年年入不敷出。1988年全市财政收入为498万元,支出1000多万元,国家补贴600多万元,才勉强维持下去。开展边境贸易后,1989年地方财政收入猛增到1266万元,1990年又增加到1895万元,1991年再增加到2484万元,比1988年增长了4.9倍。全市人均财政收入已居广西各县市的前列。其他许多边境县、市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3]云南省2001年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77.5亿元,比上年增长6.5%。[12]西藏自治区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1年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完成GDP1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外贸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14]其他如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国民经济也出现快速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12月30日宣布,我国民族地区全年GDP增长8.5%,继续高于全国增长速度。2000年民族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其中出口43亿美元,同比增长38%;进口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内蒙古进出口增长速度排在全国第一位,宁夏位居第三。[15]
2、对外开放给边境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富裕提供了条件。这是对外开放政策给民族地区人民带来的最大实惠。从许多地方统计的数字看,沿边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都接近或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兴镇有80%以上的居民参与边境贸易,有的在自家门前摆摊,有的集资开商店,有的当经纪人介绍生意,提供商品信息。东兴镇边民拥有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上千万元资产的已不是凤毛麟角。凭祥市开展边贸以来,边境农民每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2000元,已出现不少几十万元户,边民人均纯收入已列广西农村的前茅。吉林省延边朝鲜族群众通过发展边贸,劳务输出,收入也是相当可观。一般一年可收入8-10万元人民币,扣除各种费用,第一年可积累3-4万元,第二年可积累10-12万元,第三年可积累约20万元。因此,劳务输出成为当地群众在短期内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捷径,也成为一些地方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许多朝鲜族群众收入增加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改善了条件。有的拆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建起了砖瓦房,有的在子女教育方面增加投入,把子女送到发达地区的专门学校进行培养,有的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目前,在对外开放搞得比较好的地方,朝鲜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
3、对外开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大都从事农牧业生产,社会分工简单,第三产业极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为了适应边境贸易发展,不仅就地发展了一批轻纺、建材、日用品、工艺品的企业,同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也应运而生。如广西凭祥市,自1988年以来,每年流动的人口接近1000万人次,使它的铁路、公路货运量成倍增长。流动人口和货运量的增加,又刺激了交通运输业发展,1990年全年的机动车辆就达1156辆,个体户的客货汽车从无到有,1990年全市个体户的客车有134辆,货车有116辆,约占全市客货车辆总数的48%。人员的流动、车辆的增加又推动着当地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到1993年凭祥市的餐馆发展到184家,宾馆、旅社、招待所共61家4031个床位。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1988年以前凭祥市有2000多名城镇待业人员,开展边境贸易后,约有80%的待业人员涌入第三产业。到1999年,我国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是:内蒙古289.1万人,广西602.6万人,云南784.4万人,西藏23.5万人,新疆185.6万人。[6](P17)
4、使我国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观念得到改变,竞争意识增强,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解放后虽然我国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和民族歧视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但因各种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缓慢,商品经济不发达,当地群众只能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一直保留下来。而改革开放以来,边境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往来人员的增加,市场需要量的增加,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摆脱了自然经济的束缚,从单一农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投身于国内外商品交换的大潮中,开发商品性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局面。那些旧思想、旧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那种“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的小农观念迅速转变。商品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和科学技术观念在各族群众中广泛传播,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变。边境少数民族群众还勇敢地走出国门,到国外办企业、经商,据不完全统计,仅黑龙江省的朝鲜族赴国外出劳务、经商办企业的已达8万余人,其中去韩国达4万多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截止到1997年,就累计向国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000多人次,创汇1亿多美元。[16](P20)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
除上述外,对外开放的发展,还大量地吸引了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与邻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都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外开放还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过去那种看不起少数民族的人,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改变了以往的偏见。如今,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逐渐失去了单一色彩,而为各民族人民所接受。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狗肉、冷面和泡菜,已为许多民族所接受。同时,汉族的饺子、炒菜等也早已成为深受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民族间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民族平等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我国已出现了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及全国经济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目标,跨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地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使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十五”期间要突出重点,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并提出国家要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措施,国家将增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这对西部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根本保证。“十五”纲要提出要加大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要促进西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格局。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必将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次重要历史机遇。可以预见,随着西部大开发高潮的到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将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1-05-23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咸阳32~37D5民族问题研究马红霞/马熙敏20022002本文论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局面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对外开放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观念更新、民族团结和睦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马红霞 西藏民族学院政法系 马熙敏 西藏民族学院老干处 陕西咸阳 712082 作者: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咸阳32~37D5民族问题研究马红霞/马熙敏20022002本文论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局面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对外开放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观念更新、民族团结和睦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
网载 2013-09-10 2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