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的理论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我国自哲学思想解放以来,随着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系统论关系的讨论的发展,列宁的《哲学笔记》的辩证法和实践论的卓越思想引起了哲学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不断深入,不仅有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不断发表,而且先后出版了几本有价值的学术专着,如黄楠森、王东、卞敏等学者的专着。论着发表较早、影响较大的是黄楠森老师。黄老师是国内研究《哲学笔记》的专家,60年代就主编了《哲学笔记》的注释材料,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6 期发表了《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并引起了争论。随后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列宁〈哲学笔记〉与辩证法》,这对我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哲学笔记》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我依照黄老师所理解的列宁的辩证法要素16条这一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建构了唯物辩证法新体系〔1〕。随后王东和卞敏又分别拿出了两本专着, 在《中国社会科学》均有书评。我特别注意卞敏同志的《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2〕(以下简称卞着)。 卞敏是国内研究《哲学笔记》的着名青年学者,在攻读硕士时就以此为课题研究发表了与黄楠森老师商榷的数篇文章。读过该着,我深感他的这一研究更加系统化、深化,并特别注意发掘列宁的实践论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书评,如果仅从学术水平而不是从哲学思维倾向上看,书评是中肯的、合理的。但如果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我则对该书的立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列宁的《哲学笔记》尤其是《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坚持的尚是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仅仅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内部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倒,将辩证法建立在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这与马克思独创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是有倾向性差别的。
  我近年主要从事马克思早期哲学文本的研究,在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上,与黄老师发生倾向性的分歧。由此对《哲学笔记》所坚持的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之有不同的看法。我现在认为,卞敏与黄楠森老师之间的分歧尚是物质本体论内部的分歧,从思维方式上看是非本质性的分歧,而我与他们之间的分歧则是本质性的。最近我进行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11条》和列宁《哲学笔记》及《辩证法要素16条》的比较研究,深感两者所持的哲学思维方式有倾向性的差异。关于这种比较研究,在国内往往被视为人为制造马克思和列宁的对立,可以说尚是禁区。我认为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马哲史研究的深化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我同意黄楠森老师的说法,列宁和毛泽东一样是人不是神,不能人为地贬低也不能人为地神化,应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对于哲学文本上的比较研究虽离不开政治,但主要还是学术性的,可以百家争鸣,也应该允许批评和反批评,不然马哲史研究就会处于僵化状态。我这里想利用自己的比较研究借评论卞着提出如下五点看法。先声明一点,我的讨论仅限于《哲学笔记》文本理论,不涉及列宁主义的地位问题,望批评者主要从学术角度进行争鸣。
      一
  卞着与黄着对《哲学笔记》的评价,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倾向,即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这与《哲学笔记》的思维方式保持了一致。
  在卞着看来,辩证法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即是哲学本体论的另一种提法”,还有一种提法叫“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本体、自在之物及普遍规律的科学。〔3 〕这取用的是列宁对辩证法的规定:“辩证法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4 〕卞着又进一步从思维方式上认定:“只要有永恒的宇宙,就必然会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有限把握无限,从瞬间把握永恒。由此可见,本体论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于是,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首先就是本体论”,或者说“辩证法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形而上学”。〔6 〕这可以说是卞着对《哲学笔记》中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的基本理解,是合于文本事实的理解。问题在于,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辩证法首先就是本体论吗?
  我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首先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辩证法,其根源不在于本体论上的形而上学,而在于人化论上的劳动实践论。我的这一观点在我近年发表的诸多文章中有详细的讨论,这里只想结论性地提起。《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这里,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和工人的具体劳动出发,全面批判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所有前提和规律,独创了对复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理论,并具体展开为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分工、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扬弃、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自主化,这就是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历史观的辩证法。进而马克思又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的本质异化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的否定性辩证法,由此独创了掌握人的感性现实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突破了解释无限宇宙本体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超越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片面对立,提升出一崭新实践人化主义的世界观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在这里,马克思根本不讨论“谁产生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之类的本体论问题。明确指出:“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一旦你那样想,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对人来说的生成”。在几个月之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同样不讨论宇宙本体论问题,通篇充满着将人的感性现实世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的实践精神,明确宣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谓辩证法也就是人类主体改变世界的辩证法,所谓的新唯物主义不过是感性实践主义,决非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这里根本不涉及宇宙的自然本原和物质基础问题,从来没有称呼自己的哲学为“本体论”,在他的哲学着作中几乎看不到本体论这个词,他只是在讲到已往的哲学理论时才使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这类术语,而且是在否定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的。原因正在于马克思已用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革除了宇宙本体论思维方式,并由此将人类的哲学由传统推向现代。如果再将马克思的辩证法本体论化,去研究“自在之物”、“为他存在”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将辩证法从现代再拖回传统。所以我认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法,需要学术上的深入研究。
      二
  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卞着认为:“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本体论的基础不同。”〔7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是客观物质本体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是客观精神本体论。我认为这种说法用于列宁的《哲学笔记》是非常恰当的,而用于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则是不合适的。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挽救就是唯物地颠倒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即将辩证法从精神本体论的基础上移到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如在《存在论》的摘要中,列宁就纲领性地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框架:“(1)天——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唯物主义。(2)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打倒天——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列宁的摘要通篇充满着这种“打倒天”的物质本体论精神,遇理问一个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成为列宁强烈的思维定势。“自在之物本身”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这一唯物主义原则成了列宁哲学思想的主要基础,物质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是列宁解释世界的主干思想方式。但这还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倾向和思维方式。
  前面已经提及,马克思贯彻的是人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用人的实践方式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到《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进一步消除了“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指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但在这以后‘批判’又重新以最可恶的形式把这种对立变成基本教条,并促使‘基督教德意志精神’获得胜利。”〔8 〕马克思进而全面清算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认定黑格尔所建立的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哲学王国是形而上学的“胜利的富有内容的复辟”。〔9〕所以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倒, 就不是从形而上学本体论内部上的颠倒,而是对整个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颠倒,换之以劳动实践论思维方式,由此才能从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中挽救出否定之否定的劳动辩证法,而并非从中挽救出自然界的辩证法和客观物质辩证法。高清海同志最近指出:“旧哲学贯彻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是把人及其世界的两重本质抽象化,从两极对立去寻找单一本性的思维方式,所以哲学观点总是陷于两极的抽象对立;而实践观点正是对这种哲学模式的否定,它意味着为人们贯彻人的观点、观察世界事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的双向作用关系出发的思维方式。这里表现的是两种哲学性质、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对立。”〔10〕也就是说,无论是精神本体论还是物质本体论都属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命题颠倒过来还是形而上学。马克思是从哲学思维方式上从根本上颠倒了形而上学,而列宁则是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内部用物质本体论颠倒了精神本体论,在思维方式上贯彻的仍然是旧哲学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所以他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很需要深入思考研究。
      三
  卞敏与国内诸多学者都认定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要素16条”是列宁设想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的雏形或蓝图,有的学者则依此建构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新体系。说这“16条”仅仅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设想,尚为中肯;但说成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则不够合适,在我看来,这“16条”的逻辑框架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框架有结构性的差异,二者很难同构。
  前面提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思维方式,并从人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这一崭新的视角独创了否定性的劳动辩证法。到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着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它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以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为基本问题,以人的感性现实事物为对象,以人的感性活动为逻辑支撑点,以“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的二重化,“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辩证法为逻辑轴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为目的,以“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为哲学主题,形成了一个实践辩证法体系的现代雏形。在这里,马克思根本不讨论宇宙本体——“自在之物本身”的辩证法问题,他建构的不是“物质辩证法”,而是“实践辩证法”,或者说他不是从客观物质角度来理解感性现实的辩证发展,而是从主观方面把感性现实当作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
  列宁在摘要和批评黑格尔的理性观念——实践观念——绝对观念之后,写下了辩证法要素16条。在以上的摘批中,列宁挖掘和发挥出黑格尔的深刻的实践辩证法思想,他本应将实践的观点作为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和第一的观点”放进他设想的辩证法的雏形中。但形而上学物质本体论化思维方式的强大惯性死死地将辩证法拖进“自在之物本身”。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世界观的辩证法就是对“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的“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总观点,而以人为转移的“为我存在”的辩证法是历史观问题,是自在之物的辩证法在社会历史中的推广。所以就不难理解列宁把旧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放在雏形的首条:“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11〕而这一条又恰恰是马克思的《提纲》首先批评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现实只是从客观的形式而不是从主观的实践的形式去理解。这一差别是根本性的,它决定着这一雏形必将以自在之物本身即客观实在的特质为逻辑基础,以自在之物跟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为逻辑核心,以宇宙本体——自在之物本身的基质跟派生的现象为基本问题,以揭示自在之物的矛盾规律为逻辑目的,由此建构出一个自在之物的辩证法体系。查遍“16条”,根本没有“实践”及与实践相近的如“劳动”、“人的感性活动”、“生命的活动”、“有意识的活动”、“改变世界的活动”等范畴的逻辑地位,也没有“现实的人”、“社会化了的人类”、“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这类范畴的地位。说这一雏形摈弃了“实践”失落了“现实的人”,应是明白无误的文本事实。我并不否认在“16条”之外,列宁发挥了马克思的《提纲》和黑格尔的“实践观念”中的实践的观点,但为什么没把“实践”纳入16条,这只能归因于列宁的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顺便说明一点,我认定本体论化思维方式是应解构的传统思维方式,但并非拒截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但这一研究必须以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来统帅,所以列宁的“16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内容可视为马克思的实践论的补充,但能否以此为雏形来建构马克思辩证法体系还需深入研究。
      四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的认识论文本。卞着认定这里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卞着为此专门写了一章,讨论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辩证法首先就是本体论。认识论以本体论为基础,这是哲学史的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本体思维方式的一致性,决定了辩证法必须不断地从本体论中汲取营养。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追求的共同目标是深入到本质、实体、自在之物,即深入到形而上学层次。列宁将黑格尔的辩证认识论从唯心辩证法移到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于是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的统一〔12〕。应该说这是符合《谈谈辩证法问题》的文本事实的。问题在于这一事实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哲学认识论思维倾向。《手稿》和《提纲》都把“认识的任务”归结为“现实生活的任务”,将真理性问题归结于“实践的问题”,坚决反对将认识论问题归结于脱离实践的形而上本体论思辩:“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一句话:人的认识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查遍《谈谈辩证法问题》,象“16条”一样,根本没有提到“实践”,且不说没把“认识”视为“实践”的环节,而且连“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环节都没提及,只说:“辩证法的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在批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只归结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而没象马克思那样归结于脱离实践,这里我并非说列宁的认识论是非实践论的认识论,在这文本之外列宁有深刻的实践论的认识论的思想。问题是在列宁的深层思维方式上有一个坚硬的本体论化思维方式的“内核”即辩证物质本体论,其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都不过是这一“内核”的“辐射带”,而这一文本主要讨论的是认识论“辐射带”与本体论“内核”的关系,不是讨论诸“辐射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为了突出其本体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本体论即世界观的称谓是无“实践”内涵的,仅仅是关于自在之物本身的矛盾规律的总观点,所以在这里根本不涉及认识的实践问题则是顺理成章的了。而马克思的深层思维“内核”是实践论,其辩证法是劳动实践辩证法,其自然观是劳动的对象化的自然观,其认识论本质上就是实践论,或者说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就是认识论。两者难以同构,从根本上讲就是其思维内核的不同。
      五
  最后谈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称谓及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
  卞着的《人的实践与实践的人》一节,开宗明义:“一般说来,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在黑格尔那里统一于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了黑格尔哲学,把统一的基础转移到唯物主义之上,这是我们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原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的共同点。”列宁正是用唯物主义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扬弃出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扬弃了黑格尔的“合目的性的活动”范畴,坚持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于是“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13〕
  这里首先应清楚唯物主义的应用范围。其实,恩格斯和列宁都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自然界或物质与精神何为宇宙的本体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超出这一本体论范围应用这一对术语是没有意义的。这里列宁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完全是从本体论意义上使用,它的对象就是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对象、‘为他之物’之间的对立”或“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最能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是如下的论断:“‘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14〕这里既无神对世界的创造,也无人对世界的改变,是彻底的物质本体论表述。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引进“实践”,也将其客观物质本体论化,强调的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人的目的也只能服从客观物质,“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15〕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内核是物质本体化的思维方式,它再“辩证”、再“实践”,也还是物质本体论主义。这与马克思提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不能同构的。
  我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完全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使用,这里的“唯物主义”仅仅是一个“隐喻”和“借代”,因为《提纲》根本不讨论整体宇宙的物质本体问题,根本没有物质范畴的地位,通篇充满着“改变世界”的实践精神。联想到《神圣家族》马恩讲“批判者”,将“群众”称为“物质”、有“隐蔽的含义”,那么,马克思在这里的唯“物”,也同样有隐蔽的含义,即“群众的感性实践活动”,“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实践主义”。再联想到马克思认定“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认定劳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也可以说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新历史观就是实践创史观、新自然观就是人化自然观、新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论、新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新逻辑学就是实践逻辑学。因为这一切均不是统一在物质本体论的原则上,而是统一在实践活动论的原则上。马克思承认自然界先于人类,但这已是自然科学的简单常识,已不是马克思哲学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的哲学新主题已不是本体和派生物、思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问题,而是主体和客体的改变和被改变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质本体论方式而只能靠实践活动论方式。所以我认定以物质本体论方式为思维内核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活动论方式为内核的实践人化主义是两个不能同构的哲学体系。《哲学笔记》确实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但其形而上学物质本体论体系本身能否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以上浅见,希望批评者能从文本解读这一学术角度给予批评。
  注释:
  〔1〕丛大川:《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设想》, 《人文杂志》,1987年第.5期。
  〔2〕卞敏:《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5〕〔6〕〔7〕〔13〕同上书,第85、96、96、84、233 —234页。
  〔4〕〔11〕〔12〕〔14〕〔15〕列宁:《哲学笔记》,第213、 190、89—96、395、234页。
  〔8〕〔9〕《马恩全集》第2卷,第141、196—197页。
  〔10〕《我的哲学思路——访高清海教授》,《哲学动态》,1994年11期。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延吉7~12B1哲学原理丛大川19981998“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劳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新历史观就是实践创史观;新自然观就是人化自然观,新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论,新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新逻辑学就是实践逻辑学。因为这一切均不是统一在物质本体论的原则上,而是统一到实践活动论的原则上。马克思的哲学新主题已不是本体和派生物、思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问题,而是主体和客体的改变和被改变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质本体论方式而只能靠实践活动论方式。以物质活动论方式的思维内核的已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活动论方式为内核的实践人化主义是两个不能同构的哲学体系。作者: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哲学教授、所长 作者: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延吉7~12B1哲学原理丛大川19981998“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劳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新历史观就是实践创史观;新自然观就是人化自然观,新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论,新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新逻辑学就是实践逻辑学。因为这一切均不是统一在物质本体论的原则上,而是统一到实践活动论的原则上。马克思的哲学新主题已不是本体和派生物、思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问题,而是主体和客体的改变和被改变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质本体论方式而只能靠实践活动论方式。以物质活动论方式的思维内核的已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活动论方式为内核的实践人化主义是两个不能同构的哲学体系。

网载 2013-09-10 21:55:20

[新一篇] 關于列寧“遺囑”含義的幾點理解

[舊一篇] 關于列寧的一篇文章的幾處翻譯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